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遵循大自然的脚步——农历12月(2)

                      吴  蓓  编

 

可供选择的童谣、古诗、谜语、绕口令、儿童诗等

 

童谣、儿童诗:

冬天到,喜鹊叫,朵朵雪花像鹅毛,
松树、柏树绿油油,腊梅、水仙开得好,
雪下麦苗眯眯笑,冬眠动物睡大觉。

《水连天》
天连水,水连天。 水天一色望无边。
蓝蓝的天似绿水, 绿绿的水如蓝天。

 

风来咯(lo),雨来咯,老和尚背了鼓来了。

 


千条线,万条线,掉在河里看不见。

 

雪花
呼呼呼,北风吹,雪花儿飘,雪花儿飞。
给大地,给树木,盖上厚厚的白棉被。

 

冬天到,北风忙,东一趟,西一趟,一路跑来一路唱。

下雪了,天凉了,给小河安上玻璃窗。

 

冬公公,白眉毛。吹口气,呼呼叫,吹得满天雪花飘。

 

雪老头儿,做年糕,磨了粉,

往下倒,倒在大地上,人人都不要。

 

腊梅花,脸儿黄,身上不穿绿衣裳。

大雪当棉袄,风来挺胸膛,

别的花儿怕冬天,只有腊梅开的旺。

 

堆雪人

越流汗水个儿越小。寒风吹,雪花飘,堆个雪人个子高。

我给雪人穿单衣,外面有套大棉袄。

太阳公公怕他热,把它的衣裳全脱掉。光着身子还冒汗,

 

雪后              

 

森林、森林

有一个梦

小松鼠蜷缩在树洞中

 

一串深脚印

一串浅脚印

好像金花银花藤

 

开小花的

是狐狸

开大花的

是黑熊

圆果形的

是猎人……

 

缠也缠不清

捋也捋不清

只有家是他们的根

 

森林、森林

有无数颗心

小松鼠蜷缩在树心中

 

谜语:

此花自古无人栽,每到隆冬它会开,

无根无叶真奇怪,春风一吹回天外。(谜底:雪花)

 

此花自古无人戴,一夜北风遍地开。

近看无枝又无叶,不知何处长出来。(谜底:雪花)

 

散步在小溪,睡觉在池塘。

奔跑在江河,歌舞在海洋。(谜底:水)

 

要问胸怀有多大,千江万河容得下。

一旦水面风暴起,掀起千层雪浪花。(谜底:海)

 

一根带子长又长,弯弯曲曲闪银光。

一头扔在大海里,一头搭在高山上。(谜底:江河)

 

又像轻纱又像绸,飘飘荡荡在身边;

谁也别想抓住它,太阳一出就不见。(谜底:雾)

 

古诗:

《冬夜送人》【唐】贾岛
平明走马上村桥,花落梅溪雪未消。
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歌曲:

《雪花》歌词:
雪花雪花满天飘,你有几颗小花瓣
我用手心接住你,让我快来数数看
一二三四五六,哈哈 哈哈
雪花共有六个瓣,咦 雪花哪去了
雪花不见了,只见一个圆圆亮亮的小水点儿。

http://bbs.ergeshipin.com/thread- 514-1-1.html

 

千朵花万朵花,开在蓝天下,

飘飘飘洒洒洒,飞向大地妈妈,

温暖着地下的,许多嫩嫩春芽,

为孩子带来了,无数冬的童话

 

哦,你从哪里来?美丽的雪花片!

飘落、飘落,轻轻飘落,在那大地之上。

飘过河流、飘过丛林,直到山的那一边,

美丽的雪花,你是否从天使那里来?

 


踏雪寻梅

雪霁天晴朗 腊梅处处香,骑驴把桥过 铃儿响叮当

响叮当响叮当 响叮当响叮当,好花采得瓶供养 伴我书声琴韵

共度好时光

 

                 腊八粥的故事

 

早先有户农家,就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俩口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常拿些米粮接济人家,度过难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虽说大小伙子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样,懒得出奇。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照旧溜溜达达,胡吃闷睡。
   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婆梳着满头白发,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媳妇:“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一起去世了。
   小俩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女人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小俩口一唱一和,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断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小俩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小俩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可四只眼睛还满屋搜寻着。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黄豆、小豆、高粱、干菜叶...凡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
   正在小俩口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因这粥是腊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腊八粥”。

参考资料:

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此节日起始于周代。我国自古就重视农业。每当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时,古人便认为是天地万物诸神助佑的结果,要举行庆祝农业丰收的盛大报谢典礼,称为大蜡。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出农业大丰收,因为它是用各种米(江米、黄米、白米、高梁米等),各种豆(大豆、云豆、豇豆等),各种干果(大枣、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元肉等)混合成的一种粥。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还要给牲口、鸡狗喂一些,在门上、墙上抹一些,图个吉利。

每年冬祭的“腊八粥”是至今不衰的古农事大祭的产物,遍布北方诸省乡村,是祭八个农业神的祭日,包括农具神、农事神、田埂神、牲畜神、街坊神、渔神、虫神和占第二位的稷神(司啬)。北方农家自古以来便选用八种米、豆做粘粥,其中主要是大黄米。做好粥后,先将粥糊撒到田地头,水井头,犁杖头,牛圈马槽头,地边树干上,土地庙前头,表示谢神;随后全家老幼团聚喝腊八粥,庆祝丰收,祈诸神保佑。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根据《因果经》记载,释迦牟尼因6年苦行,无暇顾及个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麦,常年不得温饱。在他学习期满时,已是衣杉褴履,瘦骨嶙峋,容貌好似枯木一般。
   
他疲惫不堪地走下迦嘟山,他在尼连禅河洗去六年的尘垢,勉强上岸,在岸边喝了牧女供献的乳糜,体力略有恢复。他坐在一颗毕钵罗树下,把禅定和观想结合起来,一直坐了七昼夜(一说四十九昼夜),终于获得结果之道而成佛。佛教兴盛以后,为了纪念这件事,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古印度人民“斋僧”和救济穷人而施舍饮食的日子。
   
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腊月初八施舍这件事逐渐变成了熬煮“腊八粥”的习俗。我国一些佛教寺庙里熬煮“腊八粥”,就是纪念河畔牧牛女子救济释迦牟尼的故事。随着佛教的兴盛,腊八粥也流行到民间。传说“腊八不喝粥,明年会更穷”。清朝时,皇宫里喝的腊八粥是雍和宫的喇嘛熬好后进贡的。于是乎,印度的佛教文化便给我国的腊八节注入了“佛”的内涵,但并不是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节日”。

 

遵循大自然的脚步鈥斺斉├12月(2)

遵循大自然的脚步鈥斺斉├12月(2)

遵循大自然的脚步鈥斺斉├12月(2)

遵循大自然的脚步鈥斺斉├12月(2)

印度的佛像

(选自网上《金申趣谈古代佛像》

 

杜鹃和灰喜鹊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杜鹃鸟,由于它们的身体不能适应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经不起夏天的酷热和冬天的严寒。所以只好携儿带女,春来秋去,躲暑避寒,生活实在艰难。

    有一天,杜鹃们在一起相互诉说生活的艰难,一只杜鹃说:“马上天气要冷了,我们又要准备往南飞了。”另一只说:“我们没什么,身体好好的,又没有幼鸟,只是那些有幼鸟的和身体有病的真是不容易啊。”这时有一只喜鹊在旁边听见了,很同情它们的苦处,喜鹊说:“听说凤凰大王那里有一种仙丹,吃了后就不怕冷、热,这样,严寒和酷暑再来,你们也不用再远走它乡了。”杜鹃们听了都很高兴,便和喜鹊一起去凤凰大王那里请求赐给仙丹。高傲的凤凰大王不肯把仙丹赐给杜鹃们,但好心的喜鹊有一张能言善辩的嘴,总算说动了凤凰大王,不过,它只答应给一粒仙丹,并说:“这一粒可以分成一百份食用,如超过一百份,仙丹就不灵了。”还说:“吃了仙丹后,你们的羽毛会变成灰色,面貌也没有原来漂亮了,你们还愿意吗?”杜鹃们说:“只要能使幼鸟和体弱多病的杜鹃们不再受那一年四季奔波之苦,我们什么都愿意。”杜鹃终于得到了一粒仙丹,在谢过凤凰大王和喜鹃后,摆在面前的困难又来了,只能有一百只杜鹃可以吃到仙丸,那么,其余的杜鹃怎么办呢?这时原先说话的那只杜鹃说:“给那些有幼鸟和体弱多病的杜鹃们吃吧。”就这样,杜鹃互相谦让着把仙丹分给体弱多病和有小杜鹃的杜鹃们吃了。吃过仙丹的杜鹃果然不怕严寒酷暑了,羽毛也变成了灰色的,和原来的样子一点也不象了。为了感谢喜鹊的帮助,它们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灰喜鹊。

    第二年春天又来了,南去避寒的杜鹃们又回来了,为了感谢这部分舍己为人的杜鹃,灰喜鹊们主动地承担了为它们扶养下一代的义务。从那以后,杜鹃们把自己的蛋下在灰喜鹊的窝里,灰喜鹊也总是精心孵化,细心照看,常常因抚养小杜鹃而舍去了自己的后代。

直到如今,杜鹃蛋仍然是下在灰喜鹊窝里,由灰喜鹊扶养的。

 

    

     小罕子,大约八九岁的时候生母就去世了,他的继母叫那拉氏肯姐,是小罕子父亲塔克世的第二个妻子。肯姐对小罕子兄弟很不好,她每天都要让小罕子兄弟上山打柴、采蘑菇、挖人参等,而且每次都规定一定的数量,如果小罕子兄弟完不成继母交给的任务就会挨打。肯姐是哈达部首领王台的女儿,从小娇生惯养,小罕子的父亲也很怕她,所以小罕子和弟弟被打时,父亲也很少管。这样肯姐就更加肆无忌惮了,一有不对便会拳打脚踢。
     有一次小罕子同往常一样被继母逼着上山打柴。小罕子正打柴时,忽然看见前头来了个小孩,这个小孩大约有五六岁的样子,长得白白胖胖的,身上只穿了个小红肚兜,头上扎了个向上翘的小辫子,好看极了。小孩一蹦一跳地来到小罕子面前说:小哥哥,陪我玩会儿好吗?小罕子说:我可不能陪你玩儿,我还得打柴呢,要是打不够柴,回家又要挨打了。小孩说:你陪我玩,我帮你打柴还不行吗?小罕子说:你太小了,你根本干不了这活。可小孩还是央求着,当小罕子看到小孩那充满泪水的眼睛时,他心软了。他放下手中的活对小孩说:那我只能陪你玩一会儿。于是小罕子陪那小孩玩去了,他从没有像今天玩得这么高兴过,不知不觉太阳已快落山了,小罕子忽然想起来他今天的柴还没打够呢,这下可坏了,回家一定又要挨打了。小孩看着小罕子着急的样子也很过意不去,不等小罕子说话就跑进树林里,不一会儿小孩又回来了,还抱了一大抱柴火,跟小罕子打的柴加在一起就足够了。小罕子见后高兴地说:没想到你这么大点也能干活。小孩说:那你明天还来陪我玩吗?小罕子只好答应他。就这样小罕子每天都到山上陪小孩玩,小孩也每天都帮小罕子打柴。
     一天,小罕子和平常一样上山打柴,陪小孩玩。他俩玩着、玩着,不小心滚到了泥坑里,弄得两人满身都是泥水,小罕子俩也没在意。回到家继母一看小罕子满身是泥就来了气,举手便打小罕子,并追问他又到哪淘气去了。小罕子不肯说,她就狠狠地打,打得小罕子再也挺不住了,只好说出了和小孩玩耍的事,肯姐又追问小孩的样子,小罕子也照实说了,肯姐听后一愣,因为她小时候听父亲说过,山中生有千年以上的老山参,可化为人形,而且传说中正像小罕子遇到的那个穿红兜兜的小孩样子。想到这,她不再打小罕子了。到吃饭时还给小罕子做了些好吃的东西,她又假惺惺地问小罕子痛不痛,说妈打你也是心疼你,怕你跟野孩子学坏,只要你听妈妈话就行了。小罕子从生母去世后从来没有看到过继母这么对待他,他生性憨厚老实,还真以为继母真的对他好呢。等小罕子吃过饭,肯姐拿出了一条两米多长的红线,上面还穿着针。她对小罕子说:明天你上山再看到那个小孩后,把这个针别在他的肚兜带子上。虽然小罕子对继母的做法感到奇怪,但他知道继母的霸道也就没敢多问,只是点头答应了。
     第二天,小罕子又到山上打柴,小孩也同往常一样在那等他。两个见面后,又拉着手玩了起来。小罕子就在和小孩玩的时候,趁他不注意就把针别在了他的肚兜带上。刚别上,忽然从树丛里蹿出一个人,大叫一声哪来的野孩子!小孩一惊,立即不见了,小罕子也呆在那里。没想到藏在树丛里的人是他的继母,她已经跟踪小罕子半天了。肯姐从小罕子手中拽过那条红绳,顺着红绳向前找去,突然她大笑起来。原来红绳另一端拴在一棵大人参上,那棵人参还顶着一朵红红的参花。她立即用事先准备好的小铲子开始挖参,挖了半天终于将这根又大又胖的人参挖了出来。人说七两是参,八两是宝,可这颗参足有十几两,那可是宝中之宝呀。她拿着宝贝和小罕子回家去了。路上她就盘算着是把这个宝贝卖了呢,还是自己吃呢,最后她下定决心,自己吃了它。她想:这个千年宝贝,吃了它就算变不成神仙,也能长命百岁吧。想到这,她又想到了自己的阿玛(父亲),于是她又决定请阿玛来一起享用。
     到家后,她马上让小罕子点火煮参,小罕子哪知道这人参就是那个小孩呀,他还以为小孩怕见生人跑了呢。于是小罕子就按继母的吩咐开始点火煮参。肯姐要请她的阿玛去,临走时要小罕子看好火,不准偷吃,可她还不放心,又找了个石头压在锅盖上。
     肯姐走后不久,小罕子听到有小孩哭,还说:罕哥哥快停火,再煮就要烫死我,快快给我拔下针,然后跟你慢慢说。小罕子仔细一听,原来声音是从锅里传出来的,他急忙撤去锅下的火,然后用尽全身力气搬掉压在锅盖上的石头,打开锅盖一看,原来是那小孩在里面哭呢,而且浑身烫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小罕子吃惊地问:小弟弟,你怎么在锅里呀?小孩跳出锅说:我就是那个大人参,我叫人参娃,你后妈骗你,让你把针别在我身上,她就是为了抓我。小罕子忙把小孩肚兜上的针拔下来说:对不起,我不知道,差点害了你。小参娃说:没事了,你这不是又把我救了吗!说完把小肚兜脱下来扔到锅里,锅里的汤立即染得通红,他对小罕子说:你把锅里的汤煮开,把汤喝了,这对你有好处,就算我报答你了。说完出门后就不见了。
     小罕子照参娃说的话把参皮汤喝了,他怕继母追究便逃到森林里,后来到古勒城找他的姥爷王呆去了。肯姐带着她阿玛回到家后,看到人参汤已经没了,一下晕了过去。从那以后她就得了种怪病,天天心疼,不久便死了。
     小罕子就是后来的老汗王努尔哈赤,他自打起兵后,身经百战,也曾多次受伤,但不论大小伤口,很快就会自然痊愈。据说,这就是因为喝下参皮汤的缘故。

 

七 兄 弟

 

 古时候,在高山下面,在大海旁边有一个村庄。村庄里有一个老汉,他有七个儿子。七个儿子长得又高又大,又粗又壮。老大叫大壮实,老二叫二刮风,老三叫三铁汉,老四叫不怕热,老五叫五高腿,老六叫六大脚,老七叫七大口。
    有一天,老汉对七个儿子说道:“咱们庄西是高山,咱们庄东是大海,出门太不方便了,你们把它搬远一点吧。”
    七个儿子答应着出去了。过了一会,老汉走出去一看,海也望不到了,山也不见影啦,四周尽是一溜平川的坡地,黑油油的土不松也不紧,不湿也不于。
    老汉又对七个儿子说道:“这么样的好地,哪能叫它闲着,你们把这上面种上些五谷杂粮吧。”
    七个儿子答应着,就动手耕种起来。
    过了些日子,那一溜平的坡地上,长满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好庄稼,快熟的麦子沉甸甸,溜腰高的谷子金闪闪。老汉和七个儿子都欢喜得了不得。
    可是,谁知道,好事引了灾祸来。京里的皇帝也知道了这个好地方,就派大臣拿着圣旨,去那里坐催皇粮。
    老汉一听发了怒,他不觉叹了一口气,对儿子说道:“孩子,咱们不用再打算过好日子了,皇帝的贪心是个填不满的枯井呀!要是服从了他,那就要给他当一辈子牛马。”
    七兄弟听了老汉的话,自然是都很生气,一齐说道:“爹,不用怕,我们弟兄七个进京去和皇帝讲理。”
    七兄弟还没走到京城,把门的大将军老远就望到他们了,吓得连忙关紧城门,上上铁杠,嘎喊地锁上一把大锁,爬到城门楼子上躲了起来。
    七兄弟到了城门跟前,老大大壮实喊道:“开门呀,我们弟兄七个是进京来跟皇帝讲理的。”
    大将军躲在城门楼子里,仰着脸哆哆嗦嗦他说道:“庄户人怎么能跟皇帝讲理!”
    大壮实一听火了,伸手一推,只听哗啦啦的一声,城门和城楼子一齐推倒了,尘土扬天,砖石乱滚,大将军也砸死了。
    七兄弟又往里走,到了午朝门外,午朝门关得严丝合缝的。老二二刮风说:“大哥,你先歇歇,我去叫门。”他提起嗓子大声地喊道:
    “开门呀,我们弟兄七个要进去跟皇帝讲理!”
    二刮风叫了好几声也没人答应,不觉一阵生气,一口气喷出来,真好似刮起大风,午朝门和门两旁那盘龙的石柱连摇晃也没摇晃一下子就吹倒了。
    满朝的文官武将都吓慌了,谁也不敢出头阻挡。弟兄七个到了金銮殿前,老三三铁汉说道:“二哥,你先歇一会,我去跟皇帝讲理!”
    三铁汉向前一走,皇帝早吓得脸皮干黄,慌忙说道:“庄户人怎能和我皇帝讲理,快些推出去斩首!”
    三铁汉听了,笑了一声说:“先给你个胳膊试试看!”
    他把胳膊朝一个武将伸去,正碰在他那把明晃晃的刀刃上,只听“砰”
的一声,火星乱冒,刀就四分五裂地碎了。
    皇帝吓得从龙座上滚了下来,好几个大臣好容易才把他架回了后宫。
    皇帝见杀不了七兄弟,就连声地吩咐点火去烧。
    一霎时的工夫,许多火球,冒着浓烟,滚到了七兄弟的眼前。老四不怕热说道:“你们先到后面歇一歇,这次由我来招架。”他一脚踏着一个火球,冷笑了一声说道:“我还冷,这点火是太小了。”
    皇帝又吩咐千万兵将,一齐去把七兄弟推到海里淹死。
    五长腿听了,说道:“不用费那些事啦,我正想着洗个澡啦。”他只几步就迈进了大海,蓝光光的海水,只没到了他的脚脖子,他摇摇头说道:“这太浅了,没法洗澡啦,已经下来一场,还是摸点鱼吃吧。”

他弯下腰去,两只手就不停地往海岸上扔鱼,黑鱼,白鱼,一丈长的,十丈长的,一百丈长的大鱼也叫他弄上来了,眼看着岸上的鱼就堆得好象小山一样。
    兄弟们一等也不见老五回来,二等也不回来,老六六大脚说道:“我去把他叫回来。”他一脚就踏到了大海边,冲着五长腿说道:“五哥,正事还没说完,你怎么摸起鱼来了?”
    六大脚话还没说完,七大口赶来,不耐烦他说:“皇帝怎么能讲理!讲理他就不当皇帝了。”
    他连和兄弟们商议也没商议,一口就把大海里的水喝干了。他回过头来,又一张嘴,海水从他口里一股劲地喷了出来,海水浪滚翻腾地向皇宫冲去,冲倒了层层的高墙,把皇帝和文官武将都淹死了。

 

                 到天边去   

 

从前,有个小伙子很爱动脑子,有一天,他站在平地上,看见天圆圆的包着地,天和地在很远的地方黏在一起,就想看看这个“天边”是什么样子。

他爬上自家的房顶,看见天边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楚。他又爬到寨子里最高的一棵树上去看,天边还是看不清。后来他爬了几天大山,爬到一座最高的山顶去看,天边还是和他在平地上看到的一样,

“怪啦。”他想,“我一定要去看个明白,看看天边到底是什么样儿!”

小伙子背着一背箩粑粑和一葫芦水,上路到天边去了,他走啊走啊,吃完一背箩粑粑,再看看,天边和他在寨子里看到的一模一样。

这时候他遇见一个猎人,猎人问他到哪里去。

“到天边去!”小伙子说。

“到天边去干什么?”猎人很奇怪。

“我要看看那里是什么样子,为什么太阳啦、月亮啦、彩霞啦、星星啦都喜欢到那里去。我想那里一定是个非常热闹非常好的大寨子。”小伙子说。

“我也想跟你去,可惜我的阿妈老了,没人照顾。你到天边回来,能把那里的样子讲给我听听吗?”

“能啊”

“祝你一路平安!”

猎人和小伙子告别的时候,给了他一背箩马鹿肉干,让他在路上吃。

小伙子又走啊、走啊,一背箩肉干吃完的时候,他看了看,天边和他在家里看到的还是一个样。

这是他遇见一个渔夫,渔夫正在河边打渔,

“到哪里去呀,小伙子?”渔夫问。

“到天边去!”他回答。

“呵!真有志气!我也想和你一起去。可惜我老婆刚刚生了孩子,没人照顾,请你从天边回来的时候,一定把那边的事情讲给我听听,好吗?”

“好的。”

渔夫也祝他一路顺风,给了他一背箩干鱼在路上吃。

小伙子在路上走啊、走啊,他遇见过许多人,人家问他到哪里去,他都回答“到天边去”,那些人也很想去,但就是去不了,因为人人都很忙。

有一天他遇见一位姑娘,姑娘听说他要到天边去,很佩服他,愿意和他一起去,他俩就一起上路了。

走啊走啊,他们走过数不清的高山老箐,渡过数不清的大河小河,走过数不清的大寨小寨,看看天边,唉,还是和他在自己寨子里看见的差不多。

但是小伙子不泄气,还是不停的走,姑娘也不灰心一直跟着他,他们决心不走到天边不回头。

走了好几年,他们生下一个孩子来,又带着他向前走。

十来年过去了,他们脸上长起皱纹,手上起了老皮,走路没有以前快了,但还是朝前走。这时候他们的孩子变成了结实高大的小伙子了。

他们三个人继续朝前走,慢慢的,几十年过去了,原来的小伙子变成了老爷爷,姑娘变成了老奶奶,他们还是走啊走啊,不停地走。

后来有一天,老爷爷和老奶奶走不动了,他俩倒在地上,要死了。

“孩子,你一定要走到天边去!”他俩对小伙子说。

“我一定去!”小伙子说。

“你为什么要去天边啊?”

“我想看看太阳、月亮、星星、云彩是怎样落在那里,又从那里升起来的。我想看看那些我不知道的事情。”小伙子回答说。

“好极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死啦!”老爷爷和老奶奶说完,就满意的死了。

小伙子背起阿爸的背箩拿起阿妈的葫芦,又朝前走了,当人们问他到哪儿去的时候,他就说“到天边去!”(壮族故事)

(选自《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精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话题:



0

推荐

吴蓓

吴蓓

83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理学硕士,担任过大学物理教师13年。2001年赴英国爱默生学院学习华德福教育,2005年9月开始在北京实践华德福教育。已出版的书籍:《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原名为《英格兰的落叶》)、《请让我慢慢长大》。翻译出版的书籍:《学校是一段旅程》、《解放孩子的潜能》、《圣雄修身录》《圣雄箴言录》,以及3本儿童绘本。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