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尝试这样教语文

                            ————  一年级第一学期

                             

 

几年前我就想过如何教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还为此写过一篇文章《一年级语文课程内容的探讨》。但真的开始教学后,还是有些挣扎,尤其是和华德福教育一贯倡导的方式有冲突。

 

                        田字格

 

中国孩子学习汉字,通常要用田字格本来练习写字。而华德福强调一年级的孩子刚开始要写大大的字,手要做大的动作,田字格太小不适宜给孩子用。另一个理由是,认为在田字格里写字会束缚孩子。不用田字格,让孩子发挥内心的力量来控制笔,来观察字在空间里如何布局,能锻炼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于是,在中国实践华德福教育的一些学校里学生不用田字格写字。

华德福学校一年级开学的第一个教学版块是形线画,我们练习了竖线、横线,以及各种组合后,能否在线画版块带入汉字的书写?中国不少字就是横竖线组成的。困惑中,我读到一篇介绍形线画的英文,上面提议教过竖线和横线后,就可以练习“工、十”这样的图形。我喜出望外,这就是中国字!我把“一、二、三、十、工”当做中国字来教。

我先带孩子理解“一、二、三”的含义,然后练习笔画,最后我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示范,学生在田字格本上一个字写几遍。

开学前我就准备了田字格本。我同意华德福的观点,越小的孩子越应该写大字。我们用手脚在空中比划,就是在写大大的字,田字格对于孩子来说,虽然太小(可惜买不到更大的田字格),但田字格有正方形的边框,有中间的横竖线,便于学生把握汉字的结构。有的字横竖线正好可以写在田字格中间的横竖线上,比如“一、三、中”等。有些字的横竖线,可以参照边框或中心的横竖线,比如“日、广、至”等,而且即便用了田字格也需要孩子付出努力去控制手的运动。

我发现,对于个别的男孩,把一个字写进田字格里是有难度的。他能在小黑板上写出很好的字,在小格子里写得很吃力。对于绝大部分的孩子,在田字格里写字是没有问题的,一般不会因为格子太小而冒出格子。有几个孩子甚至把字写在一半的格子里。一位参加过华德福培训的家长,起先建议我带孩子叠纸,用一张白纸叠出大的格子,后来她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田字格里写的字,觉得孩子是可以用田字格的,不必为了写大字而去准备大的格子了。

为了更好地陈述田字格对儿童学写字的作用,我引用下面的2段话: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在文章里写道:“汉字的特点是要写得方正。要使字写方正,最初可用田字格来指导。——田字格的好处,在于方便指导儿童写好字的间架。有的儿童,虽然把字依样画葫芦的画像了,可是歪歪斜斜的很不端正,——通过田字格来指导,就能写得端正。——通过练习,可以使儿童的字体写得有间架、方正美观。因此,我认为,用田字格指导儿童写字,对帮助儿童把祖国的文字写端正,有很大作用。”(《教儿童写字》斯霞  来自网上)

  “最后,田字格便于结构安排。——田字格的四边与横中线、竖中线所划分出的区域为所有汉字的笔画与组字成分提供了基本的定位参考。竖中线可以暗示左右或左中右结构,还可以作为独体字或包围结构中左右对称文字的中轴线;横中线可以暗示上下或上中下结构。”(《再谈田字格书写的意义李菁来自网上)

2012年冬天我去温哥华的华德福学校参观,发现三年级的孩子写语文作业,作业纸下有一块垫板,上面有许多的横线,帮助孩子把英文写在规定的位置上。最近我遇到一位中国留学生,她看见德国的华德福学校一年级的孩子写德文,也会把字母写在有横线的纸上。我想即便是国外的华德福学校也在变化中,从不用横线来规范字母的书写到使用有横线的纸。  

每天报听写的时候,我没有提出要写多大的字。一些孩子在小黑板上写的字偏小。成都的华德福老师李泽武听了我的课后,建议我提出要求,要求学生把字写得大大的,占满整个小黑板。我采纳了他的意见,但因为我们的听写常常是2个字的词组,我就要求孩子把小黑板一分为二,一边只写一个字。

学生写字之前,我会说:

              

写字姿势很重要,头正身直要坐好。

两臂张开桌边放,小腿垂直脚放平。

眼睛离纸一尺远,胸距桌边远一拳,

手离笔尖约一寸,不松不紧掌空心。

 

 我边说边检查孩子们的坐姿是否正确,小腿是否垂直?胸是否离开桌边有一拳?准备好的学生才能开始书写。写字的过程中,我也时常提醒他们的姿势是否端正、握笔是否正确。11月份开始,周末的家庭作业要把学过的生字,每个字写三遍。我请家长在家里也要注意孩子的写字姿势和握笔。

课堂上,孩子们写完作业后交给我一一检查,写错或不规范的字,或不认真写的字,需要重写。对于个别有困难的男孩,我握着他的手写,或者我在田字格上写好,让他描。有的男孩写字非常认真,虽然写得歪歪扭扭的,我也会说:“写得很好!可以了!”只要孩子付出真诚的努力,我就认可他、称赞他。

 

                             

 

中国孩子学习汉字,是要学笔顺的。华德福教育是从西方传来的,西方人教英文是没有笔顺的。在中国实践华德福教育的学校里,是否教笔顺成为一个话题。有些老师认为,不用教孩子写字的笔顺,要给孩子书写的自由。还有的老师认为,最早的甲骨文是画字,没有笔顺,孩子最初写字也应该是画字,不需要教笔顺。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笔顺是从书写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安排笔画的规矩”,汉字的笔顺首先是为了写字时缩短运笔的线路,使笔“尽量少走空路及回头路。”其二是为了运笔方便。“笔画方向的趋右、趋下性,即‘先左后右、先上后下’这两条实质性的笔顺规则最集中地体现了书写时手的运动生理习惯。”笔顺还有利于学生写出规范、美观的字形。如果不会按照笔顺写字,学生将来无论是查字典、检索资料、字表的编制、信息处理、出版印刷等方面的工作,都会受到影响。(《汉字的笔顺》作者:沈克成沈迦  来自网上)

我没有接受过师范学校的培训,虽然在英国学了华德福教育,但毕竟是国外的教育,对于如何教小学生写汉字,我更愿意采纳中国既有的教学方式。

我每教一个字,会带着孩子用手、用脚在空中边说笔顺边比划,然后他们在小黑板上一个字写3遍。渐渐我发现,即便空中练习过的笔顺,写到小黑板上,还会有人写错,全班26个孩子,我不可能同时关注到每个人的笔顺是否正确。于是我改变做法,在小黑板上写字时,比如写“天”,我说:“先写第一笔,横”。我检查确认每个学生都写对了,有的学生如果写了第二笔,我就要求他擦掉,只能写第一笔。然后“写第二笔,横。”等我确认每个学生写对了,“写第三笔,撇”——“第四笔,捺。”我用这种方式来强化笔顺的要求。笔顺学到一定的程度,不是每个字都需要第一笔、第二笔这样去练习了。比如“时”,已经学过日和寸,掌握先左后右的顺序,我只需说:“先写左边的日,再写右边的寸。”学习“丰”,我就说:“先横后竖,写三横,再写一竖。”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中间的一横最短,下面的一横最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按照笔顺写字,但仍有个别学生需要提醒。同学之间也会互相提醒:“某某写字的笔顺错了。”

2011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对于小学一、二年级写字的要求是: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2002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全体学生的写字习惯,基本的写字技能,应成为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一个方面。

对于我个人而言,不用田字格、不教笔顺,如何能够让儿童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呢?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总编辑李振村曾经帮审读硕土和博士论文,他感慨不少的硕士和博士“受了12年的基础教育,写出的字就像一把乱草,惨不忍睹,让人心情悲凉。”有次他到一所小学去,发现贵宾室里挂满各级领导的题辞,坦率地说,大部分题辞,字写得都不怎么样。最后我看到一幅字,端庄敦厚,大气磅礴,我一问,结果这幅字是日本一个县的教育局长写的。一个国家的国民,连本民族的文字都写不好,这不仅仅是书写问题,这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问题。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教儿童写好中国字是义不容辞的天职。下学期我们将开设书法课,这对儿童写好中国字是有极大帮助的。有些西方华德福老师认为,黑色对孩子不好,中国的孩子应该到三、四年级才学书法。我个人认为,我们不必拘泥于西方老师的看法,他们的意见可以参考,但我们和他们有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传统,我们要有文化上的自信。

 

                        如何引入汉字?

 

   国外的华德福学校一年级学习26个字母,每学一个字母,老师会先讲述一个故事,第二天复述、画这个故事中的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和字母形状有关系,第三天从昨天的画中引出字母,学生学写字母。比如学习K,讲个和国王(King)有关的故事,画一幅有关国王的画,从国王的形象中引出“K”。斯坦纳说:“你见到了字母是如何由图形发展出来,而图形又是如何的直接由生命发展出来。这就是你必需使用的教学方式。” (引自《童年的王国》斯坦纳著 潘定凯 译 尝试这样教语文

 

卢安克从德文翻译的一个华德福学校的大纲,关于一年级的写字是这样的:学生要慢慢地从画图来发展字(象形字和动词),因为字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学写字要像人类发展字一样学(经过古代的状态)。为了避免学生成熟得太早,要从艺术上的理解来到智力上的理解、从身体的动作来到脑筋的动作、从画图来到写字和念字。

我曾陶醉于华德福的这种方法,还到处宣讲:“华德福学校一年才学26个字母,虽然慢,但孩子和字母之间有了连接、有了感情,比起快速教完26个字母,对于孩子理解字母是截然不同的。”

可是当我教汉字时,照搬华德福的方式是否可行?

我讲了和太阳有关的故事,我们在晨圈里说了和月亮有关的童谣。于是我在课堂上画个太阳,然后写甲骨文,再写简体字的“日”。同样画了一个月亮,写甲骨文,最后写简体的“月”。一位老师知道我这样来教“日、月”,认为我应该先画一幅画,画里有个太阳,再把画里的太阳提取出来,单独画一个太阳,引出日的象形字,不能一上来就画个孤零零的太阳。

这对我来说非常困难,我不会根据故事来画画,即便我找到其他老师的帮助,请他们帮我画一幅,我还是感到极度的困惑。比如教“口”,讲完一个和口有关的故事,画张画,画里有个人,我把人单独提取出来,画个人,最后把人的口再画一次,这样才能引入汉字的“口”。我觉得我不能这样去教,口本来就是象形的,我在课堂上张开嘴示意一下就可以了。

教“王”字,按照华德福的方式,要讲个国王的故事,中国的民间故事里有皇帝,却几乎没有国王的人物。作为中国人学汉字,我实在不愿意讲个国外的故事。有位国外的华德福老师建议从国王的画中引出“王”字。中国的“王”字不是来源于国王的形象,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还原历史的真实。“王”的甲骨文是一把斧子,象征权力。后来的人解释“王”,董仲舒认为:“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我在教“王”字时,先写了甲骨文的“王”,猜猜是什么字,然后直接写出简体字“王”,采用了董仲舒的解释讲给学生们听。

我还请几位学生上台模仿一下“王”者的走路风范,谁走得最像一位“王”?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写“王”,哪个“王”字最有王者气派?

教英文字母比较容易通过一幅画来引申出字母,比如S,可以是天鹅弯曲的脖子或者从蛇的形象引申出来,字母M可以从嘴唇或山的形状引申出来,C可以是卷曲着的猫尾巴,V从山谷的画中提取,等等,从事物的形状容易找到字母的形象。

汉字是象形字,但很难从事物的形状直接引申出简体字。从事物的形状到甲骨文或金文还比较容易,许多简体字已经看不出来和甲骨文或金文的联系了,比如“步”字,甲骨文像人的脚步尝试这样教语文,简体字“歩”已经看不出来了,还有“并”字,甲骨文像2个并排站的人尝试这样教语文

 ,简体字看不出来了。要想从一幅画中引申出简体字是有相当难度的。

通常人们认为汉字是象形字,“象形文字是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然而熊春锦先生认为甲骨文是我们的祖先在慧观当中发现的。萧启宏先生在《汉字通易经》一书认为:中国的汉字突破了图形文字发展阶段的局限,——汉字是一套易学符号。

还有人认为中国文字不是简单的对自然形象的描摹和仿照,而是对自然万物情态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是把事物最本质最核心最关键最突出最典型的特征彰显出来的一种手法。它注重的是神韵和情态,达其情,传其神,透其意才是它的目的和要求。(《中国文字不应称象形文字》 子沧 来自网上)

如何理解汉字的起源,影响到汉字的教学。汉字不仅仅不仅仅是起源与对事物外部特征的概括,那么在汉字的教学中就没有必要拘泥于事物的形象。我就不必为教汉字先要画一幅画而感到苦恼了。

一方面汉字已经具有形象化的特征。另一方面,有的汉字可能是天启文字,或古人内观时发现的,反映的是事物本质的特征。如果教学汉字时过于强调从画开始学汉字,可能会局限孩子的想象力。当孩子看到甲骨文时,也许和他内在的慧性产生某种链接。甲骨文或金文本身就是内涵丰富的一个意象,也许孩子能感应到比外在形象还要本质的东西。

于是我没有通过故事、画画来教汉字,而是直接把要学的汉字,先写出甲骨文或金文或篆书,究竟写哪几种根据字的形象来确定。写完后孩子们猜猜这是什么字?他们每次都是兴致勃勃、趣味盎然,猜到后非常高兴。

郁宁远老师在分享他的教学经验时写道:“汉字与西方抽象的字母不同,它本身就是象形图画, 东方人对图形的把握本来就比西方人强, 也许东方人需要发展的倒是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汉字教学的过程是否非要从画图开始值得商榷, 因为很多象形文字本身就是最生动的图形, 如月字的象形文字本来就很形象而且高度抽象, 你如果非得画一个月亮, 反倒不如原来的象形文字生动而具灵性。你可以发现班上很多孩子还是情愿画象形文字, 而不愿画实物,——  一年级的孩子的灵性, 使他们能够与汉字的真相()连接。”(引自郁宁远的博客:教育诗)

 

在我的汉字教学中,坚持的是由简入繁的原则,先教“一、二、三、十、土、工、——,具有最简单笔顺的字。在教“人”字时,发现全班有5位男孩写徶和捺很吃力,他们很难画出有弧形的线条。此后,我尽可能挑选以横竖线为主的字,比如“干、午、牛、羊、田——”。到了11月中旬我教“风”字,有的男孩写得像“冈”。我想他们是知道字的形状,只是写不出来,我没有强求他们写出弯钩。

11月初开始,我们每天早上吟诵声律启蒙,我从中挑选一些简单的字来教,这样孩子们吟诵时能够看到学过的字,可以巩固对生字的记忆。

在三周的语文版块,我们每天学习生字前要听写,尤其是把前一天学的字包括进去。比如前一天学了“雨”,第二天就会听写“大雨、小雨、下雨”等。间隔三周的数学版块后,再来听写,我发现孩子们会忘记不少的字。于是我尝试在数学版块中也练习语文的听写。

我还挑选一些比较容易又很形象的甲骨文或金文,让孩子们在主课本上练习。这些字具有均匀对称的美、意象的美。比如“牛 尝试这样教语文”、“羊尝试这样教语文 ”“云尝试这样教语文”的甲骨文。虽然我们练习写的甲骨文很少,但孩子们很喜欢,他们回到家里,写甲骨文给家长看,猜猜是什么字。在作业本的封面上,孩子们也会自发的写些甲骨文做装饰。

学期的最后一周,我选了几首平时晨圈里学过的童谣,把学过的字留下空白,让孩子们填写。比如,一九二九不出手,——。我写为:()()()()()出手,——。用这种方式加深孩子们对文字和句子关系的认识。孩子们做这样的题目,比起平时听写要费力,也许是不熟悉这类题型。

我也把古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作为填空题:空()新( )后,( )()晚()(),——填空古诗比童谣更加困难,原因之一是汉字的同音字较多,同一个声音,对应很多个字。这学期晨圈里古诗带入的很少,我觉得古诗最好是看着读,会读以后再脱离书本朗诵,这样便于孩子识字和理解。英文通过听就能辨别单词,中国的古诗文需要看才能明白。关于这一点,将近100年前,赵元任先生为反对中文拉丁字母化,写过一篇《施氏食狮史》,可以看懂却听不懂,因为其中的每个字的发音都是shi
   
本学期学过的字,按照教学的时间顺序排列:

一、二、三,十、日、月、上、下、工、土、王、人、大、四、五、六、七、八、九、小、太、口、天、广、山、千、门、云、牛、羊、中、田、木、干、寸、个、禾、米、雨、水、川、生、玉、子、半、午、不、虫、刀、火、石、江、力、风、秋、白、早、开、车、向、长、正、又、对、竹、本、气、只、双、弓、万、叶、阳、来、去、冬、至、了、厂、里、什、么、金、公、平、丰、时、间、年、元、旦、明。

有的字虽然笔画简单,比如丁、乙,但这样的字很难组成词组,日常生活也很少用到,我就没有教。

第一个学期结束,我们班的孩子学会写92个字,我没有教拼音。中国本土化的华德福大纲,建议一学年下来,“根据孩子的情况,全年可学会 80100 个汉字。”手边正好有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学期,除了掌握拼音外,还要会写124个汉字,第二学期要求会写的汉字是298个,总计一学年要求会写的汉字是422个。

华德福教育特别强调的是教学要符合孩子身心灵的发展,究竟一学期教多少个汉字是符合孩子的身心灵发展了?国外华德福小学一年级要求学会26个字母,对于中国的孩子肯定不能只学26个汉字。我在进行汉字教学的时候,会去感受孩子的需要。但我的确不知道一学期我教了92个字,是否有损孩子的身心灵?公立小学一学年掌握422个汉字,能说太多吗?华德福中国本土大纲一学年掌握80100个汉字,能说太少吗?用凡人的眼光,如何根据孩子身心灵的发展来衡量多与少?

 

课堂上讲的故事

 

我把讲故事和汉字教学分开。从一开始我就选择放学前给孩子们讲故事,而不是常见的放在主课最后的一个环节讲。通常一个故事我口述2遍。故事内容尽量和节日、季节相关,讲过的故事有:

  太阳的回答》、《木匠与“鬼六”》、《金光洞兔儿爷》、《豆嘴胡同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吴刚伐桂》、《九月九高处走》、《大雁》、《吹天萧》、《三只羊》、《三盗奈良梨》、《六个矮儿子》、《稻谷的来历》、《贪心的老大》、《一棵一穗》、《神分地皮》、《一罐银子》、《大个子和小个子》、《金斧子》、《名字古怪的小矮人》、《狐狸、猴子、兔子和马》、《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寻找太阳》、《戴斗笠的地藏菩萨》、《金球》、《灶王爷的故事》、《门神、窗花能避鬼》。

  共计28个故事,3个日本民间故事,3个西方故事21个故事是中国的民间故事或经过别人改编的故事,其中8个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故事。1个是中国现代儿童故事六个矮儿子》。

 有的故事比较长,比如寻找太阳的故事,我分三次才讲完。

在故事的选择上,我主要选的是中国的民间故事。我在以前写的文章《一年级语文课程内容的探讨》和《遵循大自然的脚步》,论述过为什么中国的孩子要多听中国的故事。在此引用其中一段:“一位妈妈告诉我,她小时候读过大量的格林童话,现在她意识到,她能够很快信奉基督教,和小时候读格林童话有关。最近我看到,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199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中肯地说道,他无法接受基督教的信仰,完全因为小时候听到太多的聊斋故事。幼年时听到的故事,会影响成人后的价值观、生活观、道德观,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信仰。中国的民间故事里,有我们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宝藏,让孩子浸透在中国的故事里,他们就和我们的文化有了血脉相承的联接。”

有的故事讲了两遍后,我会利用主辅课的时间让孩子们演出来。第一次表演,选的是故事片段,后来我们把整个故事都演出来,我准备道具,如几块布、几个头饰等,孩子们自愿演哪个角色。开始愿意参加表演的人很少,有时我也参与其中。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在讲台上表演。我们的演出非常的初级,但孩子们生动的表演,说错的台词,常常把全班同学逗得哈哈笑。以致后来有的故事由于人物较少,或太长,我没有安排表演,就会有孩子问:“某某故事怎么不演了?”

演完故事后,我让孩子根据故事的情景画一幅画。每个孩子画的都不一样,借此机会可以观察到孩子对故事的吸收,全班有34个孩子画画有困难,他们不知道画什么、怎么画。画完后,第二天主课时间,我选十几位孩子的画展示给大家看。这种方法试了一段时间,我担心孩子们会认为展示出来的是好的画,没有被展示的是不好的画。于是我改变方式,请孩子们把主课本翻开放在桌子上,孩子们轮流在教室里走动,观摩同学的画。

和孩子相处久了,就能感觉到哪些故事孩子们会喜欢。

我讲的大部分的故事,结局是圆满的,比如善良、机智、勇敢战胜了邪恶。我也选了一些结局不是圆满的故事,比如贪心的老大最后被山洞压死,值班的大雁由于疏忽,使得一群大雁只活下来一只,一个人违背诺言,就会承受好朋友离去的痛苦。寻找太阳的故事,最后是主人公牺牲自己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太阳重新回到人间,照耀大地。这样的结局是圆满还是不圆满?

每个故事我都是口述,需要事先做准备。最难的不是熟记故事,而是悬而未决到底选哪个故事。

有的故事讲完后,孩子们迫不及待要发表看法,我原则上是不容许的,希望他们把故事藏在心里,而且一旦讨论起来,放学时间又要延长。偶尔我也会让他们说上一会。比如最后讲的故事《门神、窗花能避鬼》,对于有没有鬼,孩子们发表议论。那天也是这学期的最后一天,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等下学期开学了,我再继续给你们讲故事。”

 

                      先写还是先读?

 

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斯坦纳认为在写字时,“他们整个人都是活动的,他们的手指、身体、整个人都参与这件事,而在读书认字时,只有头部参与这件事,任何只有身体一部分运作,其它部分皆不动的事情是愈迟教儿童愈好,先教会让整个人运作的事,再教单一特定的部分运作,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写字是手臂的运动,读书是眼球的运动,孩子应该先学习写字。“千万不能先教阅读,要由涂画、画涂的方式升起文字的印象,然后才由之进入阅读。”“有的人会反对说,这样孩子们太晚才学读和写。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今日大家都不知道太早学读、写对儿童的伤害有多大,太早就会写字是很糟糕的事情。” (引自《童年的王国》斯坦纳著 潘定凯 译  )。

卢安克翻译的华德福大纲写道:“在一年级只要能写出来一些老师给他说的字。学习都是从意义经过画画来到写的字,将来再来念。学生在一年级还不要练习念书,只要认识字,把听见的写下来,并不把写下来的念出来。)”中国的本土华德福大纲建议“一年级的孩子们开始学习书写,而读在写之后学习,其原则就是先做再理解。” 国外的华德福学校一年级快要结束时,学完了26个字母,每个英文单词就都会写了,孩子们读到的第一段文字来自他们自己写的一段话。

我困惑的是上千年来中国传统的蒙学就是先读经书,不是等到经书上的字会写以后才开始读!对于中国的孩子学习中国的文字,也需要先学会写字才能阅读吗?

开学2个月,从11月初,每天早上,我们班的上课时间提前五分钟,我带着孩子们朗读《声律启蒙》。读熟一段后,我再用吟诵的方式带领他们。为了能够顺畅地带孩子们吟诵,我在家里反复练习。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花那么多的时间反复去读同样的内容。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不断的吟诵中,丝毫没有感到单调、乏味,相反心生喜悦,情不自禁地吟了又吟。

在班上,孩子们也陶醉于吟诵的美妙中,刚开始吟诵不久,新学的段落还在跟读阶段,有时他们会催着我说:“我想要唱的那种。”从每天的十分钟吟诵,我们延长到了十五分钟。

《声律启蒙》是古代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声韵琅琅上口,学生能够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更为重要的是读这样的书可以让人心里安静,文中的内容不会让人浮想联翩,没有情感和深刻的含义需要去理解,读完就能放下。

比如其中的五微:“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这样的句子犹如景物或事物的白描,内容单纯、干净、朴素,我越读越喜欢。

910月份,班级里的几位男孩经常做些令人头疼的事情,比如把沙子扬到同学的眼睛里,把施工的水泥撒在同学头上。在几次讨论对策后,我想到也许读经可以帮助孩子安静下来。通过读经达到的安静,不是外表的坐着不动,或疲劳之后的休息,而是内心的安宁。

我不能说班级状况的好转完全归功于声律启蒙,但肯定是原因之一。

12月的语文版块开始,每个周末布置吟诵作业,把学过的2个自然段吟诵五遍。

理想的情况是学生们能够读到毛笔字写的经典,可是我在书店里买不到。我请学校的书法老师,用篆书写声律启蒙中的片段,我们把它贴在教室里,每天晨诵后,全班学生再看着篆书吟诵一遍,加深学生对中国书法的欣赏和美的感受。

在读声律启蒙之前,我请家长用棉布缝一个装书的书套。第一次把书拿出来时,我告诉孩子们:“你们要读的声律启蒙是古代儿童读的经书之一,你们知道古代人是怎么对待经书吗?要把手洗干净、把桌子擦干净,端端正正的坐好后,才能把书拿出来,读完后放回原处。回到家里,经书是不能乱放的,要摆放在一个干净的地方,不能和乱七八糟的东西堆放在一起。”读书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对书的珍惜和爱护。

 

                      中文能用西方的方式教吗?

 

我在徐建顺教授的文章里看到这样一段话“ 现在我们的教育方法都号称来自西方,西方的教育方法来教中国文化本来就不对路,何况我们学的西方还是皮毛,大都来路不正。未来的传统文化教育一定是以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为主的,兼及借鉴西方。”他的这段话让我深思良久。

用华德福教英文(或德文)的方式来教中文合适吗?英文是英国人的母语,由于英文的特点,他们才那样来教学。中文是我们中国人的母语,能用西方人教他们母语的方式来教我们的中文吗?中文和英文有着显著的本质上的差异,比如中文是象形字,是方块字,是表意文字,英文是符号文字、表音文字、线性的,英国人的口语和书面语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中国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不同的,尤其是文言文。

著名语言学家潘文国认为“学母语跟学外语是两回事,一百年以来,我们一直把汉语当做外语来教,这是造成语文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特级小学语文教师陈琴认为,这样做的“最后的结果是母语的血肉荡然无存,只有语言的声音形式而已。更严重的是,母语也就跟外语没有本质区别了。”

虽然二位老师批评的是主流学校的教育,受到西方影响采用的拼音教学和分散识字等,由于华德福教育也是来自西方,全盘照搬的话,是否也会存在类似的问题?

钱穆先生说:“西方文化主要在对物,可谓科学文化,中国文化则主要在对人、对心,可称之为艺术文化。”方东美先生认为:“各主要文化的决定因素,在希腊是哲学,在印度是宗教与哲学,在中国是艺术与哲学。”如果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是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语言,可否说我们的语言文字本身就已经具备了艺术的特征?也许西方人需要华德福的艺术化、形象化、整体化的教学方式,来弥补他们文化中过于纯粹理性导致的不足,而中国文化却需要西方的科学理性,来弥补我们文化中过于偏向感性、整体而导致的不足。

由此我想到,我作为中国的老师教中国孩子的中文,需要加强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在学习西方教育的同时,要了解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做到扎根本土,兼容并蓄。

在中国实践华德福教育的老师们,通常是出于对现行的应试教育不满,想用一种更为符合孩子成长的教育来替代应试教育。但华德福教育来自西方,某些观点是具有普适性的,不分东西方的孩子都按照同样的规律发展,但某些观点是有特定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的,不能盲目照搬。我们不妨尝试在中国的传统中去寻找中文教育的原点,同时结合西方对儿童的观察和认知,探索儿童教育的新途径。许多年前陶行知先生说过:“创我者生,仿我者死!”。在中国的土壤里,不假思索的模仿西方的教育,前景不容乐观。

去年10月下旬资深的华德福老师Ben来学校听课,他是我十分尊敬的老师,我诚惶诚恐,因为我没有按照惯常的华德福教学方式来教,担心他的批评。我犹豫是否把毛笔书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贴在墙上,因为我们不会写就开始读了,想来想去,如果害怕别人的批评而不敢去做,那就不是真实的我。我还是选择了如实呈现我的教学,没有料到Ben老师说我是主班老师,我可以决定教什么、如何去教,不用担心是否是华德福。华德福的精髓是观察儿童。他说他最反感有人贴标签这是“华德福”,那个不是“华德福”。Ben老师的支持让我再次感受到华德福教育的魅力,它不是条条框框,不能做这,不能做那,它是活水源泉,根据儿童成长的需要,根据自己文化的特征,主班老师拥有教学的自主性。临别时,我说我不愿意束缚在“华德福”的称号中,Ben表示赞同。

 

                            晨诵

 

每天早上我们有晨圈、“新闻”分享和晨诵。晨圈的内容主要是伴随动作的歌曲和童谣,“新闻”分享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听说能力。晨诵的内容是华德福小学一至四年级的颂词:

 

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新的一天,

精神的力量充满我们的心灵

强健我们的肢体

在阳光澄明的照耀中

我崇敬您,上天

由于您的恩典

人类的力量源泉

流进我们的心田

我们热爱学习和劳动

全力以赴,专心致志

力量和光芒来自于您

向您致以真诚的爱和感谢。

 

开学前我很犹豫是否用以上的颂词,中国的孩子能不能找一首中国的诗作为每日的晨诵?我没有能力找到可以替代的中国诗。是否可以用古代汉语来翻译这首诗?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研究道教的张永宏博士,他的翻译如下:

 

 阳光普照兮充吾虚室,

心光内放兮施吾四体,

餐饮日华兮钦崇帝力,

感格神恩兮灌沃心底,

承斯性灵兮日夜以继,

精勤恪守兮学而时习,

沐浴厥明兮景行行止,

存顺殁宁兮望本报礼。

 

  

我很喜欢这样的翻译,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诵读,他们根本听不懂,也许用在34年级更为合适。

 本学期学过的童谣和诗如下:

 

《小白兔白又白,你从月宫走下来》、《月亮走,我也走》、

《八月十五月亮圆》、《月亮光光,骑马燃香》、《天上月亮圆又圆》、

《什么虫儿空中飞?》、《一条小鱼水里游》、《一盆玫瑰两朵花》、

《天上一颗星》、《一二三,爬上山》、《懒汉懒,织地毯》、

《小白兔,扛起锄》、《小妞妞去赶集》、《马兰花,开山旁》、

《风来了,雨来了》、《小羊小,吃青草》、《什么有腿不会走?》、

《从前有座山》、《一九二九不出手》、《天地分上下》、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灶王爷本姓张》、《门神门神骑红马》、

 过年啦,贴花啦》、《板凳宽,扁担长》、《树下铺张大席子》、

《大海上,太阳是从水里跳出来的》

 

  共计27首,标题用的是童谣的第一句。绝大部分是传统童谣,朗诵起来节奏鲜明、形象生动,非常适合一年级的孩子。

我教的歌曲有:  

《蓝蓝天空银河里》、《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手啊小小手》、

《晴天高,白云飘》、《山居秋暝》、《农民伯伯怎么劳动?》、

《片片树叶落下来》、《让我们来唱首歌》、《山坡上的野菊花》、

《春有百花秋有月》、《土地,土地》。共计11首。另外一位老师教了21首歌曲。这学期合计教的歌曲有32首。

 

 

以上是我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分享。

 

我的艺术才能实在匮乏,不足以教孩子,学校为我们班级专门安排了一位艺术老师,负责教湿水彩、美术、蜂蜡、竖笛,还有部分歌曲。如果我勉强自己做一位理想的华德福老师,一学期下来,我肯定就累垮了,而且艺术教学的效果会很差。我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做好我能做的。

这学期除了每天的主课,我还承担每周四节的主辅课,每周二节的散步课,每周二节手工课的配班老师,每天和孩子们一起午餐、一起打扫卫生,放学前讲故事,还担任学校的一些行政工作。

目前学校里的任课教师都是女性,平时孩子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利用主辅课的时间,我们开设了爸爸课堂,邀请爸爸们走进教室,分享他们的才能。共有5位爸爸给孩子上了六次课。内容有:做南瓜灯、折纸盒、茶艺、滚铁环、唱歌、军训。这个尝试深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

在华德福学校,每天早上孩子进教室时,一律站在门口排队,老师和每位孩子握手问候。我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开始读声律启蒙后,就取消这种做法了。我们提前五分钟开始诵读,我无法和晚到的孩子一一握手问候了。我也没有能力通过握手就能略知孩子当天的状况,握手的本意是了解每个孩子,我想只要我时常反省自己,心里装着班里的每个孩子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在家长会上,我说道:“做一年级的主班老师,最难的不是如何备课,只要我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总能把课备好。但如何与每个孩子交往、建立关系,如何营造班级的气氛,如何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这些才是最大的挑战。”

我很想写下我和孩子们之间发生的事情,可惜目前没有精力了。我喜欢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犹如我回到女儿小的时候,每天幸福地守护着女儿。现在我一下拥有了26个孩子,不知该如何言说我的幸福。

 

                                   

                                     2014年1月29初稿

                                     2014年2月4定稿

 

话题:



0

推荐

吴蓓

吴蓓

83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理学硕士,担任过大学物理教师13年。2001年赴英国爱默生学院学习华德福教育,2005年9月开始在北京实践华德福教育。已出版的书籍:《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原名为《英格兰的落叶》)、《请让我慢慢长大》。翻译出版的书籍:《学校是一段旅程》、《解放孩子的潜能》、《圣雄修身录》《圣雄箴言录》,以及3本儿童绘本。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