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遵循大自然的脚步——农历9月(一)

                    吴 蓓 编

 

这个月的节气有寒露、霜降,重要的节日有重阳节。古人称九月为菊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五谷成熟,收割庄稼,采集果实。

按照中国五行的说法,凡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土为甘,土所生作物之百谷、瓜果,其味皆甘,土地上生长的粮食维持着我们的生存。在讲述和收获相关的故事前,先讲讲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这些故事与土地、石头有关。

秋天在五行里对应金,代表气体向内收缩的运动方式。金的特点是稳固,秋天收获,人们储蓄粮食为过冬做准备。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金曰从革(革,最早出现在金文,用刀剥兽皮之意。后指剥下的兽皮。如马革裹尸、皮革等。由革组成的字,如靴、鞋、鞭等多由兽皮作成)。金和丹药也有关,选了费长房的故事。虽然五行里的金不是指金黄色或金子,但有点关联。

本月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谷物,谷物的故事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建立起了联系,我们每天都要吃饭,食物来自大自然,来自农民辛勤的劳动,通过故事可以培养孩子对食物的尊重和珍惜,对大自然和农民的感恩与赞美。家长可以选择和丰收、劳动、秋天、稻谷、感恩、珍惜食物等有关的童谣、谜语、绕口令、经典名言、歌曲。还可以围绕这些主题开展绘画、手工、烹饪、庆典、游戏等。

茶花一般阳历十月份开花,盛花期13月份。农历九月接近阳历的十月,我选了3个有关茶花的故事。

《种金子的老汉》是维吾尔族的民间故事,《金斧子》是儿童喜爱的故事之一。这两个故事都涉及到金子。最后选了和动物有关的故事《葫豆雀和凤凰蛋》。

 

聊斋故事  菊花仙子

 

有一位顺天人,名叫马子才。祖祖辈辈爱好菊花,到他这辈就更甚了。只要听到哪有好的菊花品种就一定把他买回来,远隔千里也不怕。一天听人说南方金陵有一种好菊,就跟随那人到金陵,千方百计弄到了两株。

在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位风度潇洒飘逸的年轻人,因姐姐不愿住在金陵,想迁徙别处的。由于一路同行,互报了姓名,马得知该人姓陶,名三郎,姐姐叫黄英。他们谈起养菊花的技法,陶公子见解独到,马某听到陶公子对菊花这样偏爱,就邀请姐弟俩到他处定居,一同种植菊花。就这样,他们回到了顺天。

马家虽贫穷,但院子宽敞,院子南边有一块荒芜的花圃,仅有34间草房,陶氏姐弟就住在了

那里。陶三郎每天到北院为马子才料理菊花,经他手枯萎的也都养活了,陶建议把养好的菊花出售,好贴补生活,这话惹恼了马子才,马鄙视陶,认为卖菊是对菊花的侮辱,姓陶的笑着说:“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不是贪婪,卖花为业不算庸俗,人固然不能苟且谋求富裕,但是也不必一定谋求贫穷。”他俩不欢而散。

从此,姓陶的把马子才扔掉的残枝劣种拣去,自己开荒种植,不久菊花开了,姓陶的门前喧哗如同闹市,马就去偷看,只见卖花的市民,车装的,肩挑的,络绎不绝。而那些菊花都是奇异的品种,从没见过。马想指责姓陶的,然后断绝来往。可陶三郎见马子才来,急忙拉他进屋,马仔细一看,原来都是自己丢弃的。

 姓陶的在城里开了花店,日子越来越富,第一年建了新房,第二年盖上大楼,过去花圃中开垦的花垄,都成了楼房,姓陶的在院外买田一块,都种上菊花。这一年马子才妻子生病去世,马对陶的姐姐黄英有意,一年多以后黄英嫁给了马子才。可马不愿住黄英的楼房,黄英说他是在东家吃西家睡。经过一年的反复折腾,最后不得俯就了黄英。

 一次,马子才有事到金陵,看到花店的菊花开得茂盛,怀疑是陶三郎培植的,进去观看,果然是陶生。马劝陶回顺天,陶说金陵是他的故乡,要在这里安家。但陶在马的极力劝说下,降价变卖了所有菊花,一同回到顺天,马要为陶选妻成家,陶拒绝,姐姐黄英为弟弟派两个丫鬟侍奉他同睡,34年后生育一女。

陶生喝酒向来量大豪爽,从未喝醉过。马有一朋友叫曾生,酒量过人,他们经常在一起比酒量,一次,每人喝了100多壶,曾生烂醉如泥,陶生也醉熏熏躺在了菊垄上,当即衣服蜕在一边,他就地变成了菊花,有人那么高,开花十几朵,都有拳头那般大,马惊骇,急报黄英,黄英忙拔出菊花放在地上,拿衣服盖上菊花,并让马离开不要观看。天亮后,陶生已醒,马这才意识到姐弟是菊花精,更加敬重他们。在百花生日那天,又邀请曾生同饮,马子才备浸药白酒一坛,快喝光时二人还没有醉,马就又偷偷倒进一瓶酒,使二人大醉,曾生被送床上睡觉,陶生又倒地上变成了菊花。马就学着黄英的方法,拔出来盖上了衣服,守在一边观察它的变化,过了很久,叶子枯萎了,马这才告诉了黄英。黄英悲痛的大喊:“你害死我的弟弟啦!”急忙掐断它的杆子,把它埋在了花盆里,每天浇水,过几天,盆中的花渐渐萌芽,在九月,矮矮的花茎上开了粉白的大花朵,一嗅有酒的芬香,取名“醉陶”,用酒浇灌,长的更加茂盛。

 

遵循大自然的脚步鈥斺斉├9月(一)



花神之菊花: 

中国是最早种植菊花的国家。早在公元前五百年,孔夫子已描述过黄菊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被看作成熟而又寓意深广之花。

 

童谣:

《菊花开》
板凳,板凳,歪歪,菊花,菊花,开开!
开几朵?开三朵。爹一朵,娘一朵,剩下那朵给白鸽。

 

古诗: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明·沈周《菊》
            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

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陈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秋天的歌:
遵循大自然的脚步鈥斺斉├9月(一)

遵循大自然的脚步鈥斺斉├9月(一)

 


 

 重阳 节

    

关于重阳节有二个不同的传说故事。

  第一则:采自河南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子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谁知他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有一天,他忽炙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忽然飞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瞇瞇的对他说:“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 

 费长房就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就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忽然抬头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聚,它便冲至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吓得不敢上前。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出宝剑,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斗他不过,转身就跑。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人们就把 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习俗,一代代的传到现在。  

 

第二则:流传在陕西关中一带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

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故事来自网上) 

参考资料: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之一。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相传自汉代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菊花象征长寿。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20126月开始每年重阳节定为老年节。家长可以带孩子为老人做些事情。下面选择3个孝敬老人的故事。

 

                       一只木碗

 

  从前有个老人,跟他的儿子、儿熄和孙子住在一起。老人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他眼睛花,耳朵也背,双膝还经常不停地发抖。老人无法照料自己,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儿子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一回,老人吃饭时,又把汤撒了一地,碗也摔碎了。媳妇大为生气,指着老人的鼻子大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一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吗,想把我累死呀!”于是,他们不许老人上桌吃饭了。吃饭时,他们把他赶到灶后的角落里,给他一只瓦盆,瓦盆里只有一点点饭菜。老人每顿饭都吃不饱,还得经常挨骂。老人伤心极了,常常一个人在灶后的角落偷偷眼泪。

  有一天,老人的手颤抖得连那只瓦盆都端不稳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儿媳妇没完没了地训斥他,老人一声不吭,只是不住地叹气。夫妻俩商量:咱这爹,什么都能被他摔碎,长此下去,咱得花多少钱给他买碗买盆呀,得想个办法,什么东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对了,用木头给他做个碗。于是,儿子找来了一快木头,开始动手做木碗。一会儿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妇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岁的小孙子跑了过来,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了一起。“你这是干什么?要这些没用的碎木片做什么用?”老人的儿子问。“我要把这些碎木片做成一只木碗,留着它,等我长大了,就把它拿出来给爸爸妈妈吃饭用。”听到这话,儿子和媳妇相互对视了一会儿,先是一脸苦笑,最后哭了起来。他们似乎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儿子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

从此,他们不再将老人赶到角落里吃饭,而且,即使老人泼了点什么,他们也不再说什么了。慢慢地,他们对老人越来越好了。

 

子路借米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花甲老人

 

 草原上有一条水浅河宽的查干木伦河,这条河原先是两个汗国的分界线。河东是一个强大的汗国,河西是一个弱小的汗国。两个国王的习性爱好都不一样。河东的可汗一生喜欢用智慧和武力向别的汗国挑逗,趁机扩展自己的国土;河西的可汗喜欢到幽静的山谷去漫游,性情有点奇特,他厌恶老年人,把老年人比作朽木,说:“人要是老了就象埋在土里的朽木一般没用啦!”因此,他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凡到了六十岁的老年人,不分男女一律活埋。”这样一来,有许多老年人都白白地送了性命。整个汗国里再也看不到一个年过六十的老年人了。

 有一些快到岁数的百姓为了躲避快要临到头上的灾难,都接二连三地逃到外乡去。当可汗知道了这件事以后,便派出许多兵马在半路上拦截,防备百姓继续逃走。虽然是这样,仍旧还有人逃跑。可汗生气了,便下令将捉到的人全都杀掉。结果是人心离散,怨气冲天,闹得整个汗国乌烟瘴气,一塌糊涂。

 就在这时候,河东的可汗派了使臣送来三样东西:两个耗子,两条长虫,一根木棒。那个使臣把这三样东西摆在河西可汗面前说:“如果你们能辨别出这两个耗子当中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两条长虫哪个是公的,哪个是母的;这根木棒哪头是根,哪头是梢,我们便情意陪送五百匹快马,如果五天内答不出来,我们就马上派兵围攻你们!”

 可汗一听心里很生气,顾不上多考虑便对来的使臣说:“这有什么?用不着三天就可以答复你们,等着瞧吧!”

 等到使臣走开以后,可汗便立即把下边的大小诺颜召集一起,问大家:“你们谁能回答这三个难题?”诺颜一看那两个耗子的毛色、大小、长相完全一样,真是难以分辨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来;再看那两条长虫大小、粗细、长短、颜色也都一样,没有一个人能分辨出哪个是公的,哪个是母的来;那根木棒呢,上下一般粗,从表面看谁也分不清哪头是根,哪头是梢。这可把诺颜们难住了,你看我,我瞧你,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一看这情形,可汗厉声厉色地痛骂了诺颜们一顿,指着鼻子说:“你们简直都是饭桶!连这点小事都不知道?真是把我的脸给丢尽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是可汗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想到五天内答不上这三个问题就要有大难临头,心里又急又气,一怒之下猛地站起来,把桌子用力一拍说:“听着,你们这些没用的东西!如果在三天之内,你们还答不上来,就先把你们绞死!”

 诺颜们一听这话可都吓坏了,一齐跪倒在地,不住地磕头哀求,请求可汗宽恕。这时,有一个年岁大一点的诺颜朝前跪爬了半步说:“威严的君主啊,如要杀掉我们还不如先求助众百姓,俗话说得好,蚂蚁多了还能吃掉老虎呢!百姓当中一定有答对这三个问题的聪明人。”

可汗想了想,没有别的办法好想,只得答应这么办。

当天,可汗派了一百名骑士分别到远近各处下达命令:不管男女老幼,凡是能够答出那三个难题的人要什么给什么。这样一来,全国的百姓都议论纷纷,猜测起来,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敢去见可汗,都怕说不对遭到杀害。

有一个叫德格都的青年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回家备好马,飞快地驰向远处的一座山林,在一个不易被人发觉的山洞里,找到他的老父亲,便把可汗求助百姓的三件事一样样地细说了一遍。老头子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这都是可汗杀害老人带来的灾难呀!有什么法子啊!老的死的死,亡的亡,剩下一帮年青的,哪能知道这么多的事啊!……”

 德格都一听话音就知道老爷子肚里有玩意儿,急忙恳求道:“为了百姓的利益,求您老人家告诉我吧!让我去见可汗,好为大家解除灾难。”老头子点点头,不慌不忙、稳稳当当地说:“这三件事,一点也不难,等明天你先去见可汗,就说你能办到,不过得当着那个使臣的面把话讲清,叫他把那两条长虫放到一个僻静的地方,不能叫人惊动它,只要能做到这点,剩下的那两种东西就好说啦!究竟怎么办?等晚上我再告诉你。”

 第二天,德格都便心情愉快地去见可汗,把老父亲说的话当面向可汗说了一遍。可汗说:“好吧,如果你真能办到的话,不论有什么要求,我都能答应你。关于那两条长虫的事可以照你的话去办,这一点我完全能够担保,可是有一样,你要是说的不对啊,可别说死得冤枉!”德格都毫不畏惧地说:“那就一言为定,等明天中午,一切都会明白了。”

  到了第二天中午,德格都飞马离开藏身在山洞里的老父亲,到了可汗那里一看,那个外国使臣和诺颜们都来齐了,在等着他哩。

  德格都走到可汗面前说:“先把那两个耗子拿出来吧,让我来分辨真假!”可汗马上叫人把装耗子的一只长木箱子抬到地当中,德格都走上前,回头对那个使臣说:“来看吧,我马上就给你指出哪个是真耗子,哪个是假耗子来!”说罢,把藏着小猫的袖口朝两只耗子跟前一凑,其中的一只耗子闻到气味,立刻吓得乱跑乱窜,另一只耗子却象没事似的一动也不动。

  这时,德格都指着那只逃避的耗子,对可汗和使臣说:“看吧,这只耗子是真的,没动的是假耗子。”外国使臣听了这话,瞪了瞪眼珠子,无话可说,只得点头承认。

接着德格都又随着可汗走到放长虫的僻静地方,只见两条长虫盘伏在木盆里。德格都对使臣笑道:“那条盘在外圈的长虫是公的,盘在里圈的就是母的,因为公长虫总是要保护母长虫的。”使臣一听,大为震惊,急得头上冒出了汗珠,结结巴巴地说:“别,别着忙,还有那根木棒呢!”

可汗一看这个青年牧人一点也不费劲就解决了两大难题,高兴得眉开眼笑,不住地摆弄着手里的佛珠,亲自把那根木棒递给德格都说:“现在就剩下这一件啦,快点说吧!”

德格都不慌不忙的叫一个诺颜打来一桶水,把木棒浸到水桶里,呆了一会儿,只见木棒的一头微微有些下沉,德格都指着下沉的一头对大家说:“瞧啊!下沉的那头就是根,翘起来那头就是梢。”

这时,气势汹汹的使臣再也没有话可说了,象斗败了的公鸡一样,红着脸,把头低下去。德格都趁机大声对使臣说道:“请你回去转告可汗,不要以为我们好欺侮!象刚才那三件事是谁也难不住的,就是三岁的小孩也能说得上来!”可汗和诺颜们听了一齐哈哈大笑,羞得使臣赶紧召唤随从,拿了三样东西,急急忙忙逃回河东去了。……

可汗见德格都如此智慧能干,只几句话就把外国使臣吓跑了,于是立刻叫人端上来一盘黄金叫他收下,并且请求他留下来,给他一个大官做。德格都谢绝了,只是说:“我唯一的愿望是希望你答应我一件事……”可汗不等他说完就接过去说:“我不是早就说过了吗,不管是什么大小事我都能答应你,你放心好啦!”

“好,我说!”德格都把脸转向可汗,问道:“你知道是谁挽救了整个汗国,把那个使臣吓跑了吗?”可汗不解地说:“难道不是你,是别人?!”德格都点点头说:“是啊,这都是老年人的功劳啊!在三年前,是我把老父亲藏在深山的石洞里,这回全是他老人家告诉我的,所以我求你现在收回原先的命令,不要再认为人老了象朽木一般没用而杀害他们吧!”

可汗闻听大吃一惊,知道从前自己做错了事,真是后悔也来不及了,马上下令禁止杀害老年人,并且拿出了一千头壮牛分给死者的儿孙。

从此百姓安居乐业。原先逃到外乡去的老人也都回来了。可汗对老人极为尊重,在生活上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每年都送给老人许多物品,若要谁得病死了,可汗总是要亲临其家,陪送一份葬礼。这样一来,可汗又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汗国也一天比一天强盛起来,河东可汗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讲述人:一位蒙族老牧民         流传地区:昭乌达

搜集整理:赛野

选自  《蒙古族民间故事选》内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室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5月新1                                   

彩蝶计划民间故事项目                    丁丁录入

 

 古诗: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作 (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客中九日(王灿)

  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重阳节(张志真)

  酥糕美酒细品尝,赏完桂花赏菊黄。

  亲友同登清凉阁,望断晴空雁一行。

 

童谣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

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

  

九月九风吹满天哮。

重阳无雨一冬晴。

 

丹道故事————费长房

 

  《后汉书·方术列传》: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

 

   巧解螃蟹之寒凉

 

故事发生在盛唐时代,有一年的九月九重阳节,一位姓吴的名医带着两位徒弟采药回来,途中住在一家依山傍水的酒店。傍晚时分,酒店中十分热闹,师徒三人正在饮酒,邻桌有一群富家子弟喧哗得厉害,吴医生忙问酒店老板他们在干什么,老板回答说他们正在比赛吃螃蟹,看谁吃得多,获胜者明日可优先射鹿。这伙年轻人越比越疯狂,没有多长工夫,吃空的蟹壳就在桌上堆成了一座小山。吴医生深知医理食性,明白他们狂吃螃蟹的危害,便离席上前好言相劝道:“诸位年轻人且听医生之言,螃蟹性寒,不可多食,否则寒邪损伤脾胃,悔之晚矣!”这伙少年听罢,很不高兴,有人高叫道:“我们花钱取乐,哪能听你的管教!”吴医生则耐心地说:“螃蟹吃多了会闹肚子,那时可有性命之忧!”几个少年已经很不耐烦,同声呵斥道:“去喝你的酒,我们吃死也与你无关。”说完继续大吃大喝。

见此情景,店老板喜笑颜开,他向吴医生说道:“你不用管他们,这些孩子难得开心,就随他们去吧!”,吴医生又对店老板说:“他们今夜在你处留宿,夜间有人发病,看你如何处置!”店老板不以为然,不耐烦地说:“你少管闲事,别搅了我的生意!”吴医生叹了口气,只好对两个徒弟交代:“你二人吃完饭后,速上后山采得紫苏,以备急用。”到了半夜,那伙少年果然大喊肚子疼,有的疼得直冒汗,有的疼得在地上打滚,酒店老板也吓呆了,慌乱之中,忽然想起吴医生,于是急忙叫醒吴医生和两个徒弟,吴医生安慰他们说:“我已备好草药,让我的两个徒弟速去煎煮,可救众少年。”有位少年羞惭地说:“先生,请您别计较,快救救我们的命吧!”草药很快就煎好了,少年们喝了汤药,很快肚子就不疼了,感到舒服多了。店老板不解地问吴医生所用何药。吴医生说:“此药名为紫苏,辛温发散,可解螃蟹之寒凉。”众人折服。

     紫苏,我国南北均产。原植物喜生于湿地、路旁、村野、荒地,或栽培。喜温暖湿润气候,以疏松、肥沃、阳光充足的地方最宜生长。紫苏味辛,性温,归脾、肺经。紫苏叶、紫苏梗均有辛温发散、理气宽胸的作用,但紫苏叶偏于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紫苏梗则长于理气宽胸、止痛安胎。
    螃蟹作为一道美味,很多人都非常喜欢,但螃蟹性咸寒,又是食腐动物,所以吃时必蘸姜末醋汁来祛寒杀菌,因为生姜为温热之品,正可平衡螃蟹之寒。

 

秋天的歌曲:

遵循大自然的脚步鈥斺斉├9月(一)

遵循大自然的脚步鈥斺斉├9月(一)

话题:



0

推荐

吴蓓

吴蓓

83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理学硕士,担任过大学物理教师13年。2001年赴英国爱默生学院学习华德福教育,2005年9月开始在北京实践华德福教育。已出版的书籍:《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原名为《英格兰的落叶》)、《请让我慢慢长大》。翻译出版的书籍:《学校是一段旅程》、《解放孩子的潜能》、《圣雄修身录》《圣雄箴言录》,以及3本儿童绘本。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