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蓓 编
风 伯
风伯即指风神,是人面鸟身的天神。又称风师、飞廉、箕伯等等。中国古代的风神崇拜起源较早。东汉蔡邕《独断》则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箕星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之一,此当以星宿为风神。风伯神诞日为 十月初五。
楚地自古以鹿身雀头的神秘怪兽飞廉为风伯,《水经注》称飞廉以善于行走而为纣王效力,周武王击败了纣王,飞廉殉国自杀,天帝为他的忠诚感动,用石棺掩埋他,并使他成为风神。汉以后飞廉与箕伯逐渐融合,并由民间人格化。唐以后,因风伯的主要职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帮助万物生长,所以受到历代君主的虔诚祭祀。然而风伯也常以飓风过境毁坏屋舍伤害人命,形成自然灾害,因此被视为凶神。
关于风伯的故事:
风伯原来是蚩尤的师弟。他的相貌奇特,长着鹿一样的身体,布满了豹子一样的花纹。他的头好象孔雀的头,头上的角峥嵘古怪,有一条蛇一样的尾巴。他曾与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为师傅,在祁山修炼。
修炼的时候,飞廉发现对面山上有块大石,每遇风雨来时便飞起如燕,等天放晴时,有安伏在原处,不由暗暗称奇,于是留心观察起来。
有一天半夜里,只见这块大石动了起来,转眼变成一个形同布囊的无足活物,往地上深吸两口气,仰天喷出。顿时,狂风骤发,飞沙走石,把玩意儿又似飞翔的燕子一样,在大风中飞旋。飞廉身手敏捷,一跃而上,将它逮住,这才知道它就是通五运气侯,掌八风消息的"风母"。于是他从"风母"这里学会了致风,收风的奇术。
另一个传说:
蚩尤和黄帝部落展开的那场恶战,传说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部众迷失了方向。黄帝布下出奇制胜的阵势,又利用了风后所制造的指南车,辨别了风向,才把蚩尤打败。被黄帝降伏后就乖乖地做了掌管的神灵。风伯作为天帝出巡的先锋,负责打扫路上的一切障碍。每当天帝出巡,总是雷神开路,雨师洒水,风伯扫地。风伯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八面来风的消息,运通四时的节日气候。
风伯飞廉
汉画像《风雨图》
1983年4月,河南南阳市出土一幅盖顶(汉墓)画像《风雨图》,画上部刻三神人共拽引五星车,一神驭之,双手挽缰,驭者为风伯。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下部四神人,头发皆披在一旁,各抱一口罐正倾向下方,罐中的水流似瀑布倾泻而下,象征降雨。右部一云神,赤身裸体,双腿跪地,张口作吹嘘状,口吐云气,云气弥漫空间。图画左上方有斜对四星,下沿中间一星应是老人星,空白处饰云气。。
斗蟋蟀 蒲松龄原著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赌博,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公差。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最终没有成功。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合规格。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
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名的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只见红颜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婆婆挤满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两次。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祷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像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动了,一片纸抛落下来了。拾起一看,并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就像寺院一样;(殿阁)后面的山脚下,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边有一只癞蛤蟆,就好像要跳起来的样子。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成名反复思索,恐怕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吧?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相像。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跑,只见一块块石头,好像鱼鳞似的排列着,真像画中的一样。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好像在找一根针和一株小草似的;然而心力、视力、耳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他正用心探索着,突然一只癞蛤蟆跳过去了。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已经)跳入草中。他便跟着癞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趴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孩子哭着跑了。
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再也没有了依靠。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气呆呆的,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了,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得动手捉它,那蟋蟀一跳就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象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了。再仔细看它,形状象蝼蛄,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并放着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象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鬣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世代做官的人家还阔气。
我(蒲松龄)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抚臣、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秋天的谜语:
高高个儿一身青,金黄圆脸喜盈盈,
天天对着太阳笑,结的果实数不清。(高粱)
有个矮将军,身上挂满刀,刀鞘外长毛,里面藏宝宝。(大豆)
冬天蟠龙卧,夏天枝叶开,龙须往上长,珍珠往下排。(葡萄)
一物生得真奇怪,腰里长出胡子来,
拔掉胡子剥开看,露出牙齿一排排。(玉 米)
弟兄六七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全扯破。(大蒜)
脱去黄金袍,露出白玉体,身子比豆小,名字有三尺。(大米)
青枝绿叶颗颗桃,外面骨头里面毛,
待到一天桃子老,里面骨头外面毛。(棉花)
幼儿不怕冰霜,长大露出锋芒,
老来粉身碎骨,仍然洁白无双。(麦子)
小小金坛子,装着金饺子,吃掉金饺子,吐出白珠子。(橘子)
小时青,老来黄,金色屋里小姑藏。(谷子)
春穿绿衣秋黄袍,头儿弯弯垂珠宝,
从幼到老难离水,不洗澡来只泡脚。(水稻)
小刺猬,毛外套,脱了外套露紫袍,
袍里套着红绒袄,袄里睡个小宝宝。(栗子)
身体圆圆没有毛,不是桔子不是桃,
云里雾里过几夜,脱去绿衣换红袍。(柿子)
高高个儿一身青,金黄圆脸喜盈盈,
天天对着太阳笑,结的果实数不清。(高粱)
有个矮将军,身上挂满刀,刀鞘外长毛,里面藏宝宝。(大豆)
冬天蟠龙卧,夏天枝叶开,龙须往上长,珍珠往下排。(葡萄)
弟兄六七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全扯破。(大蒜)
脱去黄金袍,露出白玉体,身子比豆小,名字有三尺。(大米)
青枝绿叶颗颗桃,外面骨头里面毛,
待到一天桃子老,里面骨头外面毛。(棉花)
小时胖乎乎,老来皮肉皱,吃掉它的肉,吐出红骨头。(枣子)
红口袋,绿口袋,有人害怕有人爱。(辣椒)
大哥山上端端坐,二哥山下剁田螺,
三哥买鸡勿拿秤,四哥割稻勿用箩,
五哥身上生疥癞,六哥头里戴铁箍,
七哥头上一蓬毛,八哥拿得灯笼照,
九哥门前打虎跳,十哥树上喳喳叫。
(谜底 虎、鸭、黄鼠狼、田鼠、黄瓜、茄子、玉米、萤火虫、猫、知了)
两 兄 弟
从前,有两兄弟,哥哥善良老实,弟弟既贪又奸。本来,无父母的兄弟应该和睦相亲,可是,弟弟却整天吵着要分家,哥哥无法,只好同意。弟弟要这要那的,哥哥心疼他,他要什么都答应。分房屋时,弟弟要新瓦房,哥哥得的是破柴房。
家里有两头枯牛,按理应该各人一头。但是,弟弟用了个计谋:叫哥哥盖了一个新牛栏,然后对他说:“哥哥,今天晚上我们来分牛,钻牛进哪个的栏就归哪个,好不好?”哥哥说:“好嘛。”
天黑了,枯牛回来,不敢进新栏,都进旧栏去,弟弟全要了。最后剩下一只黄狗,弟弟心想:黄狗只会吃,没得一点用,所以推给了哥哥。
山叭鸟叫了,春天来了,春耕开始了。哥哥无牛耙田,很是发愁,便向弟弟借牛,千求万求,弟弟都不借。哥哥无奈,只好用狗耙田。他用糯米饭把黄狗喂得饱饱的,便牵去田里试耙。好家伙,黄狗果然会耙田,拉起木耙像枯牛一样狠,哥哥心里乐开了花。
这一天,太阳偏西的时候,有个商人肩挑货担走来,见他扛耙牵狗,便讥笑说:“你这人真古怪,牵狗耙田,如果钧能耙田,何必养耕牛。”
哥哥说:“你莫笑,我的黄狗还强过枯牛。”商人不服地说:“你莫吹,敢不敢打赌?”
“怎么不敢!赌什么?”
“如果黄狗会耙田,这担货送给你;如果不会,就当场打死狗。”
“好,一言为定。”
于是,他把狗牵下田,套上木耙,吃喝一声,黄狗呼呼往前走,把田耙得又平又匀。商人目瞪口呆,服输地走了。
哥哥把货担挑回家,打开一看,尽是绞罗绸缎。
弟弟跑来问哥哥:“哪里弄得这么多的好东西全”哥哥把经过情形原原本本告诉他。弟弟便说:“哥哥呀,借黄狗给我去耙一天田好吗?”哥哥答应了。
第二天早晨,弟弟吃了三大碗醉一肉糯米饭,只给黄狗喂两瓢冷粥,便拖去耙田。弟弟扛耙牵狗,刚到田边,有个商人肩挑货担走来,便讥笑说:“你这人真古怪,牵狗来耙田笼”
他得意洋洋地说:“哼,我的狗耙田,比枯牛还狠!”
商人说:“你莫哄人,敢不敢打赌?”他拍着胸脯说:“敢!赌什么?”
“黄狗会耙田,这担货送给你;如果不会,就当场打死狗,你还得给我五吊钱!”
“好,一言为定。”
于是,他便赶狗下田,哪晓得,黄狗又累又饿,趴在地上直喘气。商人哈哈大笑,气得他一棍子把狗打死。
晚上,哥哥去问他:“阿弟,今天得了些什么?”他怒气冲冲地说;“得什么,害我挨赔钱。”“黄狗呢?”。“把它打死啦!”
哥哥无可奈何,找到狗尸埋葬了。到三月清明,他带着酒菜去扫墓。墓上长着一株黄橙橙的金竹,他上前摇了一下,竹叶沙沙落地,变成金子,他高兴地拣起金子回家。
弟弟又跑来向:“哥哥,你哪里来这么多金子呀?”哥哥又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告诉他。
第二天,弟弟带着酒菜,悄悄来到狗坟,急忙上前猛摇那株金竹,竹叶沙沙落地,变成大大小小的蜈蛤和毒虫,爬到他身上乱叮乱咬,痛得他在地上打滚,喊爹叫娘。他一气,便把金竹砍倒了。
哥哥去把竹子拿回家来破蔑,织了个鸡笼。他下田干活,把鸡笼放在门外,山上的野鸡、斑鸠、白鹇鸡都飞来笼里下蛋。弟弟向哥哥借鸡笼去放在门外,结果,野鸡、斑鸠,还有许多鸟仔,都飞到笼里拉屎。弟弟生气,把鸡笼烧掉。
善良的哥哥,不声不响,把鸡屎和笼灰作肥料,种了南瓜。瓜藤爬满坡,结的瓜又圆又大,引得山中猴子夜夜来偷南瓜。晚上,哥哥到瓜地看守,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一群猴子来了,以为是个大南瓜,齐心协力把他抬到岩洞里。天亮时,他醒来一看,岩洞里藏有许多金银,他便把金银背回家来。
弟弟知道了这件事,三更半夜悄悄跑到瓜地躺着。不久,也被一群猴子抬走,抬到半山腰,他放了一个臭屁,猴子以为是一个坏南瓜,就抛下崖去,幸好被半崖一根野藤绊住,才没有摔死。
“弟弟对哥哥怀恨在心,便想害命谋财。一天,他邀哥哥一道上山架鸟盆,事前买通几个坏人在深山埋伏,当他俩来到深山时,坏人跳将出来,把哥哥五花大绑,装进猪笼,抛到深潭里。弟弟回到家里,便把哥哥的金银财产全部掳光。
哥哥被抛下深潭后,幸亏海龙王的儿子把他搭救了。他在龙宫里玩了九九八十一天,龙王又派虾兵蟹将,送他到陆地上来。
这时,大雾弥一漫,他走投无路,便到一座土地庙祈祷:“土地公公救救我!因为弟弟谋害,现在我身无分文,无家可归。土地公公呀救救我!”
土地公公说:“你莫伤心,掀开庙角落的大钟爬进去,到了半夜好好听吧,听到什么就照着做。
哥哥向土地公公拜恩之后,便侧进大铜钟里面躺着,侧子耳倾听庙堂的动静。到了半夜,忽然刮起大风,山林呼啸,落叶沙沙。不一会,扑通一声,老虎回来了。老虎用鼻子嗅嗅,说道,“肉味,肉味,土地公公快分给我点吧。我的肚子饿得慌。”土地公公说“虎大哥莫乱动,刚才来拜庙的人,已经走了,你快去歇息。”老虎便趴在地上不吭声了。
牛过了一会儿,咔喳一声,狼回来了。狼用鼻子嗅嗅,说道:“肉味,肉味,土地公公快分给我一点吧,我的肚子饿得慌。”土地公公说:“狼二哥莫乱翻,刚才烧香的人已经走了,你歇息去吧!”狼便老老实实躺下了。
土地公公问虎和狼:“喂,你们两兄弟,今天到了哪里?看见了什么?” 老虎说:“我到了天堂山,在那悬崖上有条大红藤,它能医治天花。”
狼接着说:“我到了西山坳,坳口有户人家,母女两人,女儿很漂亮,母亲正急着招郎婿。在她屋边的杨梅树下,还埋有一缸金子和一缸银子。”
土地公公说:“你们今天不错,见了不少东西。快睡吧!”虎狼不再说话,一会就呼噜呼噜地睡着了。天麻麻亮,它们又跳出庙门,奔到荒山去了。
哥哥清早起来,拜辞了土地公公,就跑上天堂山,砍下大红藤,把当时村村寨寨正流行的天花病治好了。大家非常感谢他,杀猪款待他,送他许多东西,哥哥说什么也不肯要。过了儿天,他来到西山坳,果然见坳口住有一户人家。他走进屋里,向主人问好,并诉说自己的身世和遭遇。母女二人都很喜欢他为人忠厚老实,便招为郎婿,一家三口,日子过得很美满。
一天傍晚,门外黄狗汪汗叫,哥哥出门一看,见一个衣着褴褛的叫化子走过来,啊,原来是阿弟,便招呼他进屋,并问他为什么穷成这个样子,弟弟吱吱唔唔的,又说病,又说灾,东拉西扯,编造理由来搪塞。哥哥好心安慰他:“算了吧,就在我这里住下吧,,只要勤勤恳恳,包你有吃有穿。”
弟弟见哥哥丰衣足食,还有新瓦房,又有个漂亮的妻子,心里又是羡慕又是嫉妒。于是他问哥哥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哥哥照样告诉他。
弟弟住了几天就走了。原来他已打定主意:钱一定要比哥哥的多,房子要比哥哥的好,妻子要比嫂子更漂亮。他终于找到了哥哥进过的土地庙,又学着哥哥的腔调,向土地公公祈祷。
土地公公说:“你爬进那个大铜钟里面去,到了三更半夜好好听吧。”他高高兴兴掀开大铜钟,爬进去躺着,侧耳静听。到了半夜,刮起大风,山林呼啸,落叶沙沙。不一会,扑通一声,老虎回来了。老虎用鼻子嗅嗅,说道:“肉味,肉味,土地公公快点分给我吃吧!”
土地公公说:“虎大哥,莫作声,好好躺着。”又过了一会,咔喳一声,狼回来了。狼用鼻子嗅嗅,说道:“肉味,肉味,土地公公快分点给我吃吧!”
土地公公说:“好啦,你们两兄弟都回来了,大铜钟里有块臭肉,你们分来吃吧!”虎狼掀开大铜钟,又抓又咬,把弟弟撕碎,连骨头都吃了。
流传地区:金秀镇
口述:巴塞,女,瑶族乳文盲,农民,六拉衬 搜集整理:刘保元,男,瑶族,中央民院千部 王矿新,男,汉族,县文化局干部
选自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4月出版的《瑶族民间故事选》(二版)(资料来自网上)
荞麦姑娘
小板凳,别歪歪,
坐上俺那好乖乖,
好吃懒做没人爱,
乖乖,千万要勤快!
唱完了这个小曲,要说故事啦,说故事要说得有枝有叶,有根有梢,那咱就打这里开头:
有一家子,两口子都死了,撇下了一个十三岁的小男孩,叫“忙生”。爹娘真是忙了一辈子,好歹的才给忙生留下了靠河沿的一块荒地。谁都说,那块荒地什么也不长。真的,河里涨水,水就把荒地淹了,刮起大风,沙就把荒地漫了。忙生长到十七岁了,别看年纪小,可是一个刚强的小伙子。他动手料理起那块荒地来了,别人说:“忙生啊,你别枉费那工啦。”
忙生说:“你等着看好了。”他不和人家分辩,只是鼓上劲做活。真是天下无难事,就怕功不到。忙生把荒地上的沙铲出去,草根刨净了。靠河边,垒上了高高的石崖子。
地整理好了,春天也过去了,忙生想:种谷种高粱,都晚啦,左想右想,还是种上些荞麦吧。都说,荞麦不大用费工夫。
忙生从种上那天起,就像用钉子钉在那里一样,一天价不离荞麦地,锄呀,上粪呀,这些不用说,忙生都做了。谁也不知道他还在地里想些什么门道,下什么工夫。只见他地里的荞麦,红秆绿叶,嗖嗖地长起来了,开花了。
齐腰深的荞麦上,好像下上一层雪花,蜜蜂一天到晚在花上嗡嗡采蜜,蝴蝶红的,黄的,花花的,百般百样,在上面翻翻闪闪的飞。
走到地边上的人,都夸忙生好样的,荞麦是不能长得比这再好了。忙生听了笑眯眯的,修理的劲头更大了,常常很晚、很晚地才回来。有那号爱说趣话的人,跟忙生逗趣说:“忙生!你叫荞麦迷住了,要和养麦搿两口子。”忙生笑笑说:“别胡说了。”
说实在的,忙生到了荞麦地里,真有些不舍得走开。
有一天晚上,月亮地里,那荞麦更加好看,好像是蒙着了一层薄薄的白纱一样,在风里轻轻地摆动。忙生看一眼,想再看一眼,看一眼,想再看一眼,乐的出了神。忽然间,在荞麦地那头,有一个人影一晃,忙生还以为是自己眼花的缘故,揉揉眼睛再看,可真是有个人,那人越来越近,快到了眼前啦,月光底下,看得清清楚楚,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闺女,绿裤红袄,雪白的脸,十分好看。忙生惊奇地想:天这么晚了,她到这里做什么?也许是过来问路吧。还没等他做声,那闺女笑嘻嘻地说道:“叫你那么上心的照看,心里真不过意。”
忙生听了,更觉着奇怪,对闺女说道:“你是认错人了啊。”闺女笑道:“和你天天在一块,还不认识吗,我叫‘荞麦’,你什么时候要找我,只叫‘荞麦姑娘’我就来了。今晚上月亮多好呀,你还想多看一会你的荞麦吗?”
忙生点了点头,那闺女把袖子一甩,忙生再看时,满地的荞麦都变得五
光十色,那个好看呀,就是最好看的花朵也没有那么俊秀,那个香啊,桂花
也没有这个好闻。那金色的蜜蜂在上面采蜜,飞着的蝴蝶,红的好似红宝石,
绿的好像绿宝玉,都闪闪放亮。那荞麦姑娘低声细语和他亲亲热热地拉起话来。
半夜忙生才回到家里,刚刚躺下,听到外面呜鸣地刮起大风来了。那个
风可大呀,真是刮得地动屋摇。忙生躺不住了,他跳下炕,一把拉开门,他心里急得蹦跳,什么也不顾得,直向荞麦地里跑去。
风好几次把他刮倒,飞沙打疼了他的脸,他一直跑到荞麦地里。只见一条黑东西,滚滚地向西南下去了。他差一点放声哭了,荞麦地里,别说没有了养麦,已变成高高的沙岭了。
大风住了,天又晴了,月亮也明了,忙生大声地叫道:“荞麦姑娘,荞 麦姑娘……”他一连叫了许多声,可是一点影子也没有。忙生伤心地落下泪 来,心想:“荞麦姑娘,也许叫那条黑东西抓走了。也许压在沙岭底下啦。要是叫黑东西抓去,我怎么的也要找她回来,要是压在沙岭底下,我一定挖 出她来。”
太阳出来了,照在那又高又大的沙岭上,忙生动手一锨一锨的挖了起来。说故事容易,做起来难,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大沙 岭铲低了,大沙岭铲小了,大沙岭终于铲平了。忙生欢喜的了不得,连忙大 声地叫道:“荞麦姑娘!”还没落音,只听忽拉拉的一声响,眼前的地裂开了,金 光四射,飞出了一只金黄的小雀来。
金小雀飞到半空,闪着金光,和人一样的说起话来了。“好小伙子,你救我出来,这满窖的金银,都送给你这个勤快人。”
忙生一低头,只见从裂开的地缝里,金子,银子,一个劲地滚了出来。忙生惊奇地看着,过了一会,却流下了泪来。金小雀一下子就看到了, 它奇怪地问道:“金子,银子,尽你拣,你怎么还掉泪!”忙生抬起头来问道:“好心的金小雀,你告诉我,那荞麦姑娘怎么不见 了呢?”
金小雀听了,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那荞麦姑娘,已叫秤钩子妖 怪,抓到摩天山的黑石洞里去了。那妖怪会飞沙走石,吐绳缠人,要救出那 荞麦姑娘,得最有劲的人。”
忙生说:“好心的金小雀,我不要这些金和银,只要叫我变成天底下最 有劲的人。”
金小雀听了,扑拉的一声,落在忙生的跟前,吐出了一粒金小米来。忙生吃下了这金小米,金小雀在旁边拍拍翅膀说道:“只有最勤快的人,才能变成天底下最有劲的人。”
金小雀刚刚说完,忙生就变成最有劲的人了。他别了金小雀,脚脚西南 地去找荞麦姑娘去了。①
这阵是个夏天,日头火毒火毒的,晒得脊梁痛,忙生看见道旁有一棵树, 这棵树少说也有一搂粗,枝叶挺多的,他想就拿它遮荫凉吧。
他走过去,没费多少力气,就把它拔出来了。打了打根上的土,当把伞,擎着往前走。走了一阵,觉着擎着怪麻烦的,顺手插在腰里。这样走了不知有多少日子,离摩天山也就还有四百多里路。他一走进这四百里路以里,秤钩子妖怪就知道了,它从黑石洞里走了出来,把大口一张,立时呼呼地刮起大风来了。
忙生正走着,大风刮过来那些沙子碎石好像下大雨一样的落了下来。忙生从沙里拔起脚来还是往前走。不多一阵,忙生眼前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沙滩了。秤钩子妖怪站在摩天山顶上哈哈地笑了起来。
“你要进我的宝地,生渴也能把你渴死。”秤钩子妖怪说完,放心大胆地回洞里睡觉去了。
忙生走着走着,觉得口渴了,四周围连一点水也没有,他提起拳头,一拳打下去,就打出了一口井。那个井跟个小湖一样大,周围少说也有二三里路。忙生喝得足足的,又向前走。一天不到黑,他就走了四百里路,天还不黑就到了摩天山下。抬头看看,山高的好像插上了天,半山腰里,黑云飘飘,忙生把腰带紧紧,挽挽袖子,向上爬去,眼看快到了黑石洞了,只听霹雳一声:“谁进我的宝地!”
忙生眨眼的工夫,秤钩子妖怪已经站在跟前,秤砣鼻子,铃铛眼,满身长着黄毛,手跟秤钩子一样,伸过来,想抓忙生。忙生一闪躲开了。
秤钩子妖怪见抓不住忙生,使劲向石头上吹了一口气,比磨盘大的一块石头就向忙生飞了过去。忙生冷笑了一声,伸出一双手就接住了,说:“妖怪,这吓不住我。”
他把那块石头一下子就向妖怪扔去,正打在妖怪的胸膛,噗嗒一声,那妖怪连哼也没哼,它见石头打不着忙生,血盆大口又一张,吐出了一根白绳,少说也有指头粗,弯弯钩钩的像条长虫样的向忙生奔去。
忙生眼明手快,咔喳一声,折了一棵大松树,少说也有两搂粗,左招架,右招架,白绳都缠在松树上,眼看松树上快缠满了,那妖怪绳也吐不出来了,忙生使力一挣,山崩地裂的一声响,一颗黑心滚了出来。妖怪跌倒在地上,越缩越小,变成一个蜘蛛死去了。
忙生想着荞麦姑娘,三步两步走进了黑石洞,见地下躺着荞麦姑娘,已经死去了。忙生看着荞麦姑娘,泪扑拉扑拉地滴了下来。
忽然金光闪亮,把个黑石洞照得明晃晃的,金小雀飞来了,把含着的一滴水,顺在荞麦姑娘嘴里,荞麦姑娘立时苏醒过来了。脸又是那么白,衣裳又是那么绿,把个忙生喜得不知怎么好,荞麦姑娘又欢喜又感激地说道:“你是天底下最勤快、最勇敢的小伙子,只要你把那里再种上养麦,咱俩就能照常见面。”
忙生回了家,在靠河沿的地里,又种上了荞麦,又长起了头等的好荞麦。
蜜蜂又在那里采蜜,蝴蝶又在那里飞舞。月光底下,那荞麦姑娘又走了出来。
① 脚脚西南的去找荞麦走姑娘去了:意思就是“脚不停步地一直奔向西南去找荞麦姑娘去了。”
荞麦
下载网址:http://www.tom61.com/ertongwenxue/minjiangushi/2008-08-26/6398.html
另可参见《怪话》 上海文艺出版社
麦属于草本植物;子实用来磨面粉;也可以用来制糖或酿酒;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多种,但荞麦不属于麦类植物。
古代的五谷有:黍、稷、麦、菽、麻(籽)。“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家长尽量找到和这五谷或六谷对应的原材料。
家长找一些荞麦穗、稻穗,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不同。有条件的话,可以带着孩子尝试磨荞麦面或小麦面,用自己磨的面擀面条、包饺子、做馒头等。
如果能够带孩子到附近的田间地头看到土地里的荞麦,能够参与农民的收获、磨面的完整的活动,那就更加理想了。还可以带孩子做荞麦饼、吃荞麦面。
“荞麦,叶黄、花白、茎赤、子黑、根黄,亦具五方之色。”农历9月介绍过的五色土,荞麦也具有五色。让孩子画画五色的荞麦。
汉画像
参考资料:
黍、稷、麦、菽、麻(籽)。黍、稷的地位十分显要。在麦类食物尚未普遍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漫长历史中,黍米、稷米是中国北部的日常主食。在《诗经·小雅·楚茨》中有“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在不少古代典籍中更称稷是“百谷之主”、“五谷之长”。从现代黄河中上游及其支系渭河、汾河流域的作物分布和民间日常食物取向看,以吃稷子米(糜子米)、黍米(粘黄米)、粟米(小米)这三种黄色米类为主食的民众远比吃燕麦、小麦粉的为多。小米粥、稷子饭、黄米粘糕成为民俗美食伴随亿万农家流传了不只五千年。
中国的度、量、衡制度的产生可以准确地断定来自种植业,首先中国最早的度制:度,是测定物体长短的俗制。中国古代测长短的用具叫做“度尺”,同时又称“黍尺”。标定这种尺的依据是以黍粒为准,每一个纵黍籽粒为1分长度;10黍纵粒为1寸;1百个黍纵粒为1尺,所谓黍尺。以此类推,千黍为丈。其次是中国最早的量制:量,是测定器物容量的。古代中国制定了合、升、斗、石的容量器具,也同样是以黍的中等籽粒为准的。每1千2百粒黍为1合;1万2千粒黍定为1升;12万粒黍为1斗。以此类推。再其次是中国最早的衡制:衡,测定物体重量的制度。古代中国标定最轻的重量单位是絫(同累),以上又有“铢”、“龠”、“两”之分,以后有了斤。中国古代的衡制单位不论怎样说法不一,但大都是以黍粒的单位为准的,也有以粟粒为准的说法(如《淮南子·天文》)。通常的标定是10黍为1絫;百黍为1铢;12铢为1龠,即1千2百黍;24铢为1两,即2龠为两,或称12铢的两倍重量,叫做“两”,这正是“两”这个重单位的由来;以此类推。又有以粟为依据的衡制,则确定144粟粒为1铢重,即12粟为1分重,12分当1铢重,12铢当半两重。-----所有这些,一概源于黍、粟的种植。
(以上选自中国民俗网 [乌丙安]对中国北方麦黍文化的论证)
看来食物不仅维持着我们的生命,也和长度、容积、重量有关,虽然这部分内容不一定要讲给孩子们听。
荞麦简介:
公元前5世纪的《神农书》中将荞麦列入为八谷之一。当年可多次播种多次收获。分布于欧、亚二洲;中国各地都有栽培。
北宋陈师道在《后山丛谈》中提到了荞麦与气候和物候的关系,“中秋阴暗,天下如一。荞麦得月而秀。中秋无月,则荞麦不实”。朱弁在《曲洧旧闻》中曰:“荞麦,叶黄、花白、茎赤、子黑、根黄,亦具五方之色。然方结实时最畏霜。此时得雨,则于结实尤宜,且不成霜,农家呼为‘解霜雨’”。
近年来农业、医学及食品营养学等方面的研究表明,荞麦营养价值居所有粮食作物之首,对现代“文明病”及几乎所有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和治疗功能,因而受到各国的重视。荞麦全身是宝,幼枝嫩叶、茎叶花果、根和秸秆、外壳米面无一废物。 (来自网上)
为啥莜麦头上长着一撮毛呢?
相传,莜麦和荞麦是一对好朋友,都生长在绵山上的花坡南塬山坡上,春天同时入籽,同时出苗,同时生长。有一天,荞麦对莜麦说:“咱们俩谁好看?”莜麦说:“都好看”。荞麦说:“不,我比你好看。”莜麦又问:“咋你就比我好看?”荞麦就得意洋洋地说:“你看我,红根根,绿叶叶,白花花,多好看。哪像你,浑身上下清一色,不是绿,就是黄。”莜麦不服气地说:“你怕霜降,我不怕,我的骨头比你硬!”说着说着变成争论,争来争去动了手,荞麦一把抓住莜麦的头发,莜麦用手掐起荞麦的头,后来,荞麦的头变成三角形了,而莜麦呢头上长出了一撮毛。
荞麦的来历
相传,绵山南塬上有个姑娘叫荞麦,生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十八岁那年,荞麦姑娘与本村忠厚善良的二旦结成夫妻。小俩口相亲相爱,感情很好。
可是,村里有个恶霸叫霜降,看到荞麦姑娘生得似花如玉,垂涎三尺。有一天,荞麦在地里拔草,恶霸霜降赶着自己的一匹马,在荞麦拔草地边装作放马,鞭子甩的“叭叭”作响,指着马说:“看你红花插在粪堆上,臭气难闻。”他看到荞麦不理采,就跑到荞麦身边伸手拉荞麦的衣服。烈性的荞麦听得出霜降是指桑骂槐,又伸手拉她,她从来没有受过这种人身侮辱,气得一跺脚,就往回跑,回到家里,躺在坑上一气成病,卧床不起,二旦四处请医给荞麦诊治,但病情恶化,抢救无效,不几天荞麦就死了。
荞麦死后,二旦哭得死去活来,街坊亲朋也都为荞麦伤心流泪,人们哭骂霜降可恶,为纪念荞麦,二旦选了一块山清水秀、风景美丽的地方,埋葬了这个聪明贤惠的媳妇。
转眼间,一年已过去,二旦和乡亲们为荞麦墓前烧周年的时候,发现在荞麦埋葬的地方长出了一片红杆绿叶开白花的庄稼,起初谁也不认识是叫什么庄稼,后来在霜降季节到来之际,人们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听见这片地里发出了这样歌声:
荞麦开花一片白,
荞麦最怕霜降来。
红杆绿叶开白花,
赶快把我带回家。
从此以后,人们才知道,这种庄稼就是荞麦。人们为了保护荞麦,不让霜降再来欺负她,每年在霜降来临的季节,便赶快把荞麦带回家中贮藏起来。这便是荞麦的来历。
(资料来自网上)
推荐家长读读《一枕荞麦》(随笔)http://www.youth.cn 中国青年网,
童谣:
一萝麦,二萝麦。三萝拍手打荞麦。噼噼啪,噼噼啪,噼噼啪。
古诗:
白居易 村夜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