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立 夏  

立夏预示着夏季的开始。《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首先可听到青蛙在田间的呜叫声,接着看到蚯蚓翻松泥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攀爬生长。春天播种的植物,现在长大了。

很多地方槐花开放。立夏时节,万物生长繁茂。《莲生八戕》写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立夏吃只蛋,力气大一万”。立夏前一天,开始煮“立夏蛋”,一般用茶叶末来煮。煮好的蛋,用彩线编织成蛋套,挂在孩子胸前,谚语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孩子们互相碰蛋,没有被碰碎的为赢家。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吃鸡蛋能保佑夏天平安度过。

立夏这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对应于夏天五行中的火的颜色。立夏前后,孩子也可以尽量穿上有红色的衣服。

立夏还有喝“七家粥”与“七家茶”的习俗,七家粥是来自左邻右舍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的粥,大家一起来分食。七家茶是各家带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泡成一大壶茶,大家共饮。据说是吃了这种粥或喝了七家茶,邻里和睦友好。家长在家里也可以这么做一次。

关键字:夏

的篆

       

金文编的字

         

甲骨文编的字

           

 

农谚

  农时节令到立夏,查补齐全把苗挖。

  粮棉作物勤松耪,灭草松土根下扎。

  立夏三日正锄田。  

  锄板响,庄稼长。

  要想庄稼好,田间锄草要趁早。

  种在犁上,收在锄上。

  锄下有水也有火。

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 

  锄草不论遍,越锄越好看。

  垄里有根草,好似毒蛇咬。

  丰产不丰产,全靠掏垄眼。

  要想虫害少,除尽田边草。

  地边锄杂草,病虫都减少。

    遵循大自然的脚步鈥斺斉├脑拢2)

   这幅画像石出土于河南省,是少数描绘旱地中耕除草的画像石之一:在长满庄稼的田里,一农夫头戴冠顶,手持长柄锄为禾苗除草壅土;右端一农妇,肩扛一锄,锄的两端分别系一水罐及一篮状物,招呼耘田者喝水用饭。(来自网上)
  遵循大自然的脚步鈥斺斉├脑拢2)


    
图为两块相连的水田,两田之间有一个调节水量的缺口。左图田中布满秧苗,两农夫各持薅秧耙;右图的田中有家畜、鱼类及莲蓬,似为浅水塘,两农夫各持一弯锄农作。此画像石再现汉代水田中耕除草的农作场面。(来自网上)

 

 

                  洞头民间故事·蛇郎君

 

    从前,有一个摇鼓老,日日挑担串乡卖物事。摇鼓老有三个查某囝,大的米筛脸,老二鸭蛋脸,小的鸡蛋脸。
    有一日晚上,摇鼓老卖货回来,路过一户人家门口,看见花园里,花开得红彤彤,就伸手摘了一朵,想带回给查某囝。这时,门“吱”一声开了,走出一个十七、八岁后生,对摇鼓老说:“老伯,我叫蛇郎君,我这花是招亲花。你摘了花,要把查某囝给我作某。”摇鼓老看这后生生得蛮清秀,就应允了。
    摇鼓老回到厝,细细一想:“不对呀,蛇郎君是蛇,我的查某囝不知道肯嫁不肯嫁哩!”他茶不喝,饭不吃,躺在床上叹气。米筛脸看到,进来叫:
    “爹呀爹,快来吃,
    白米饭,干菜汤。
    有话同囝讲,有事囝担当。”
    摇鼓老从床头拿出那朵花,说:“囝呀,我今日路过蛇郎君门口,摘这朵花,许了亲事。不知你愿不愿配蛇郎君?”
    米筛脸一听,气了,一脸麻子,粒粒透红,哭着说:
    “查某囝不配蛇郎君,
    宁愿阿爹给蛇吞!”
    鸭蛋脸看到了,进来叫:
    “爹呀爹,快来吃,
    白米吃,干菜汤。
    有话同囝讲,
    有事囝担当。”
    摇鼓老拿出花,把许亲的事说了,鸭蛋脸一听,气了,下巴拉得更长,哭着说:
    “查某囝不嫁蛇郎君,
    宁愿阿爹给蛇吞。”
    鸡蛋脸看到了,也进来叫:
    “爹呀爹,快来吃,
    白米饭,干菜汤,
    有话同囝讲,
    有事囝担当。”
    摇鼓老又拿出花,把许亲的事讲了。鸡蛋脸说:
    “查某囝愿配蛇郎君,
    不愿阿爹给蛇吞。”
    摇鼓老欢喜了,挑了一个好日子,把鸡蛋脸嫁了。鸡蛋脸到了蛇郎君厝,把厝内厝外理得清清爽爽,对翁体贴,日子过得很好。
    过了两个月,摇鼓老卖货又到这里。鸡蛋脸赶紧把阿爸接进厝。摇鼓老入门一看,嗬,囝婿厝真好啊,家私齐全,都是金铛铛,眼珠都看花了。吃了点心,摇鼓老要屙屎,鸡蛋脸拿纸给他。这是什么纸?金光闪闪,薄薄的,啊,是金箔!摇鼓老舍不得擦,带回自己厝。
    到了厝内,摇鼓老把米筛脸、鸭蛋脸叫来:“哼,你们有福不肯离!当初叫你们嫁给蛇郎君,不肯,你看看,你妹厝内多好,连擦屎纸都有是金箔!”
    鸭蛋脸听取,后悔,米筛脸听了,一夜闲不着。想“可惜,可惜!我若是蛇郎君的某,不用种田,不用挑水,手一伸,嘴一张,什么都有有,多惬意!”第二日天没亮,她就赶紧找鸡蛋脸去。
    鸡蛋脸看阿姐来,十分欢喜,问长问短;米筛脸顾不得应,两只眼睛东看西看,啊,真的,不假!就起了坏心肝啦!
    鸡蛋脸要都吃,看看水缸没水,就要去挑水。米筛脸也要去,就一齐出门。
    路上碰到一个打糖客。米筛脸问:“打糖客,打糖客,你看看,是我美,还是我小妹美?”打糖客说:“宁可看你小妹屁股,也不看你的脸!”
    米筛脸听了,气半死,说:“小妹啊,你美,那是你头上有金钗。你把金钗给我戴,再去问一问。”
    鸡蛋脸老实,把金钗给米筛脸。两人又走,碰到一个箍桶的。米筛脸问:“箍桶客,箍桶客,你看看,是我美,还是我小妹美?”箍桶客说:“宁可看你小妹屁股,也不看你的脸!”
    米筛脸听了,气半死,又说了:“小妹呀,你美,那是你的衫比我好,我们换换衫,再去问一问。”
    鸡蛋脸又把衫换了,再问过路人,过路人应的,还是打糖客那句话。米筛脸说:“大家都讲你美,我不信!到水井头照一照,比一比!”
到了水井头,鸡蛋脸把头在水井口一伸,米筛脸牙一咬,手一推,把鸡蛋脸推下井了。

    米筛脸害了小妹,挑着空水桶回厝。她平时懒惰惯了,现在也改不了,头不梳,脸不洗,水不挑,地不扫,一厝乱糟糟。     过了几日,蛇郎君回厝,一进门,吃一惊;地上灰蒙蒙,水缸空荡荡,灶门冷冰冰。再看看某,唉呀,怎么变得满脸麻子,人又高又胖;脚又宽又大。奇怪!就问:“你的脸怎么变成这样子啊?”
    米筛脸说:“隔壁婶婆炒芝麻,我去看,芝麻爆来,喷了我满脸,就变成这样子啦!”
    蛇郎君又问:“你的脚怎么变得这样大,人怎么变得这样高啊?”
    米筛脸说:“我日日盼你回来,站在门槛踮着脚看,站呀站,看呀看,脚步就站大了,人就踮高啦!”
    蛇郎君听听,不信哩!看看水缸没水,就去挑。到了水井头,井内飞出一只鸟仔,一身金毛,歇在井盘,对着蛇郎君叫:
    “蛇郎,蛇郎,你真糊涂,
    姨仔推下井,
    大姨来当某。”
    蛇郎君打了十水桶水,金鸟仔叫了十遍地开花。蛇郎君奇怪,拿起一头金一头银的扁担,对鸟仔说:
    “是我亲,歇我金;
    非我亲,歇我银。
    快快栖了起,
    随我回厝门。”
    鸟仔“吱”一声,飞在他扁担金的一头。蛇郎君挑水到厝。米筛脸在梳头。鸟仔歇在桌边,又叫了:
    “蛇郎、蛇郎!
    你零点糊涂。
    姨仔推上井,
    大姨来当某。”
    米筛脸一听,惊得心“扑扑”跳。拿起木梳打过去。鸟仔的一只脚跛了,一只眼瞎了。它飞到屋檐,又叫:
    “阿姐羞,阿姐毒,
    打我跛脚兼瞎目。
    用我木梳抹我油,
    盖我金被穿我裤。”
    米筛脸一听,气半死,把小鸟仔捉下杀了,放到锅里煮。她盛一碗肉多的给自己,剩下的骨头呀、汤呀给蛇郎君。米筛脸端着碗,拿筷一拨,咦,奇怪,肉全变成骨头啦!看看蛇郎君的一碗,全是肉!她气了,把两碗鸟肉统统倒入后门水沟。
    第二日,水沟长出两株竹。蛇郎君走过,竹竿直溜溜,不摇不动;米筛脸走过,竹竿弯下来打她。过来也打,过去也打,打得她手上、身上都是伤。她气死了,砍了竹子,做成两把竹椅。蛇郎君坐上去,稳稳当当;米筛脸坐上去,竹椅夹得她叫天叫地,痛半死。米筛脸又抡起斧头,把两张竹椅劈了当柴烧。
    蛇郎君隔壁,住着婶婆。这一日,婶婆婆来讨炉火,米筛脸叫她去炉洞掏。婶婆掏呀掏,咦,掏着一个“红龟饣果”米筛脸想想:一定又是小妹作怪,不如给婶婆吃了!免得再生出事来。说:“婶婆,米龟饣果送给你吃!”
    婶婆趁热咬一嘴,嗬,香喷喷,真好吃。她舍不得吃,拿回厝放在菜橱边。一会。她的孙仔回来,叫肚饿。婶婆说:“别叫别叫,菜橱边有一个红龟饣果,你拿去吃!”
    孙仔开了菜橱,一看,什么红龟饣果,只有一个小小查某囝。查某囝说:“小弟呀,我的肩头给婶婆咬了一嘴,你拿块泥土给我补一补。补好了,我们结拜当姐弟。”
    孙仔赶紧挖了一点土,糊在查某囝肩头,一下就长成了肉。婶婆把小查某囝放下地,眼睛一眨,哈俏皮小查某囝变大了。愈变愈大,变一个大人。细一看,唉哟,是鸡蛋脸,蛇郎君的某呀!鸡蛋脸把自己怎样被害怎样受苦,讲给婶婆听。婶婆叫孙仔把蛇郎君请来。
    蛇郎君来了,婶婆说:“我有一人孙查某囝,你识一识。”就叫鸡蛋脸出来敬酒。蛇郎君一看,啊,她跟鸡蛋脸真象啊,又不敢认,接过酒,饮了两杯。奇怪,这酒呀,头一杯甜,蜂蜜一样,第二杯苦,黄连一样。他问:
    “一瓶酒,两样味,
    怎么一杯苦来一杯甜?”
    鸡蛋脸随声应:
    “头杯甜,二杯苦,
    我两个本来是翁某。”
    蛇郎君听了,抱着鸡蛋脸哭了一场。两人拜谢了婶婆,双双回厝。
   米筛脸看见蛇郎君和鸡蛋脸回来,知道事情败露了,赶紧逃,光到水井头,一纵身,跳井淹死了。
    鸡蛋脸和蛇郎君亲亲热热过着好日子。 

讲述者:伊阿彩    记录整理者:王金焕
    19798月采录于北沙乡东沙村(闽)    流传于本县闽南语区

蛇郎君的故事比较流行,有不同的版本,但情节基本都是一样的。以上这个版本保留口语的特点,但对于讲普通话的人来说,恐怕有点不习惯。家长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或者查找其它版本的蛇郎君故事。一些民间故事书上也能找到。

参考资料:

412是蛇王的生日,在南方有蛇崇拜的习俗,有的地方还建有蛇王庙,到了412日,当地人到庙里烧香祭祀。

吴越地区蚕农见到蛇,认为是青龙出现,是吉利的事。古代每年春季,蚕乡的民间艺人,在竹篓中放一条王蟒蛇,沿村卖唱乞讨,俗称“唱王蟒蛇”,亦称“赞蚕花”,其唱词是这样的:

青龙到,蚕花好,去年来了到今朝;

见了王蟒龙蚕到,二十四分稳稳牢。

当家娘娘看蚕好,茧子堆来像山高;

十六部丝车两行排,脚踏丝车鹦鸪叫。

去年唤个张大婶,明年唤个李大嫂;

大婶大嫂手段高,缫出丝来赛银条。

当家娘娘为人好,滚进几箩金元宝;

上白绵兜剥两筲,送到外面个放蛇佬。

有时,民间艺人一边唱一边将王蟒蛇捉到篓外,放在蚕农家游上一游,表示青龙正式来过。蚕农对此非常高兴,往往赠送丝绵表示酬谢。(来自网上的资料。)

 

杜鹃啼血

 

很早很早以前,位于四川的蜀国有个国王,叫做望帝。望帝是个人人爱戴的好皇帝。他爱百姓也爱生产,经常带领四川人开垦荒地,种植五谷。辛苦了许多年,把蜀国建成为丰衣足食、锦绣一般的天府之国。

    有一年,在湖北的荆州地方,有一个井里的大鳖成了精灵,幻成了人形。可是,他刚从井里来到人间便不知何故死了。奇怪的是,那死尸在哪里,哪里的河水就会向西流。于是,鳖精的尸体就随着西流水,从荆水沿着长江直往上浮,浮过了三峡,浮过了巴泸,最后到了岷江。当鳖精浮到岷山山下的时候,他突然活了过来,他便跑去朝拜望帝,自称叫做“鳖灵”。说来也巧,鳖灵正碰见望帝愁眉不展,嗟呼长叹,便忙问为什么如此惆怅。望帝见到鳖灵,非常喜欢他的聪明和诚恳,便告诉了他缘故。

    原来,有一大群被蜀人烧山开荒赶走的龙蛇鬼怪,不愿离开天府之国的宝地,更不情愿看到蜀人把自己的家园建成乐园,他们便使了妖术,把现在川西原来一带的大石,都运到夔峡、巫峡一带的山谷里,堆成崇山峻岭,砌成龙穴鬼窝,天天在那里兴风作浪,将万流归海的大水挡住了。结果,水流越来越大,水位越来越高,将老百姓的房屋、作物甚至生命,埋葬在无情的洪水里面。大片大片的梯田和平地,人们生活的地方,变成了又黑暗又污秽的海底。这种百姓遭殃受罪的情景已经很长时间了,可是谁也没有办法,望帝因而茶不思、饭不香,心中难受。

    鳖灵听后,便对望帝说:“我有治水的本领,我也不怕什么龙蛇鬼怪,凭着我们的才智一定能战胜邪恶。”望帝大喜过望,便拜他做了丞相,令他去巫山除鬼怪,开河放水救民。

    鳖灵领了圣旨,带了许多有本领的兵马和工匠,顺流来到巫山所在,和龙蛇斗了六天六夜,才把那些凶恶顽劣的龙蛇捉住,关在了滟堆下的上牢关里。接着,他又带领人们和鬼怪拼斗了九天九夜,才把那些邪恶狡猾的鬼怪捉住,关在了巫山峡的鬼门关里。然后,鳖灵着手把巫山一带的乱石高山,凿成了夔峡、巫峡、西陵陕等弯曲峡谷,终于将汇积在蜀国的滔天洪水,顺着七百里长的河道,引向东海去了。蜀国又成了人民康乐、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

    望帝是个爱才的国王,他见鳖灵为人民立了如此大的功劳,才能又高于自己,便选了一个好日子,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将王位让给了鳖灵,他自己隐居到西山去了。

    鳖灵做了国王,便是“从帝”。他领导蜀人兴修水利,开垦田地,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百姓过着快乐的生活,望帝也在西山过着清心寡欲的日子。

    可是,后来情况慢慢起了变化。丛帝有点居功自傲,变得独断专行,不大倾听臣民的意见,不大体恤老百姓的生活了。人们为此愁起来啦。

    消息传到西山,望帝老王非常着急,常常食不好寝不安,半夜三更还在房里踱来踱去,想着劝导丛帝的办法。最后,他还是决定亲自走一趟,进宫去劝导丛帝。于是,第二天早晨,他便从西山动身进城去访丛帝。

    这个消息很快就被老百姓知道了,大家都诚心诚意地期望丛帝能悔过反省,便一大群一大群地跟在望帝老王的后面,进宫请愿,结果,便连成了很长很长的一支队伍。

    这一来,反而把事情弄僵了。丛帝远远地看见这种气势,心里起了疑惑,认为是老王要向他收回王位,带着老百姓来推翻他的。丛帝心中慌了,便急忙下令紧闭城门,不得让老王和那些老百姓进城。

    望帝老王无法进城,他靠着城门痛哭了一阵,也只好无奈地回西山了。可是,望帝老王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帮助丛帝清醒过来,治理好天下,他一定要想办法进城去。他又想呀想呀,终于想到只有变成一只会飞的鸟儿,才能飞进城门,飞进宫中,飞到高树枝头,把爱民安天下的道理亲自告诉丛帝。于是,他便化为一只会飞会叫的杜鹃鸟了。

    那杜鹃扑打着双翅飞呀飞,从西山飞进了城里,又飞进了高高宫墙的里面,飞到了皇帝御花园的楠木树上,高声叫着:“民贵呀!民贵呀!”

    那丛帝原来也是个清明的皇帝,也是个受到四川百姓当成神仙祭祀的国王。他听了杜鹃的劝告,明白了老王的善意,知道多疑了,心中很是愧疚,以后,便更加体恤民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皇帝。

    可是,望帝已经变成了杜鹃鸟,他无法再变回原形了,而且,他也下定决心要劝诫以后的君王要爱民。于是,他化为的杜鹃鸟总是昼夜不停地对千百年来的帝王叫道:“民贵呀!民贵呀!”但是,以后的帝王没有几个听他的话,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红了,还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着“民贵”!

后代的人都为杜鹃的这种努力不息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郑重地传下了“不打杜鹃”的规矩,以示敬意。

 

参考资料:

杜鹃即布谷鸟,体形大小和鸽子相仿,但较细长,上体暗灰色,腹部布满了横斑。脚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后。飞行急速无声。芒种前后,几乎昼夜都能听到它那宏亮而多少有点凄凉的叫声,叫声特点是四声一度——“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快快割麦!快快割麦!”、“快快播谷!快快播谷!”所以俗称布谷鸟。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

传说杜鹃啼血的杜鹃鸟应当就是特指的俗称布谷鸟的四声杜鹃。因为细加端详,杜鹃口腔上皮 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所以又有杜鹃花的颜色是杜鹃鸟啼血染成之说:“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全唐诗》卷759成彦雄《杜鹃花》句)“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秋瑾

李时珍说:“杜鹃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装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惟食虫蠹,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则藏蛰。”

宋代的蔡襄诗云:“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犊时。”陆游也有诗曰:“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从今可无谓,倾耳舜弦声。”。南宋词人朱希真的“杜鹃叫得春归去,吻边啼血苟犹存。”更是充分地反映杜鹃为催人“布谷”而啼得口干舌苦,唇裂血出,认真负责的精神。

                                                           (百度百科)

                                 布谷鸟

                             作者:余光中

阴天的笛手,用叠句迭迭地吹奏
嘀咕嘀咕嘀咕
苦苦呼来了清明
和满山满谷雨雾
那低回的咏叹调里
总是江南秧田的水意
当蝶伞还不见出门
蛙鼓还没有动静
你便从神农的古黄历里
一路按节气飞来
躲在野烟最低迷的一角
一声声苦催我归去
不如归去吗,你是说,不如归去?
归去哪里呢,笛手,我问你
小时候的田埂阡阡连陌陌
暮色里早已深深地陷落
不能从远处伸过手来
来接我回家去了
扫墓的路上不见牧童
杏花村的小店改卖了啤酒
你是水墨画也画不出来的
细雨背后的那种乡愁
放下怀古的历书
我望着对面的荒山上
礼拜天还在犁地的两匹
悍然牛吼的挖土机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蜀门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日忆之巴。

 

      

        菖蒲生日

 

农历四月十四是菖蒲的生日。吴藕汀画《蒲石册页》,其中有《菖蒲绿·菖蒲》一阙:“只有金钱人道好。也把金钱名小草。虎须探捋胆包天,生来不怕秦王暴(金钱、虎须石菖蒲名)。案头清供妙。一拳顽石玲珑巧。过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剪当孟夏,耳目有灵效。 救人用以开心窍。痰湿蒙中已颠倒。醒神清脑出奇兵,昏迷无识重呼叫。浊分除闷饱。风寒解散功非少。更能治发狂癫痫,关节痛堪疗。”
“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养之,则青翠易生,尤堪清目。”古人夜读,常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可免灯烟熏眼睛。菖蒲是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
明代王象晋写的《群芳谱》中记载:“乃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上,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
戚龙渊 诗云:
“一拳石上起根苗,堪与仙家伴寂寥,
自恨立身无寸土,受人滴水也难消。”

菖蒲

年代:【】作者:【陆游

菖蒲古上药,结根已千年。闻之安期生,采服可以仙。

斯人非世人,两耳长垂肩。松下语未终,竦身上青天。

 

和菖蒲有关的故事放在端午节期间,民间的端午传统有门上挂菖蒲辟邪的习俗。

 

                   神 农 氏 

神农氏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明者,他教人们开垦土地,播种五谷,带动了原始社会后期,由渔猎畜牧到农业经济的转变和发展,他便是以“大德”闻名于世的三皇之一“炎帝”。

   有关神农的传说:

头顶一颗珠

一次,神农氏在深山老林采药,被一群毒蛇围住。毒蛇一起向神农氏扑去,有的缠腰,有的缠腿,有的缠脖子,想致神农氏于死地。神农氏寡不敌众,终被咬伤倒地,血流不止,浑身发肿。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来救我。”王母娘娘闻听呼声后,立即派青鸟衔着她的一颗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盘旋窥瞰,终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了神农氏。毒蛇见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鸟,都吓得纷纷逃散。

青鸟将仙丹喂到神农氏口里,神农氏逐渐从昏迷中清醒。青鸟完成使命后翩然腾云驾雾回归。神农氏感激涕零,高声向青鸟道谢,哪知,一张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发芽长出一棵青草,草顶上长出一颗红珠。神农氏仔细一看,与仙丹完全一样,放入口中一尝,身上的余痛全消,便高兴地自言自语:“有治毒蛇咬伤的药方了!”于是,给这味草药取名“头顶一颗珠”。后来,药物学家给它命名为“延龄草”。

神农尝百草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走哇,走哇

 

,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神农他们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神农马上让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一块块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

这时,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神农回去。神农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

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们又劝他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神农摇摇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后来,人们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望农亭”。然后,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神农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人们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学习神农的办法。

遵循大自然的脚步鈥斺斉├脑拢2)

                                神农采药图

神农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神农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做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后来,人们就把神农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神农的身体就像水晶做的,五脏六腑都看得清清楚楚有一天,神农氏在野地里垦荒,肚里饿得“咕咕”发响,觉得头晕目眩,四肢无力,就随手掘了一棵像初生婴儿的野草根吃吃。一吃下去,顿时觉得精神充沛,力大无穷。哎,这野草根有这种用场,那么别的野草呢?自此,他就用自己的水晶身体来尝试百草,生了毛病,自己先尝各种野草,看看哪一种对路,再替别人医治,终于懂得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盐属水入肾。给后来中药治病提供了经验,救活了难以计数的病人的性命。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们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都劝他还是下山回去。他又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

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经》,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神农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来到回生寨,准备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农正在为难,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护身的几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从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气弥漫。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

 

 

神农又称为炎帝,徐州汉画像“炎升仙炎帝戴斗笠,身著衣,手持耒耜,引升天。 炎帝还是药神,图下方神牛衔灵芝草药。

 

铲草兴锄

神农时种庄稼,用石片在地里敲着、走着、喊着;“草死,苗长。”后来,人们变懒了。天热时,用绳子把石片吊树上,人们坐在树下敲着,喊着。草也不死了。没办法,人们拿铲子铲草。地晒干了,铲草费力气。有的劲使猛了,铲子也弯了,翻过来扒,比铲着得劲。从此有了锄。  

药王

神农氏出世后改变了诬术祈祷,观察百草之功效,遍尝野草,辩别“寒,温,平,热之性味,”群究“君臣佐使之要义”,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药物巨著《神农本草经》,开创中药之先河。

为了怀念他,旧时的药铺里,常挂着一幅画像,那是一个浓眉大眼、笑容可掬、腰围树叶、手执草药的人,他就是“神农氏”。

茶叶

神农氏尝百草时,随身带着一只能看到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帮助他识别药性的活“仪器”———獐鼠,又名“獐狮”。民间有“药不过獐鼠不灵”之说。一天,獐鼠吃了巴豆,腹泻不止。神农氏把它放在一棵青叶树下休息,过了一夜,獐鼠奇迹般地康复了,原来是獐鼠吸吮了青树上滴落的露水解了毒。神农氏摘下青树的青叶放进嘴里品尝,顿感神志清爽、甘润止渴。神农氏教人们种了这种青树,它就是现在的茶树。这就有神农架民间传唱着

“茶树本是神农栽,朵朵白花叶间开。

栽时不畏云和雾,长时不怕风雨来。

嫩叶做茶解百毒,每家每户都喜爱”。

 

参考资料: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史记。补三皇本记》中说:“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女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斫木为耜,揉木为耜。耒褥之用,以教万民。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经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淮南子》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农氏的时代,由于人口增加,靠捕猎或畜牧为生已经很难满足对食物的需求了。神农氏看到人们忍受饥饿,心里很难过。他发愿要帮助老百姓找到能够果腹的方法。

古文里的记载:“神农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周书》)从天上掉下来种子,供他种植。又说:“有丹阳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拾遗记》)。

一天,一只红色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在天空中飞翔,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拾起来,把上面的谷粒埋在了土里,过一段时间后,长出了一片新的谷穗。他把谷穗放手里揉搓后,把壳去掉,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割除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劳动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神农氏得到启发:只要人们辛勤劳动,谷子可年年种植生长,人们再也不会挨饿了,如果能找到更多的谷种,多多种植,人们的吃饭就能得到保障。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哪些是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稻、黍、稷、麦、菽五谷,后人尊他为“神农氏”“五谷爷”。

(参考网上资料。)

 

曹植曾写下著名的《神农赞》,“少典之,火德成木。造为耒耜,遵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不。”

《纲鉴易知录》记载:“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http://baike.baidu.com/view/2859.htm

 

遵循大自然的脚步鈥斺斉├脑拢2)

传说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系在尖头木棒的下部加一横木构成,以便用力起土。

古诗: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补乐府十篇·帝神农氏之乐歌

诗人:曹勋   朝代:

丰年告成,百谷用合。

匏笾既盈,黍稷既馨,
昭假是膺。

【补乐歌十首·丰年】元结
(《丰年》,神农氏之乐歌也,其义盖称神农教人种植之功。凡二章,章四句)
猗太帝兮,其智如神;分草实兮,济我生人。
猗太帝兮,其功如天;均四时兮,成我丰年。

 

话题:



0

推荐

吴蓓

吴蓓

83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理学硕士,担任过大学物理教师13年。2001年赴英国爱默生学院学习华德福教育,2005年9月开始在北京实践华德福教育。已出版的书籍:《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原名为《英格兰的落叶》)、《请让我慢慢长大》。翻译出版的书籍:《学校是一段旅程》、《解放孩子的潜能》、《圣雄修身录》《圣雄箴言录》,以及3本儿童绘本。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