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拜拜土地公公

吴 蓓

 

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认为,在幼儿园的几年当中,“应当利用每一次机会向孩子灌输对更高世界,或上帝,或天意,或诸如至高无上的存在的感恩,因为人们受惠于他们。孩子们应当学习祈祷(在这个词最广泛的意义上),体验对广阔无垠、繁星满天的夜空和庄严肃穆的群山的敬畏、惊叹之情。这将和深奥的宗教态度一致,在儿童的早期生命中将充满这种态度,尽管是无意识的。感恩之心是人的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如果把它当作一种基本的心灵态度(mood of soul)加以培养,它就会成熟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并把世界看成是全人类的家园。”

 

                                

                               感恩心

 

在华德福幼儿园里,每日餐前和点心前,都要唱一首感恩歌。比如:

 

大地给我们美味的食物

太阳使它成熟可口

亲爱的大地,亲爱的太阳,

我们感谢你的无私给予,

愿我们拥有美味的午餐。

 

唱完后,老师带着孩子一起说:“感谢农民伯伯辛勤的劳动,感谢厨房阿姨辛勤的准备,愿天下所有的小朋友都有饭吃,请大家慢用。”然后,才可以拿起筷子或调羹用餐。

每间教室里都有一个自然桌或季节桌,随着一年四季的转换,上面布置的内容也相应的变化。自然桌上的物品是不许孩子随意拿去玩的,我理解这也是一种表达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的方式。

如果条件许可,老师会带着孩子去体验季节性的劳动。比如插秧、除草、捡小麦、采摘水果、捡红果、板栗、挖红薯等等,还会带着孩子加工食品,比如把苹果切成一片片的,做成苹果干,把红果串起来做成冰糖葫芦等等,这些活动增加了孩子对自然的了解,切身体会到每日的食物离不开大自然和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饭前的感恩,不是空口唱唱说说,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

我在国外的时候,唱完饭前的感恩,外国人问我,你们中国人饭前说什么?我在头脑里急剧地搜索,怎么也想不出来说些什么。在家里吃饭,从来不说什么,到别人家吃饭,主人会说:“吃吧,吃吧,别客气,多吃点。”我憋了半天,无以对答。以后,我一直在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那么好的饭前感恩,怎么中国会没有?如果有的话,说的是什么?

在一次中秋节的聚会上,谈起在家乡如何过中秋节,来自宁夏偏远地方的一位幼儿园老师说,他们的习俗是每家做一个大月饼,中秋节这天晚上,先切一块给月亮吃,再切一块留给祖先,然后剩下的大家才能分享。如果有亲人在外地,也要切一块留下。我突然想到,这也是一种饭前的感恩方式,中国人比较含蓄,可能不愿意用话来说,可是在仪式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感恩与怀念。我想起春节吃年饭的时候,农村人家先要给祖先的牌位献上饭菜等贡品,然后大家才能一起吃。这不也是一种感恩的表达吗?

拜拜土地公公
           冬令营布置的春节供桌

 

                       

                        敬畏心

 

有一次我坐火车,遇到一位福建的农民,我问他如果孩子浪费粮食怎么办?他说:“我告诉他,雷公公会劈死他的。”我听了吓一跳,浪费粮食给予这么重的恐吓,但想想农民种田的辛苦,也是可以理解的。大人再生气,也不会因为浪费粮食威胁到孩子生命,但在普通人的上面,是有神灵的,大人管不住,老天爷会管的。可是,这种说法在城市里,绝对行不通,大人孩子都不相信有雷公公了,不相信在我们之上存在神灵。

我发现目前有些孩子,有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我就这样,你能把我怎样?”他们没有畏惧感、敬畏感,没有感恩的心,什么话都说得出来,什么事情也都敢尝试,“那有怎么样?有什么了不起?”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孩子胡作非为,大人也少有干涉,坚定的说个:“不!”这样的孩子目中无人,唯我独尊,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我们给予孩子自由后,又发觉不是滋味,一个孩子怎么能够这样呢?

在我们的教育中,似乎缺少了感恩和敬畏的教育。我是在英国学习华德福教育过程中,才意识到敬畏的重要性。斯坦纳说:“你可曾在第一次拜访某位值得尊敬的人时,驻足在他的门外,觉得门内犹如圣地,你在推开他的门时,是否感受到了一种宗教性的凛然敬畏心?”如果空谈敬畏,我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读了斯坦纳的这段话,我能够想象自己站在一位尊者门外有些惶恐的心情,原来童年期对长者发自内心的尊敬,对于一个人的未来有重要的影响。斯坦纳认为孩童时对人的景仰心、敬畏心,长大后会成为对真理的尊崇心。

我的专业是物理,研究生毕业后又当了大学物理老师,我的思维受过严格的理性训练,不要轻易相信纸上和口头上说的,除非经过实践或实验检验。从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没有批判怀疑的精神,不会有今日的科学成就。但问题是:“在得到外在文化进步的同时,相对的就失去了灵性生命的高等知识。”斯坦纳说:“恭敬心在现代社会更为重要,因为现代文化更倾向于严厉的批判与谴责,没有无我的恭敬及奉献,我们的孩子早已批评多于尊崇敬拜。殊不知,每一个批判都在减弱你的修持,而恭敬奉献心则增强你的修为。——如果我们缺乏必有高于我们、值得我们恭敬的人和事的心态,则我们没有提升到更高层次的力量。”

拜拜土地公公
         中秋节布置的供桌

 

                            

                             拜拜土地公公

 

2010年的夏令营,我设计的课程主题是“土”,按照中国的五行,夏天和秋天之间对应五行中的“土”。我讲到了土地对人的作用,土里长的蔬菜、水果、粮食,讲了神话故事里的息壤,以及甲骨文的“贵”,像是两只手去捧一堆土“ ”,意味土地最为珍贵、宝贵。

做好了前期的铺垫,夏令营最后一天,我在田地里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土地公公庙。用一些石头垒起2个支撑,用一块红布或一张红纸包一块木板,放在石头垒的支撑上,木板上放土地公公之庙的牌子,木板下面放一个木雕老爷爷,象征土地公公,地上摆着供奉的当季新鲜水果、粮食等,还放了蜡烛台、香炉。后面的2个柱子上贴一幅对联。

 

我带着孩子来到土地公公庙前,先唱首感谢大地的歌:

 

“大地妈妈,大地妈妈,抚育种子以生命

太阳爸爸,太阳爸爸,让那种子去生根

风儿姐姐,风儿姐姐,让那种子去发芽

雨儿哥哥,雨儿哥哥,让那种子去生长

  大地太阳,风儿雨儿,感谢你们的劳动。”

 

大家一起朗读对联三遍:

天灵灵,地灵灵。土地公公显神灵。

天为乾,地为坤。阴阳五行定乾坤。”

 

这幅对联原来是“观音菩萨显神灵”,我擅自改为“土地公公显神灵”。乾坤、阴阳、五行都是传统文化的常用词语。读读对联,也是一种文化熏陶吧。

我用火柴点香后,说了大意如下的话:“在这收获的季节,我们来到土地公公的面前,向您献上稻谷、小米、苹果、柿子、核桃、花生、玉米、南瓜,来表达我们对您的感谢,因为有了您,我们才能吃饱穿暖,过上快乐的生活。请土地公公保佑我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一鞠躬。请土地公公保佑我们,让天下每个人都有饭吃,二鞠躬。请土地公公保佑我们,让大家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亲相爱。三鞠躬。”然后,静默三分钟,我们排着队安静地离开。

在我国的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称作“社”,祭祀谷物神的地方叫做“稷”。每年的农历二月和八月皇帝会在社稷坛举行祭祀。有土地、有足够的食物,才能保证江山永固,后来“社稷”就用来指称国家。在民间,土地公公不仅供我们衣食,还调解邻里关系,为青年男女的婚姻牵线搭桥。所以,我加上一句请保佑我们亲如一家。

生活在农村的一位大娘告诉我,农村里敬拜土地公公是要跪在地上磕头的。我想在现代社会,带着一群孩子跪地磕头,已经不合时宜了。但弯弯腰鞠个躬,还是能够接受的。有的孩子做得比我还认真,几乎是九十度的鞠躬,这也是培养孩子对土地敬畏感恩的一种方式。



拜拜土地公公

拜拜土地公公

一位大学的教授谈到,他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传统节日,只能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介绍,因为他自己的成长阶段,正是把传统节日中的祭祀部分当作封建迷信彻底打倒的历史时期。我觉得对天地万物和祖先的敬畏和感恩是传统节日的核心所在。老师传递的不仅是知识、道德,还要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所体验,对天地有所敬畏和感恩。

在现代化都市里长大的年轻一代或孩子,不会相信土地公公的存在,我原来担心是否会有孩子说这是迷信,根本没有土地公公,可实际上没有一个孩子说这类话。唤起孩子对土地的尊敬,意识到土地对人的重要性,是人对大自然的回归,也是人对自身自然性的回归。

 

最让我惊奇的是,第二天,一位孩子来找我,带我去土地公公前,告诉我,他和另外2位孩子,把稻谷埋在了供品前面的土里,问我明年是否会发芽?我说会的!还有一个孩子边跑边喊:“ 吴老师,快来看!土地公公显灵了!”几天前,一只心爱的猫被汽车压死了,孩子们把猫埋起来,拜过土地公公的第二天,猫的墓地突然下沉一截。可能是土地公公把猫搂得更紧了。

2011年的大地之子夏令营里,登山之前,我们也举行拜拜土地公公的仪式,我还多加上一句话:“请土地公公保佑我们,今天登山一切顺利,平平安安。四鞠躬。”拜过后,所有的人前行,一位工作人员把土地公公和贡品收起来。过了2天,我们经过山脚下,我自己都忘记土地公公这回事了,一个孩子很诧异的问妈妈:“土地公公怎么不见了?”妈妈告诉我后,我想不能这么一走了之,孩子在附近玩得差不多了,我把所有孩子和家长召集到空空的土地公公庙前,我们还像上次那样拜了拜,我解释说:“土地公公非常忙,他要照顾一大片土地,还有上面长的花花草草和各种树木,今天土地公公出差去了,去看看别的地方的花草长得怎么样了。”

在福建培田村举办的冬令营期间,当地建有土地公公的亭子,一来表示对土地的感恩,二来为田里干活的人们提供避雨。这次我不用专门搭建一个土地公公庙,就利用现成的土地公公的亭子。进山前,我带着孩子们先唱歌,这次唱的是一首梵文歌曲,非常简单易学,孩子们很喜欢,歌词大意是赞美大地之神。等我到了山上,一位5岁的男孩浩浩急匆匆地跑来:“吴老师!快!快去!有一只小羊死了,你去给它唱歌。”我跟随浩浩,见到昨晚刚生下来的一只小羊,已经全身僵硬。我们把它埋进了土里,在小坟堆上插了树枝。为它唱起了“大地之神”,献给土地公公的歌,现在献给了死去的小羊。

我想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唱什么歌曲合适呢?

后来我们路过一座寺庙,在大殿里,一位老奶奶高声的祈祷,见我要进去,浩浩用手指放在嘴唇上示意安静。我走进去后,第一次听到那么大声的祈祷,那声音很响亮,很虔诚,却又觉得很宁静。这个时候,我不由得升起了恭敬心。孩子比我们成人要敏感,我们已经世俗化、物质化了,而孩子还保留着和自然深刻的链接,保留着纯真的灵性和敏锐的直觉。我们成人能够做的是好好保护孩子身上的灵性。


      


    

                            传统文化中的“敬”    

 

有一次我去听古琴演奏,著名音乐人田青老师走上台,讲了他对古琴精神的理解:“一个‘敬’字,足以概括。”他解释说,敬包括敬师友,敬自己,敬自然,敬圣贤,敬艺术创作。刘梦溪先生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是“敬”、“诚”和“信”,而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流失最严重的也是“敬”、“诚”和“信”,因为这些优秀文化传统的流失,导致社会的价值观混乱,人们的道德心滑坡。“敬”既是道德伦理,又是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永恒的人文指标,也是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终极价值的道德理性。“敬”和“诚”联系在一起,又与“礼”密切相关,为人不可没有敬畏之心,现代人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就要保持“敬”和“诚”,讲求“礼”,在保持对待传统、社会和他人的敬畏之心的同时,保持自身的本性的庄严。

拜拜土地公公,既能培养孩子对自然的敬畏、感恩之心,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敬”的体现。当然,有很多方式来生发孩子的敬畏、感恩之心。我这篇文章只是以拜拜土地公公为例。

著名神话学大师坎贝尔说:“早在公元前5世纪,印度人已经了解到,所有的神明,都是人类心灵的投射,换言之,他们并不是外在于你的,而是就在你里面。”在你的心里面。如果说土地公公是我们古代人的心灵投射,拜拜土地公公也是在尊敬我们自身内在的神性,是一种心灵提升和净化的礼仪。

斯坦纳强调,对孩子来说,感觉和宇宙融为一体,并把宇宙和其中的每件事物当成是自己家庭的一部分是好事,这样他感受到整个环境是生动的和清晰的。如同家庭气氛的友好关系应当延伸到自然界——如动物、花和植物、昆虫、风、雨、雪、云、太阳、月亮、星星等众生万物都包括进来。同时应当鼓励和激发对所有有益于人类的事物的感恩之情。感恩应当不限于收获的季节,而应当在全年之内培养心灵中的这种基本的态度。可以很容易地用故事、诗、祈祷词的形式来传送这种感情,这类形式需要发挥想象力和幻想能力。当然应当严格地避免各种类型的直接的训导。斯坦纳说,如果十岁以前孩子已经被培养了感恩和爱,那也就为发展真实的感情和对未来生活中的责任感奠定了基础。这样的责任感显然也隐含着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并产生对别人和财产的珍惜。

拜拜土地公公
            为冬至布置的供桌

 

 

                                      

                                                   2012年1月5初稿

                                                   2012年3月30定稿

 

参考书:

《超越生死门》著者鲁道夫斯坦纳  译者  潘定凯    琉璃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8

《华德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著者  吉伯尔特蔡尔兹  译者  王荣亭   校对  吴蓓

话题:



0

推荐

吴蓓

吴蓓

83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理学硕士,担任过大学物理教师13年。2001年赴英国爱默生学院学习华德福教育,2005年9月开始在北京实践华德福教育。已出版的书籍:《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原名为《英格兰的落叶》)、《请让我慢慢长大》。翻译出版的书籍:《学校是一段旅程》、《解放孩子的潜能》、《圣雄修身录》《圣雄箴言录》,以及3本儿童绘本。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