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农历八月的节气有白露和秋分。古时八月称桂月,是桂花盛开的月份,我没有找到和桂花有关的故事和童谣。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佳节,这天也是牡丹的生日。827日是孔子的诞辰日,他被尊为“至圣先师”,诞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八月廿七,按照公历是公元前551928日。

本月的故事主要按照以上的主题选择。以中秋节的内容为主,还选择了几个和月亮有关的外国故事。

花神牡丹花 相传在很早以前,洛阳邙山脚下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夫妻,丈夫上山挖药砍柴,妻子在家纺纱织布,日子过得很快活。四十那年,他们生了一个孩子,两人爱如至宝,取名叫英哥。英哥九岁时,他爹死了,后来,他妈又得了个很奇怪的病,每天夜晚发热,白天发冷,面黄饥瘦,四肢无力。为了治好妈妈的病,英哥到处请医生看病抓药,可是跑遍了周围九乡十八镇,还是没把病治好。后来,英哥自己也累病了,他妈说啥也不让他再去请医生了。 这一天,英哥听别人说,邙山顶上有个仙人台,台旁长有灵芝草,谁要是吃了,能起死回生除百病。英哥就瞒着他妈,偷偷地向山里走去。他走啊走啊,不知翻了多少山,路越走越陡,有些地方得脚蹬手攀地向上爬。当他快爬上山顶时,头也晕,心也跳,肚子饿得咕咕叫;脚一抖,手一软,“骨碌碌”从上面摔下来,昏了过去。

醒来的时候,英哥见身边坐着一个白胡子老头,笑眯眯地看着自己。他赶紧爬起来,问那老头哪里有灵芝草。那老头问他要灵芝草干啥,他说:“俺妈得了一个奇怪的病,俺要找灵芝草给他治病。”那老头听了,摇摇头,说:“灵芝草也治不好你妈的病。”英哥一听,伤心地大哭起来。那老头点点头,从身边摸出一根碗口粗的大铁棍,递给他说:“你把它磨成一块一分厚,一寸长工的小铁片,到那时我就有办法。”英哥接过铁棍,二话没说就走了。

 

他在小溪边不分白天黑夜地磨起来。磨呀磨呀,胳膊累肿了,手也磨烂了,一滴一滴的血不信地滴到铁棍上。谁知那血一滴到铁棍上,铁面无私棍就缩小一点。滴着滴着,那铁棍突然“啪”一声裂开了,从里面跳出一把金光闪闪的小钥匙。英哥慌忙拾起来,正要去找那老头,不料一转身,发现老头就站在自己身后。老头笑嘻嘻地说:“好孩子,真有决心!好了,好了,你可以去了。那天上有个瑶池,瑶池里有个王母娘娘,在王母娘娘的花园里,有一间小房子,那是王母娘娘的炼丹房。你只要进去拿到一粒仙丹,就能治好你妈的病。”英哥问:“天那么高,我咋去呢?”老头说:“这好办。”说着,从腰间摸出一只小葫芦,从里边倒出一颗红药丸,递给英哥,说:“你把它吞下去。”英哥吞下那颗药丸,顿时觉得体轻似燕,飘飘欲飞。他向老头拜了三拜,然后身子一纵,冲天而去。

不一会,英哥只见一大片亭台楼阁在五彩云中时隐时现,阵阵仙乐随风飘来,近前看时,门额上写着“瑶池”两个金字。英哥按照白胡子老头说的,左拐右弯来到王母娘娘的花园。只见花园里面奇花簇簇,异草铺地,一座小房子金光四射,房门上写着“丹房”二字,一人比头还大的石锁锁在门上。英哥欢喜异常,急忙掏出钥匙,朝石锁孔里一拧,那石锁 “哗啦”一声自动落了,房门也跟着不推自开。英哥进得门去,见桌上放着很多长脖子细瓷瓶,瓶里装满了仙丹。他想:凡间有很多人,我应该多带些回去,送给他们一点,如果他们以后得这种病,也能治好。想着就脱下身上的布衫,狠命包起来。

 

就在这时,只听“镗镗镗“一阵锣响,英哥情知不妙,背起衣兜就跑。原来,王母娘娘听到丹房有动静,带人直奔这里而来。英哥来到南天门后,见王母娘娘带阒人仍紧追不放,心里想:背得多了跑不快,还是把这东西扔到人间去,不管谁拣着,都能治病。看看快到邙山了,后面王母娘娘已经追了上来,衣兜一抖,尽数倒了下去,想到只要妈妈拣着一粒,就能治好病,心也宽了。

 

王母娘娘见英哥把仙丹全部撒到人间,勃然大怒,举剑朝英哥头上砍去。不料那剑却被拂尘挡住了,原来是那位白胡子老头来了。王母娘娘气得双脚直蹦:“好哇!又是你这个老头,你还我的仙丹!”老头哈哈一笑,说:“圣母息怒,只因天下百姓有灾难,玉帝让老朽拯救,老朽才命英哥来借你仙丹一用。”王母娘娘听说玉帝有令,只好作罢,悻悻回天廷去了。原来这老头是南极仙翁。南极仙翁对英哥说:“你撒下去的仙丹已入土化作棵棵仙花,你把仙花的根皮剥下来煎成汤,你妈一喝就好了。”英哥回到家里,见母亲昏倒在门口,急得手足无措,忽然想起南极仙翁的话,慌忙到外边去找,只见房前屋后,溪边路旁,长满了很多没有见过的鲜花,那花千姿百态,鲜艳无比。

英哥知道这是仙丹所化,急忙挖了一把,取其根皮,煎汤让他妈喝。他妈喝下去果然灵验,毛病很快就好了。当时有很多人也害这种病,英哥也让他们喝,他们的病也很快都好了。因为这花是王母娘娘的仙丹所化,人们就叫它“母丹”。母丹因有仙丹灵气,开的花异常美丽,香气四溢,成为名贵花草,世上都称它“天香国色”。后来,人们又发现这花分为睢雌、雄两种,雌的称“牝”,雄的称“牡”。雌的慢慢演变成了芍药;雄的,人们又给他改名叫“牡丹”。至今,人们还称牡丹和芍药是姊妹花。

 

 

万里崂山双花仙的由来

 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是那崂山的景色,真比苏杭还好,要是你不信的话,听我说说下面这个故事:

    早年间,在离崂山很远很远的地方 , 有一个杨树庄。在杨树庄的大杨树底下,住着这么一户人家老两口一辈没有三男两女,只有一个老生儿子,名叫杨生,长得眉黑眼亮,俊秀伶俐。人人都 说珠宝贵重,鲜花好看,可老两口子把儿子看得比珠宝还要贵重,比鲜花还要好看。那时候庄户人家要念书真比上天摘月亮还难,可是老两口子千辛万苦的,也叫杨生去上学。说起这杨生也真是千里挑一的聪明孩子,只要他过眼的字,便没个忘。别人念书都 一行一行地念,杨生念书是一目十行。

    一年又 一年过去了,杨生书念 好了,个子也长高啦。谁知道“养大了儿,栽大了瓜”,老两口子还没有尝到甜味就都死去了。杨生真是悲痛极了,正碰清明佳节三月三,学房先生劝他道:“杨生呵,外面春暖花开,桃红柳绿的,你也出去耍耍吧。”杨生说:“先生,我不在近处耍,要到远处去,听说那万里崂山,一片山,一片水,青山连着绿水,绿水接着青山,上面有的是奇花异草,我想到那里去观观山景。”先生把眼一瞪说:“到万里崂山,不知要过多少条河,不知要翻多少架山,从今以后不再这样胡思乱想。”杨生什么也没说,只是笑一笑。

    第二天,天还不亮,杨生爬了起来,收拾 了个小包,悄悄地离开了庄,朝那万里崂山走去了。杨生跋山涉水,在路上不知走了多少天。这一天,终于到了万里崂山啦。这里果然是一片山,一片水,山连水,水接天的,树绿花明,草青鸟叫。杨生游逛了一天,心里想:“这两天,好花看见了几百种,好草也见了万万千,可是那奇花异草,在什么地方呢?”杨生向前看看:云飘山头,树罩山坡,另是一样景色,看着,看着,不觉又朝前走去,又见了不知多少条闪亮的瀑布,又爬过不知多少个山头,走了足有几百里路,也没个人烟。杨生饿了吃山果,渴了喝泉水。又走了三天,到了一个地方,只见怪石似虎。古树如龙,满眼是花。再往前走,看到了一个石崖。陡得跟刀子削过一样。抬头望望,有几百丈高,仔细一看,石崖上还有一溜脚蹬。杨生顺着脚蹬爬了上去,上面树叶闪着绿光,花香扑鼻,雀鸟双双地飞,蜜蜂围着花心嗡嗡转。

杨生这里看一眼,不知不觉天快黑了,他心里也有些慌了。这山顶风大,寒气逼人,在这深山野林里,不盼着有暖屋热炕,也总是得找个遮风的地方呀。杨生想着想着,抬头一看,啊呀,可是好了,他的眼前,花枝动,青草摆,闪出了一条白光光的小路。杨生顺着小路,身不乏腿不酸地不多时就到了一个山洼 。

    山洼里,翠的是草,红的是花,迎面却是一条绿光光的大河。路是到了尽头啦,怎么办呢?杨生正在东张西望,忽然听到什么咯咯地叫。回头一看,哈,一对雪白的白鹅,浮浮摇摇,悠悠荡荡顺水而来。杨生喜得手一拍,自言自语地说:“有鹅就有人家呵。”他连忙跷脚向河对岸望去,果然在绿柳红花后面,影影绰绰地看见有一个门楼。

    古语说:在家靠亲,出门靠友。在这深山野林里,能看到个门楼,也如同见了亲友一样高兴啊!只是有一桩叫杨生作难的事,他心里犯愁,口里说道:“一无船,二无桥,我怎么才能过河呢?”说话工夫,只见一只白鹅扑拉了一下翅膀,上了河岸,在杨生的脚下安安稳稳地趴下了。

杨生看这白鹅,扬起头,半人高,身子大得象小船。他连忙蹲下,摸着白鹅光溜溜的羽毛说:“白鹅呀,你能不能把我驮过河去?“白鹅点了点头,象是答应他一样。杨生骑在鹅身上,浪不起,水不响的,平平安安地来到了大河对岸。

    天又黑了,路又不熟,杨生抬脚走了不多几步,说也奇怪,那门楼已经在眼前了。月光下面,看得清楚楚,黑漆大门,玉台石阶,两边立着一对上马石。他坐在上马石上,等了一阵,不见有人出来,又等了一阵,还是不见有人出来。他站了起来,手刚触着大门,门就吱呀一声开了。探头向里望望,不见人影,只见花影。杨生很是惊奇,试试探探走进了大门,又走进了二门,只见正北一溜大厅,珍珠门窗,雕花窗户,也是冷清清的没个动静。叫了两声,也没人答应。杨生又作难了,进去呢?还是不进去呢?眼看月明也快没了,不进去怎么办呢?又一想,反正这里门也没关,有人也罢,没人也罢,在屋里的凳子头上坐它一宿也好啊。

    杨生分开了珍珠门帘,前脚才迈了进去,听到“砰叭!”响了两响。他刚要掉头去看,是谁在那里打火,一对蜡烛却唰地一下亮了。什么都看得明明白白的啦,大厅里收拾 得再好不过啦,墙上挂着一溜 溜的字画,桌上堆着一摞 摞的古书,楠木茶几上,堆着茶壶茶碗,黄杨牙床上,放着红绫被褥,左看右看,一个人也没有啊。他走到方桌前,伸手拿起一本古书,坐在椅了上翻看起来。

    爱画的人,喜见画,爱花的人,喜见花,杨生喜见的是书,越看越迷。也不知看了多少时候,觉得口干舌焦的,心里想道:“要是有点热水喝喝也好!”他刚刚这样一想,耳朵旁边,立刻铮铮地响了起来。他愣了一下,仔细听听,又听不到什么动静了。自己心里的话:“这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八成是自己肚子响吧。”谁知道,他的眼刚转到书上,耳朵旁边又是那么铮铮地一阵响。他也没心思念书了,把书重又放到桌上。这时,他才看到大厅的一头,还有一个耳屋子。许那里面有人吧,也许这响声是从那里面发出来的吧。

    杨生刚刚走了不多几步,挂在耳屋房门上的绣花门帘,就浮浮摇摇地掀了起来。他走了进去,门帘又轻轻地落了下来。耳房里有两起蒸笼,炉子上还坐着一把燎壶,红火苗子向这一闪,壶就不响了;向那一闪,壶就铮铮地响了起来。杨生说不出有多么欢喜,要知道,他多少日子没喝口热水了。眼看着壶里水呼呼地开了,他又想起大厅里还有一把茶壶。哈!掀开茶壶一看,里面还有茶叶。这茶叶也不是寻常的茶叶,沏出茶水来,真是扑鼻香,喝一碗还想喝一碗,喝一碗还想喝一碗。喝到第三碗上,才觉得喝足了。一歪头,又看到热气从耳房门帘两边冒了出来。他又走进耳房里,天呀,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蒸笼上热气腾腾,揭开蒸笼一看,一碗米汤,四样菜,五个饽饽。穿得十日破,挨不得一日饿,杨生实在饿极了,又把饭菜吃了。

    杨生吃饱了,喝足了,不知觉地睡着了。醒来一看,天大亮了,更使杨生吃惊的,自己身上不知谁给盖上了红绫被。他连忙跳下了床,里里外外都找了个遍,还是没有见到个人影。有心要走吧,觉得吃了房主的茶,怎么也得见见房主的面,不能就这样走开。

    杨生是个实诚小伙子,左想右想,还是留了下来。只要他渴,燎壶就铮铮地响;只要他饿,蒸笼里便冒起热气来。他等了一天,又等了一天,整整地等了一个月。他来的时候是三月初,现在是四月初了。这一天,杨生正在院子里浇花,忽然听到大门吱呀一声,他的心里象是一块石头落了地。可等得房主回来了!他急忙转身向外看,嘿!进来的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大闺女。闺女粉丹丹的脸面,红艳艳的嘴唇,俊的呀,天上难找,地下难寻。杨生红着脸说道:“大姐姐,我吃了你家的饭,喝了你家的茶,你家的大爷大娘,在什么地方,请你领我去见见他们吧!”闺女笑得弯了腰,笑完,才说:“这个家,就是我住着啊。”杨生还是信不过去,又问:“你那哥哥兄弟呢?”闺女又笑得前仰后合,过了老一阵,才应道:“ 我就是孤身一人呀,我也知道你来了一月整了,天也热了,日头也毒了,有话咱到屋里慢慢地说。”杨生脸更红了,想也不想地说:“大姐姐,我也打觉你这多日子了,今天我想动身回去。”闺女忽然不笑了,低下头说道:“杨生啊,你就是中上个状元,也不过有钱有势,黑了心。咱俩在这里住着,我种花你插柳,叫咱这万里崂山铺花盖树,还不强于你做官为宦的祸害人。”杨生一想,闺女说得真对,满心想在这里留下,又觉得不好张口。闺女笑了一声,把手中的花剪递给了他,手拉手地进大厅去了。

    杨生和闺女成了夫妻,你亲我爱的,好得和那鸳鸯一样,两个人在月亮底下浇花,两个人在云彩里面种树。说快真快,不知不觉地到了来年春天。这一天,闺女忽然眼泪汪汪地说:“杨生啊,咱们夫妻一场,明天就要分离了。”杨生惊奇地说道:“咱们两个又没吵句嘴,又没红过脸,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生分话?”闺女听了杨生的话更是眼泪扑拉拉下。她说:“杨生啊!今天实话对你说吧,我是牡丹花仙,日晒月照地活了五百多年,明天就来了大难。”杨生安慰她说:“你不要胡思乱想的,咱这里是深山陡涧,还会有什么灾难啊?”闺女说道:“你是不知道啊,明天京里状元老爷要来游山。轿前三千人马,轿后三千人马,遇水逼着庄户人搭桥,遇山逼着庄户人开路,他是一定能来到咱这地方。他要是看到了我的真身,非把它刨出带走不可,那时候我也不能留在这里了。杨生啊,这是硬硬地拆散了咱们夫妻,活活地要了我的命!”牡丹花仙说完,又哭了起来。杨生也急了,他说:“活着咱俩是夫妻,死了咱俩也在一起,只要有我这一口气,就不能叫他把你的真身抢走。”牡丹花仙更是钢刀割心一样痛,是呀!自己死了倒不要紧,可不能叫他受连累呀!她千思万想,只有一个办法。她开口说:“杨生啊,你也不用着急,只要听我的话,就是皇帝来,也拆散不了咱夫妻。”

    杨生坐在妻子身边,听她把怎么对付状元老爷,怎么才能夫妻团圆,一五一十讲完了。

    这一夜可真短,怕天亮,天又亮了。大清早上,牡丹花仙满脸是泪地对杨生说:“杨生啊,我要走了,你千万记住我的话啊。”杨生也掉下了泪,他拉着牡丹花仙的手,走出了大厅,穿过了院了,到了西南上一个角门旁边,牡丹花仙推开了单扇小门,和扬生走了进去。

 

    原来这角门里面也是个花园,两面是山,一面是海,黄莺白鹭一群一群的,金鱼银鱼在水里游。花开千色,草有万群,千俊万俊都俊不过花园中间的一棵大牡丹。这牡丹,千枝万叶,托出了一个花朵,开得有那笸箩口大。真是雪白玉亮,闪闪发光。

 

    牡丹花仙指着这棵白牡丹说到:“扬生啊,这就是我的真身,我千不盼,万不盼,只盼着七七四十九年以后再见到你的面。”牡丹花仙说完,衣带飘飘,眨眼工夫,已经站在花心上了,她又回头望着杨生,叹了口气,掉了两滴泪,花朵一摆,便不见了。

 

    杨生愣了一愣,扑到牡丹跟前连声叫道:“牡丹花仙啊!牡丹花仙啊!”叫着,叫着,眼泪落到了花瓣上,可是牡丹不会说话,只见它绿叶摇摆,花瓣颤抖。杨生更加难过了,他说:“牡丹花仙呀,你放心吧!我杨生一定照你的话做。”

 

    半头午的时候,状元老爷真的过河来了,轿前三千人马,轿后三千人马,草踩枯了,花踏烂了,鱼虾躲进了水底,雀鸟到处飞。

 

    杨生走到了大门外面,一群兵将,手拿大刀长矛把他围了起来,吆三喝四地喊:“你是什么人?”“快些滚开!”杨生手摇素白小扇,不慌不忙地说:“吆喝什么,我早知道是状元来了。”兵将听了,你看我,我看你的,都寻思杨生是个神仙,要不,他怎么知道状元来了呢。

 

    兵呀将呀的,不敢再赶杨生走了。他们走进了大门,又走进了二门,在大厅上摆上酒席。不多一时,状元老爷的八抬大轿进了大门,又进了二门,直到大厅前才落下了轿。状元老爷摇摇摆摆进了大厅,面朝正南在当中间坐下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状元老爷开口说道:“外面有什么名花好草,给我报来。”一个官连忙跪下说道:“老爷,那边花园里有一棵白牡丹,花头比那黄罗伞还大,叶子比那绿玉还亮,我敢说天底下再也找不出那么俊的花了。”状元老爷立刻一声吩咐:“是好花,就把它刨出带走。”状元说的话,扬生在外听的清清楚楚,他也不顾那些把门的兵将,几步就跳出了大厅,照牡丹花仙教他的话,说道:“状元老爷,那棵白牡丹是我亲手栽的,别人去刨,不知深和浅,刨出来也栽不活,还是我给你刨出来吧。”

 

    状元老爷本来打算发火,一听杨生说得很对,才点头答应了。

 

杨生来到了花园里,一见那棵白牡丹,不觉又落下眼泪。状元老爷生气地说道:“要你棵花,又不是要你的命,你是哭什么呢!”杨生连忙说道:“老爷呀,我是小时候生痧子风流了眼,,见风就要淌泪呀。”状元老爷信以为真,也就不追问了。

 

    杨生刨一镢,掉两眼泪,刨一镢,掉两眼泪,刨着牡丹花的根,活象刨着自己的心,眼看着小根都刨出来了,中间那条大根,杨生却把它悄悄刨断,留在了地里,嘴里不说,心里恨道:“你就是钱柱北斗,人马满山,也别想这棵牡丹花能活在你的花园里。”

 

    杨生好容易盼着状元老爷起程走了。他依着牡丹花仙的话,忙把那条断根理好。又跑回了大厅,拿来米汤浇在上面。他四下望望,东也是花,西也是花,只缺少那棵牡丹花,他伤心地说道:“牡丹花仙呀,我守着这堆土,就当和你在一块了。”

 

    从这天起,杨生每天按时把米汤浇在上面。白天他种花回来,先到这里看看;晚上上床睡觉前也先到这里站会儿。夏天,他给这花遮上荫凉;冬天,他给这花根盖上软草。他掐着指算,扳着指头数,几时才过完这七七四十九年,几时才能见着她的面啊?

 

    杨生好歹总算盼到那一天了。他水也顾不上喝,饭也忘记了吃,从清早起就在花园里守着,不转眼珠地望着那有花根的地方。一个时辰过去了,又一个时辰过去了,还是不见什么动静。杨生抬头看看,天晴日暖,风平浪静,连点兆头也没有。

 

    到了正晌午时,忽然间,地冒热气,天热得象火,噗地一声,一根桶粗的牡丹芽子冒了出来,嗖嗖地一会儿工夫就长了七八尺高,顶头开了一朵雪白的牡丹花,牡丹花仙从花头上跳下来了。

 

    人家都说,人喜的大了也会掉泪,杨生笑着笑着,止不住地掉了眼泪。

 

两个人又和从前一样,手拉手地进了大厅,面对面地吃了午饭,你不离我,我不离你。

 

    第二天早晨,牡丹花仙照着镜子梳头,杨生也站在身边,一抬眼看到了镜子里有一个大老头子,不觉吃了一惊,对牡丹花仙说:“这是谁呀!”牡丹花仙笑眯眯地应道:“是你呀!”杨生才忽然明白了,自己这些年来,只一心想着牡丹花仙,忘了自己的年纪了!算起来已经六十多岁的人了,还能不老吗!

 

    杨生看着牡丹花仙,还是那样粉丹丹的脸皮,红艳艳的嘴唇,还是那么十七八岁的年纪。想到自己满脸皱纹,白发苍苍,他心里一沉,说道:“牡丹花仙啊,今天我想回家去。牡丹花仙早已知道了他的心思,她不慌不忙地梳完了头,拿了镜子领着杨生进了花园,背过身子,咬破了指头鲜红的血,沥沥拉拉地往下滴着,杨生又着急又心疼,慌得不知怎样才好。正在这时,滴上血的地方,冒出了一缕红雾,围着杨生转了一圈,杨生不见了,红雾也到了半空,立时变成一片红云,闪一亮,雷一响,大雨哗哗地下起来了。

 

    雨过以后,地上凸出了一个土堆,眨眼的工夫,堆上也凸出了一棵牡丹芽子,一长就长了一丈高,顶心开开了一朵大黄花。杨生在牡丹花上,翻身坐了起来,口里说道:“好睡,好睡,我怎么睡在这里?”

 

    杨生心里忧愁,怎么才能下来,谁知道身子比树叶还轻,飘飘摇摇地一点响声没有,便落到了地上。牡丹花仙把镜子递给了他,杨生一照,又一觉大吃一惊,镜子里是一个年轻小伙子,眉黑眼亮,十分俊秀。

 

    故事到这里算是完了,如果谁要问的话,我还知道那牡丹花仙和杨生世世辈辈都是那样年轻轻的,世世辈辈都是那么俊秀好看,他们欢欢乐乐地在深山里栽花种树,那万里崂山,也真的花开山红,绿树成林了

 

 

 

有关牡丹的诗词

 

    唐 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     .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女神作,千姿万态破朝霞。

 

 

 

红牡丹     唐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买花(帝城春欲暮)      隋唐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歌曲: 
   八月桂花遍地开 
   

 

 
   

 

月 亮 妹 壮族民间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还没有月亮,没有星星。太阳下山后人间就一片黑麻麻的,不点灯就什么也看不见。  壮乡有位美丽的姑娘叫月妹。她心灵手巧,很会扎灯笼,圆的象球,扁的象磨,扎鸟会飞,扎龙会舞。  她家门前有三棵柚子树,每当柚子成熟时,就摘下分给大家吃。  一天夜里,月妹点上灯笼,心想:要是能在天上挂一盏大灯笼,天一黑就发亮发光那该多好呀!可怎么才能把灯笼挂到天上去呢?上天的路在哪里?月妹问了白胡子公公,白头发奶奶,大家都摇头。  月妹想:不是说天连着地、地连着天吗,既然连着,就一定有上天的路。  月妹出门了,乡亲们来送行。月妹说:“大家等着看吧!要是天上挂了灯笼,我就到天上了,你们就到我家摘柚子吃,后生哥可以打平伙,姑娘可以蒸甜糕,大家应该和和气气、亲亲热热过日子。”   月妹带三样东西出门:一个大灯笼,一把草鞋弓,还有一大袋香芝麻子。大灯笼当然是要挂到天上去的;草鞋弓是用来打草鞋赶路用的;那大口袋芝麻是用来记日子用的。她相信:这一大口袋的芝麻丢完,一定会找到上天的路了。  月妹就这样去找上天的路。走呀走呀,一路走一路问,过一天就丢一粒芝麻;草鞋烂了就换新的。不知过了多少天,不知过了多少年,草鞋换了不知多少双,草鞋弓只剩半指宽,芝麻只剩一小半。出门时月妹十七八,如今头发都白了,但她还是不停的赶路。她下决心要把灯笼挂到天上去,给黑夜带来光明。  有一天,月妹到了个稀奇古怪的地方。只见前面大海茫茫,无边无垠。但海里没有水也没有浪,只是一层层浓云密雾,奔腾翻滚。  月妹感到很疲倦,想找一个地主歇歇脚。海边有一块大石头,圆溜溜白生生的象个大盘子。月妹就在这个大盘子上坐下休息,一边还把草鞋弓摆开,打起草鞋来。  不知从哪吹来一阵清风,大盘子慢慢动了,旋转起来。渐渐地向大海中漂去,钻到云雾里。月妹低头打草鞋,没发现这个变动。  月妹打完草鞋,抬头一看,咦,这是什么地方?头顶空荡荡的,四周也空荡荡的。低头一看,哎呀!下面是山脉河流、房屋田地。呀,这不是到天上了吗?  月妹非常高兴,立刻把灯笼点亮。又把芝麻全部向四周撒去。月妹坐的大盘子给灯笼照得通体发亮,从下望上去银白银白的。芝麻在天空中映着灯光也闪闪发亮。  壮家乡亲们见到天上真的出现了大灯笼,知道是月妹挂上去的,就把它叫做月亮。把空中那无数闪光的小点点叫星星。那天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五,成了月亮的生日。  月妹一直在月亮里没回来,现在大家都叫她月亮奶奶。壮家人都听从月妹先前的嘱咐,每年的八月十五都会吃柚子、打平伙、吃甜糕,大家和和气气、亲亲热热的聚在一起。谁家有柚子都会拿出来分给大家吃。  不过也有一些小气的人,不愿意把自己的柚子分出来,所以壮乡有个规矩:八月十五可以偷柚子,偷来分给大家吃不算犯法。

 

现在不少地方在八月十五这天还保留拜祭月亮奶奶的习俗。每当月亮升起后,在一个柚子上插上燃香,一人三支,香多代表人丁旺。再把这点满燃香的柚子插在一根长杆上,看谁的柚子离月亮奶奶近,谁就会最先得到她老人家的祝福。

 

话题:



0

推荐

吴蓓

吴蓓

83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理学硕士,担任过大学物理教师13年。2001年赴英国爱默生学院学习华德福教育,2005年9月开始在北京实践华德福教育。已出版的书籍:《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原名为《英格兰的落叶》)、《请让我慢慢长大》。翻译出版的书籍:《学校是一段旅程》、《解放孩子的潜能》、《圣雄修身录》《圣雄箴言录》,以及3本儿童绘本。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