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

——山田班简讯十一

  蓓

 

端午令旗迎风招展

 

620是传统的端午节。我们围绕端午节开展了多项活动。

食育课上,欧阳老师在几位家长的协助下,带孩子们包了粽子。虽然包得不怎么样,有些粽子都散架了,但孩子们吃起来还是有滋有味的,他们兴致勃勃地带回家和父母分享。

端午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民俗专家贺学君认为“真正的起源是人们对气候变化的一种认识,用我们的身体、行动来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端午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农耕生产中产生的应时而作,张弛有度的自然生活习惯。是自然对人生活的制约,人对自然的一种认识、顺应与把握,可以看做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智慧对变化自然的一种适应。”

初夏时节正是自然界各种毒虫滋生活跃的时候,古人用艾叶、菖蒲悬挂门上,还做“五毒饼”吃,用意都是避邪驱灾,消病强身,祈求健康。

我在教室里贴上了张天师镇五毒、公鸡镇五毒的端午节传统的民间年画,以及避五毒的民间手工香包和挂饰。

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山田班简讯十一
 

我在北京时,还吃过稻香村的五毒饼。去年曾经犹豫是否给孩子们买来品尝一下,有人觉得五毒饼里有食品添加剂,不太合适,我就放弃了。这次我还是决心买五毒饼,可以增添节日气氛,加深孩子们对节日的感受。五毒饼是用模子把五毒印在圆饼上,饼面印有蛇、蝎子、蜈蚣、壁虎、蛤蟆五种形象。

五毒饼是618日下午放学时,家长拿到班级。孩子们看到后,立即排起队伍等待分享,我一时扛不住孩子们期待的热情,就分给大家了。事后想想,如果放到第二天,全校举办端午节庆典时再来分享,也许更合适。

以往我曾带过夏令营的孩子做过五毒旗,在一张纸上画上五毒,再画一个简单的镇五毒的“符”,把纸粘在树棍上即可。这次我发现,五毒旗也是一种令旗,于是按照令旗的样子来做五毒旗。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可以画复杂一些的“符”。我们花了足足2个小时,才完成镇五毒的令旗。

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山田班简讯十一

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山田班简讯十一

雄赳赳的令旗一挂出来,好有端午节的气氛。我相信“五毒”看到后,一定会被吓跑的。

19日上午我们做完端午令旗,家长们为孩子演出“屈原和五毒”的偶戏故事。孩子们看得非常专注。下午全校一起庆祝了端午节。

22日是夏至。早上的小练习,孩子们画了对应夏至的卦象:

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山田班简讯十一

上次写简讯十时,我身上的湿疹发作,拖了一周才完成。当地人告诉我,过了端午节,雨季结束,天气就不会那么潮湿了。还没有等到端午节,我的湿疹就好了。没有想到端午节这天,身上的湿疹又突然发作,奇痒难熬。我仔细回想吃过的食物,难道荔枝也会导致湿疹?上网一查,果然如此。再查查粽子和湿疹,粽子也会引发湿疹。只好赶快把剩下的荔枝和粽子送给别人吃。

 

重返校园

 

我们终于回到山谷里的校园。614日上午全校家长会之后,我们开始搬家。15日就在学校的教室里上课了。这下室内的空间足够做晨圈。我们把桌椅搬开,留出中间的场地。晨圈的内容先是歌曲和童谣。然后,欧阳老师带着孩子们进行大约7分钟的体能练习,比如俯卧撑、下蹬、冲拳等。休息五分钟,就是吹笛子。

说到吹笛子,我们班级有一位特殊的孩子C,具有灵敏的耳朵和对音乐的良好感受力。一次我和他聊天时,发现他在家学会吹一些五音笛曲。我立即邀请他来教全班的孩子吹。从五月下旬开始,每天的吹笛子时间,都是C来带领。C对安静的要求甚至比老师还要严格,每次要等所有的人安静,不仅没有声音,而且不能动来动去的,这时他才开始教吹笛子。至今他已经教了2首曲子《渔夫曲》和《贝壳摇》。每次吹完笛子,我和孩子们一起说一声:“谢谢CW。”

每次吹笛子,W都不吹,全班只有他一个人一首曲子也不会。上学期音乐老师曾尝试去教他,我也安排过其他孩子去教他,但没有成效。上周,W的周末书法不合格,我要求他重做,但迟迟不交来。午餐后我留他下来,问他是愿意在学校写书法,还是愿意学吹笛子?W说愿意学吹笛子。我请S教他吹笛子,意外的是,4天学下来,W基本上能吹《玛丽有只小羊羔》。当我表扬W时,他的脸上流露笑容。平时S常常会去指责W,开始S说:“太难教了!为什么要我去教?”我说:“正是因为难,才需要你去呀!教别人是不容易。你去试试吧!”我在班上两次表杨S很会教W吹笛子,W的进步很大。也许S通过帮助C,会减少对W的指责?!

回到学校后,孩子的课桌上的名片需要改一下,不写名字而是自己设计图案,这是我们班部分孩子设计的“名片”:

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山田班简讯十一

孩子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让我惊叹不已。我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们越来越懂事。一次,有个孩子把饭菜不小心撒到地上,通常的做法是自己去清扫。可是这位孩子听到有人在议论这件事情,就一动不动地站着,怎么也不肯清扫。我正发愁怎么办?地上的饭菜很容易被别的孩子踩到的。就在这时,ZHMH主动去拿扫把和撮箕,把地上的饭菜扫了。

我们的教室在二楼,午餐送到一楼。通常是值日组的孩子负责端饭菜,可是YQCW上楼时看见了,就主动帮忙端饭菜。有孩子生病,值日组人手不够,YY就主动说:“让我来!”一次,某个孩子把另一个孩子的鞋子扔到一楼,请这个孩子捡回来还不肯。ZH就主动帮忙捡回来。

回到学校,户外活动空间足够孩子们玩耍,但由于天气炎热,树荫很少,到了课间,孩子们就坐在秋千上荡来荡去的,几乎没有任何的运动量。怎么办?

我们取消了上午大课间的点心。孩子们吃起点心,无论是干果还是水果,一边慢慢品味一边聊聊天,有时会用上十分钟的时间。现在孩子们可以有更多的户外活动时间。

 

   学

 

这三周是数学版块,第一周复习乘法口诀,学习了倍数关系,比如你有五个苹果,我的苹果是你的六倍,我有几个苹果?第二周,画了十点圆,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继续巩固乘法口诀。第三周主要是练习乘除法的习题。

十点圆是这样画的:发给孩子们每人十个小石子,在主课本上摆放出一个圆形,十个点均匀分布。根据十个石子的位置,画出一个圆,标明十个石子的位置。在十个点上分别写09……十个数字。四的倍数,从0开始画到481216……,超过10以上的数,只需看个位数在哪里,连线就画到哪个点。4的倍数是顺时针方向的五角星,8的倍数的逆时针方向的五角星。

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山田班简讯十一

37的倍数是十角星。28的倍数是五边形。

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山田班简讯十一

一年级,孩子们画的圆歪歪扭扭的。这次我让孩子借助于小石子来画圆,就容易许多。整个过程我尽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数字和形状的关系。画完后,在一旁写上某个数的倍数。

在做公立小学二年级的题目时,有一道应用题:画有36条鱼,有7只猫,每只猫要吃到6条鱼,问还差几条?我解释了几遍题意,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一头雾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我这样来问:一只猫吃6条鱼,2只猫吃几条鱼?3只猫吃多少条鱼?……7只猫呢?6×7=42(条)终于能够写出这一步,已经有了36条鱼,7只猫要吃42条鱼,还差多少条鱼?孩子们又不明白了。

这是2年级上学期的课外题目,对于我们班2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是否超出了他们的理解力?或是因为平时的数学练习太少?还是因为语文没有学好,难以理解题意?

我们目前做的数学题目,已经比公立学校少多了,即便这样,有些家长还是认为同一种类型的题目,只要孩子会了就可以,没有必要反复做。比如单纯的计算题,孩子明白怎么做就可以了。我觉得做数学题只是一种手段,来帮助孩子理解、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做题目还有助于培养孩子仔细、耐心、专注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孩子对于数学的敏感性。

日本人阴山英男老师在《每一个孩子是好学生》书中认为,“做单纯的计算练习,具体能有多大意义?不过别担心,川岛先生的研究表明,集中进行单纯的计算练习,会比做很难的计算题和应用题更能活跃大脑。而且,对数学的学习方法,他还作了如下记述:解答复杂的计算题时,大脑的活动部位和解答应用题时大脑的活动部位几乎是相同的。所以,我建议不擅长做应用题的人可以多做计算题,以此来锻炼大脑。”

目前我没有强调过心算或口算速度。阴山英男在小学实施百格计算法,每天2张百格计算题,一张就是100道题。虽然很简单的题目,比如20以内的加减法或个位数乘法,但是要有一定的做题速度。不过,从华德福教育的观点看,会问“为什么要做一定数量的计算题?为什么要提高计算速度?这种做法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吗?”我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也就没有尝试提高口算的速度。

 

周末作业

   

本来是每周五布置作业,现在调整到平时也可以做周末作业。比如目前的书法作业是每周临摹《峄山石刻》一页,6个字,每个字写五遍。一周中随便哪天都可以写,不必等到周末才写。《千家诗》、《道德经》与《弟子规》,每周诵读哪些内容,我也提前告诉家长。只有语文版块的生字或数学的练习题目,要等到周五才能告知孩子。    

有的孩子写的书法,几次被我退回重写。我问其中一个孩子:“在书法课上,你写得很好啊,为什么在家里写得不认真?”他说:“没有人陪我。”他在家里写作业,家长从来不陪伴。家长认为,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现在要家长陪伴,长大后就会一直依赖家长。可是我觉得,孩子尚小,自己无法约束自己,需要家长在一旁,这样孩子才能专心写作业。现在的陪伴并不意味着以后一定要陪伴。个别孩子无法让自己专注,如果有家长陪伴,至少孩子散乱的心可以收敛一些,何尝不好?

阴山英男认为:“经常会有父母找我商量,说孩子不在自己的屋里写作业。这正是孩子怕遇上自己不会的问题而不安,希望能有人在自己身边的表现。这种时候,在饭桌上学习不也很好吗?孩子在饭桌前一边等着妈妈准备晚餐,一边做作业,有不明白的问题就问厨房里的母亲(或是父亲)。”阴山英男认为孩子逐渐能够自主学习一般是在高年级以后。“因为这时他们开始觉得问父母也没有用。另外,这种现象从智能发展的自立方面来讲,也是一个自然的结果。所以,在那以前,父母温和地跟孩子说‘真努力啊’、‘速度越来越快了’之类的话,是十分重要的。”

有时我问家长,你的孩子作业写得不认真,你没有发现吗?如果我们要求高一些,他是可以写得很端正的。妈妈说:“我发现写得不太好,可是他不肯重新写,我心一软就算了。”

字写得是否好没有关系,因为每个孩子的写字能力是不同的,最重要的是认真对待写字了吗?认真做数学题,认真唱歌、吹笛子,我看重的是孩子的学习态度。

端午节后,每天早上诵读时间,我要求孩子坐端正。以前我是说过,但没有每天坚持去落实。现在我要做到每天诵读时,注意孩子的坐姿,并不时地去提醒。这对我也是考验。我的女儿小时候近视眼,医生说每天要坚持按摩眼睛,开始几天,我很认真地做了,可是不久我就疏忽了。连女儿近视眼这样重要的事情,都会被我无力坚持而放弃。成人的坚持也是件很难的事情,但对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魔法花园

 

《魔法花园》是哈萨克斯坦的民间故事(选自《世界各地民间故事》作者 (英) 道恩• 凯西   译者 戴赛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故事讲述了两位好朋友发现一罐金币,谁都不肯要,于是去找村里的智者询问该怎么办?智者的一位学生阿曼说,他想用金币去买各种种子,把种子种在地里,变成一个人们可以休息玩耍的花园。在去买种子的路上,阿曼遇到有人把抓来的鸟关在笼子里,准备献给国王。阿曼就用金币买下所有的鸟放生。鸟儿们又飞回来帮助阿曼实现花园的梦想。

我仿照书上的插图画了一张魔法花园,孩子们可以参照我的画,也可以自由发挥:

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山田班简讯十一

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山田班简讯十一

围绕端午节,我讲了白娘子的故事,分三次讲完,每次大约要口述20多分钟。孩子们非常喜欢听,我也陶醉在这个故事中。这是中国味十足的民间故事,情节曲折、奇异、梦幻。我讲了2遍,每次讲到法海和尚钻进螃蟹的肚子里,孩子们听得兴奋不已。结束后,忍不住议论纷纷:“法海和尚那么大,怎么钻进去的?”“为什么螃蟹只能横着走了?”

美术课上,美术老师带着孩子们画了其中的一个场景。

带孩子们阅读的内容有诗歌:《童话》(作者:[捷克斯洛伐克] 斯拉德克 译者刘星灿)、《小宝宝要睡觉》、《半半歌》、《小黄狗上课》、《小刺猬》。故事:《祝你生日快乐!》(作者:(美国)艾许   译写:任霞岑)。

我发现自己有时不会写字了。以前写字,不用想就写,现在写起来,“嗯,有没有勾?有没有点?”比如“茶”,竖勾还是竖?我生怕当着孩子们的面写错字,越怕反倒更容易错。

 

孩子之间的欺负

 

5月的春假两周,我看了日本电影《告白》。在一所中学的一个班级,班主任森口老师向学生们陈述最后的告白。她的女儿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森口老师认定女儿死于班上两个学生之手。她宣布要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报仇。此后,森口辞去教师职务,一步步实施自己的计划,……看完后,我无比震憾,深深沉浸在剧情和触发的思考中。我在网上看了几篇影评,最能引起同感的是笔名爱永的文章:《當你真正感到痛,才會知道“痛”是什麼》。(详见:http://blog.sina.com.cn/aiyung

两位初中生竟然冷漠地杀害才4岁的小女孩,其背后的原因,是和整个社会、家庭分不开的。“法律的偏袒,家庭的溺爱,再加上学校的纵容,使他们无需为自己的犯罪行付出代价,甚至不觉自己有错,并习以为常的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错了,就是错了,没有任何借口;错了,就应该为此付出代价。”

自从做小学老师后,我感触很深的是,我们太多的去探讨孩子做错事情的原因,而忽视了他该承担的后果或得到惩罚。比如孩子说脏话,有人认为,说脏话是天性,不容许孩子说,就等于压制孩子的天性。比如说孩子上课随便下座位或干扰课堂秩序,有人认为那是孩子的感觉统合或饮食有问题,需要治疗。如果孩子有暴力行为,那是因为父母在家里打过这个孩子。反正,孩子总是对的,有问题的一定是大人。于是,我们一再去理解孩子、同情孩子,以致纵容孩子,却很少想过孩子身上也有恶的部分,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孩子需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相应的后果,或接受惩罚。

我曾经问过有暴力行为的孩子家长,家长说,他们夫妻从来没有打骂过孩子。如果我们深究原因,肯定是有的,但因为有原因,难道就能默许孩子肆意去打骂或嘲弄同学而不受到任何的惩罚吗?我们越来越同情理解行为不端的孩子,因为事出有因,那么对于被欺负的孩子呢?我曾在书上看到过,严重的情况,被欺负的孩子会跳楼自杀。

美国杜博士写的《培育女孩》一书提到学校里存在的欺负现象,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芭芭拉说欺凌“是丑陋和破坏性的行为。欺凌是有意识、故意、刻意以及敌意的行为。目的就是伤害他人,并在他人的痛苦中取乐”。书中还引用了一位妈妈的话:“那里就像地狱一样。欺负人的行为毁了她,她从一个快乐、易处的女孩变成了疑心很重的胆小女孩,……小孩子怎么会有这样卑劣的行为,而他们的家长也不去管一管?有些家长不仅不为受害的孩子出头,反而因为希望自己的孩子合群而姑息他们参与攻击行为。我看到很多教师和家长对这种行为熟视无睹。”这位妈妈的女儿年仅十岁。研究表明,如果负责监护的成年人对欺负行为立即作出回应,并让攻击者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百分之九十的欺负就会停止。

杜博士还提到这样的一种论点:“孩子毕竟是孩子……成年人应该远离他们之间的冲突,让孩子们自己平息冲突。”我也听到过这样的观点,说是如果成人去干预,孩子们就学不到如何自己解决问题了。的确如此,但一定不要把这种观点当成教条,任何情况下成人都不能干预。至少我是做不到的。当一个孩子A无理取闹、咄咄逼人,或讽刺挖苦孩子BB已经步步退让、泪花闪闪,我必须站出来为B说话。我觉得这是身为教师的职责!也应是一位成年人的职责!

杜博士写道:“如果一位成年人,看到毫无防卫能力的孩子正遭受同龄人对其身体或情感的攻击,而依然袖手旁观,我认为该成年人正在虐待儿童。”当一位女孩被当众羞辱,杜博士说:“我会全力使用我的权力和尊严在这场战斗中站在她这一方。”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个孩子被欺负,是有前世因缘的,我曾遇到过一位19岁的女孩,她说她小时候不知为什么总是打别的孩子,现在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想到被她打的同学,心里非常的难过,甚至在梦里都想回去对那些同学说声:“对不起!”在我们看不见的另一个层面,也许存在着某种更深刻的原因。但在现实的世界里,被欺负的孩子是会受到伤害的,如果在一旁的成人不做任何的反应,我认同杜博士的观点——这位成人正在虐待儿童。

我接触到一些关于孩子行为不端的论述,基本上都是谈到背后可能的身体和心理的原因,家长养育过程犯的错误,谈到如何进行艺术教育、治疗教育来改善。直到我做了小学老师后才意识到,上述的论述是有局限性的,孩子的行为不端,也会与我们成人无法给与清晰的界限有关。

有一次说到孩子去别人家里玩,是否可以主动提出想吃别人家里的点心或水果。我觉得家长应该告诉已经上小学的孩子,不能到别人家里要东西吃,即便是用询问的口气。有人觉得,我这种想法正是中国传统压抑孩子天性的做法,是导致专制独裁的原因。

不容许孩子到别人家主动要吃的,就是在压制孩子的天性,压制孩子天性就是中国独裁专制产生的原因。我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位“劳改犯”不好好劳动,于是就被认定他不想大干社会主义,不想大干社会主义就是反革命分子。

 

何谓“爱”的教育?

 

爱永的影评还提到:爱的教育,真的是以“爱”为出发点吗?电影中的年轻男老师,“他实行的就是爱的教育。他想和每位学生当朋友,……却彻底成为每个学生心中的大笨蛋。”老师想受学生的欢迎,去迎合学生的喜好。“这样真的是对学生好吗?在他们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内在却已开始反叛的阶段,如果他们犯错的时候只是苦口婆心地劝导,会有任何警惕作用吗?……中国教育非常重视师生之间的伦理,强调‘尊师重道’,现在想来不无道理,一个老师如果无法获得学生的尊重,他讲的话就起不了任何作用,又怎么可能给学生好的影响。”

作者爱永回忆初中时学校开始禁止体罚,学生考不好或犯错,老师只能口头劝说。而他的老师却认为:“我的班上没有爱的教育那一套,错了就该打,只是说一说,你们根本不痛不痒。不感到痛,你们不会记住错。”最后,爱永的班在各方面都是全年级第一名。“想成功,就要付出努力,做错事,就得付出代价,没有人能轻易获得原谅,这才是公平。”

后来爱永也当了老师,开始,总不自觉为学生的错误找借口,却发现:你越尊重他,他越目中无人,完全不当一回事。当爱永改变方法,比如迟交作业一周扣十分,第二次就直接零分。效果明显不同。“不替学生找借口,更不让学生把老师的好当成无所谓的理由。太轻易的原谅,只会让他们对错误没有感觉。”

我对此深有同感。我也是把孩子们没有准时交作业当作情有可原的事情,比如孩子还小,或者周末作业忘记在广州的家里了等等,于是我一再提醒孩子,有时一周过去了,还是没有交。有家长提出:“吴老师,我的孩子不能按时交作业,你就罚他。”看完爱永的这篇文章,我就开始实施:周一该交的周末作业,到了周三还没有交来的话,孩子放学后留下来打扫卫生。

“渐渐的,我们不再只看到表面光明的世界,而是真正处于阴暗之境,看见光影交织的世界中,善与恶如影随形的真貌。我们不必强迫自己一心向善,如果恶也是本质的部分(包括后天被伤害形成的阴影)。”

我是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忠实粉丝,我买了他的所有中文译本。一年级开学没有多久,我就推荐家长们去读读他的书。这次我想推荐的是他写的《孩子与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性中善恶交织的真相。身为教师或家长,一方面要做到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另一方面要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是有道德律令的——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

《弟子规》开篇就讲到:“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孩子要先学习如何做人,有余力再学习文化知识。

 

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

 

我常常想起泰戈尔的话:“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而是伴随着所有的东西同来。”尊重孩子,给予孩子成长的自由,不能对孩子进行人格上的伤害,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同时,我们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放纵孩子的行为。来自加拿大的莫妮卡老师告诉我,有一位资深的老师,从小是在严厉苛刻的管教下长大,当他自己做了父亲,觉得应该让孩子自由成长,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结果这个孩子到了小学阶段,犹如一头怪兽,前后被三所学校开除。直到家长把他送进一所严格管教的寄宿制的学校。

每个孩子不同,对待每个孩子,需要老师和家长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但最为重要的是: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是否全然地向孩子敞开,愿意为了孩子而做出改变?

从简讯之一到此篇,几乎每一篇文章我都会涉及到孩子的界限。我推荐给家长的书,不仅写在文章里,家长会上我也提。但究竟有家长认真去读了吗?读后认真去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吗?结合《为孩子立界限》、《勇于管教》、《弟子规》三本书,我请班上每位家长写一篇读后感。

我和孩子相处的经验实在太少,接触的家长也实在有限,但前面两本书的作者,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思考、实践,书上的例子和论述比我能够表达的,不知要全面得多少倍。与其我唠唠叨叨,不如请家长直接去读书。

我还给家长推荐过钱文忠老师的文章,他在一次演讲中说:“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励。那么,惩戒呢?教育可以没有惩戒手段吗?单凭鼓励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我也不相信。”“我们教育的主体思路是对孩子不停地让步,给孩子更多的快乐,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我们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如果在全社会形成家长对孩子让步的氛围,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们的未来是很可怕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是接不住中国未来发展的重担的。”

只有当过老师的人,才能体会到钱文忠教授对于孩子教育的切肤之痛。

四月底我发给家长一份调查问卷,包括阅读、家务等事项。有些孩子晚上九点才睡觉,我觉得太晚了,建议孩子最好是8点左右上床,8点半之前睡着。有些孩子早上是7点起床,我也觉得太晚了,建议六点或不迟于六点半起床。“一日之计在于晨”“早睡早起身体好!”

有的家长难以坚持周日至周四每天晚上六点之前让孩子回家,难以让孩子坚持每天做家务,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明显的缺少界限,需要老师更多的提醒。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我感觉传统的“师道尊严”已经不复存在,凭什么老师说的一定是对的?以前是老师打骂孩子,将来是学生打骂老师。不用等到将来,现在已经出现学生打骂老师的现象了。尊重老师,有可能不尊重学生,尊重了学生,又很难做到尊重老师。既能尊重老师,又能尊重学生,人的本性很难走在“中庸之道”上。

 

 

2015629

0

话题:



0

推荐

吴蓓

吴蓓

83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理学硕士,担任过大学物理教师13年。2001年赴英国爱默生学院学习华德福教育,2005年9月开始在北京实践华德福教育。已出版的书籍:《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原名为《英格兰的落叶》)、《请让我慢慢长大》。翻译出版的书籍:《学校是一段旅程》、《解放孩子的潜能》、《圣雄修身录》《圣雄箴言录》,以及3本儿童绘本。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