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遵循大自然的脚步——农历三月(2)

                              

 

                         蚕 花 娘 娘

                          

                           马头娘的传说

相传帝喾高辛氏时,蜀中某女之父被人掠去,只剩所骑白马返回。其母伤心之致,发誓道:谁只要能将其夫救得生还,就把女儿嫁给他!白马闻言仰天长啸,挣脱缰绳疾弛而去。几天后,白马载着其父返回家中。其母见此反悔,不再提及嫁女之事。从此白马整日嘶鸣不止,不思饮食。其父见状,心中为女着急,取箭将马射杀,并把马皮剥下晾在院子里。但那马皮突然飞起将姑娘卷走,不知去向……

数日后,家人在一棵树上找到了姑娘,但见那马皮还紧紧包裹着她,而头已经变成了马头的模样,正伏在树枝上吐丝缠绕自己。

乡亲们便把这种树叫做“桑”,桑者,丧也,是说姑娘是在桑树下献身的。父亲知道了,十分伤心。

一天,蚕女乘流云驾此马,从天而降,对父亲说:“天帝封我为女仙,位在九宫仙嫔之列,在天界过得很自在,请不必为女儿担心。”说罢,升天而去。

家人将其从树上取回饲养,养蚕吐丝结茧,缫丝的历史从此开始。由于这种虫子总是吐丝缠绕自己,人们就把它叫做“蚕(缠)”。后世人们为感激小姑娘为人们带来了丝绸锦衣,把她尊为蚕神,称为“马头娘”或“马头神”,在江南地区人们还称她为“蚕花娘娘”。

 

无论是在蜀中还是在江浙一带,解放前都可见到塑有马头娘塑像的蚕神庙:一个骑在白马身上的美丽的小姑娘!荀子写过一篇《蚕赋》,有一句“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蚕的身体柔软似女性的身体;头像马之首。

 

另一个蚕花娘娘的传说:

 

 

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 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正妃嫘祖了。

在做衣冠的过程中,嫘祖和黄帝手下的另外三个人作了具体分工:胡巢负责做冕(帽子);伯余负责做衣服;于则负责做履 ();而嫘祖则负责提供原料,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她们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不长时间,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嫘母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她不想吃饭,一日比一日消瘦。周围的男男女女,人人焦急万分,个个坐卧不安。守护在嫘祖身边的几个女子,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时爱吃的东西。谁知嫘祖一看,总是摇摇头,一点也不想吃。

有一天,这几个女人悄悄商量,决定上山摘些野果回来给嫘祖吃。她们一早就进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许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尝,不是涩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尝一小口。

等各人把筐子摘满后,天已渐渐黑了。她们怕山上有野兽,就匆匆忙忙下山。回来后,这些女子尝了尝白色小果,没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 咬不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

正在过时,造船的共鼓走了过来,发现几个女子站在那里发愣,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女子们便把她们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说了一遍。拱鼓一听,哈哈一笑说:“你们这些憨女子,现在咱们有火有锅,咬不烂就用水煮嘛!”他这么一说,立刻提醒了几个女子,她们连忙把摘回的白色小果都倒进锅里,加上水用火煮起来。煮了好长时间,捞出一个用嘴一咬,还是咬不烂。正当大家急得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有一个女子随手拿起一根木棍,插进锅里乱搅,边搅边说: “看你烂不烂,看你熟不熟!”搅了一阵子,把木棒往出一拉,木棒上缠着很多像头发丝细的白线。这是怎么回事?女子们继续边搅边缠,不大功夫,煮在锅里的白色小果全部变成雪白的细丝线,看上去晶莹夺目,柔软异常。她们把这个稀奇事立即告诉嫘祖。嫘祖是个急性子,不听则罢,一听马上就要去看。

这些女子为了不让她走动,便把缠在棒上的细线拿到她身边。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详细看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又询问了白色小果是从什么山上、什么树上摘的。然后她高兴地对周围女子说:“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却有大用处。你们为黄帝立下一大功。”

说也怪,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天天都提起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减轻,开始想吃东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顾黄帝劝阻,亲自带领妇女上山要看个究竟,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并非树上的果子。她回来就把此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桥国山上所有的桑树林。黄帝同意了。

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http://www.zhsx5000.com/a/lishigushi/minjiangushi/2010/0425/2102.html

 

参考资料:

由于嫘祖开辟丝绸文明,功高日月,自周代起就被天子庶民尊奉为“先蚕”,民间尊称为“蚕神”,又被称为“嫘姑”、“丝姑”、“蚕姑娘”,历来受到各族人民的无限崇拜。嫘祖“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开启了享誉中外的丝绸之路,泽被天下。韩国、朝鲜及东南亚之国隆重祭祀她。西方国家认识中国是从认识丝绸开始的,因而最早称中国为“赛里斯”,即丝绸之国。

http://zt.jnedu.net.cn/web/200911346014400/app/channel.asp?cid=5

 

备选故事:

黄帝娶妻

 

    黄帝十五岁继承王位,号黄帝轩辕氏。黄帝贵为天子,为天下百姓操劳,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无不为他的婚事操心。经常有人带着姑娘上门相亲.那些姑娘一个比一个长得溧亮。他的父亲少典和母亲附宝也想早点给他成家,劝他挑一个中意的。黄帝笑笑说:”不能光图长相.只重外表,要看有没有本事。”二老见他自有主见,也就不吭声了。

    一天,黄帝打猎来到西山.抬头一看,山半坡大桑树下,有一女子手扶着树,一条腿单跪在地上,正从嘴里往外吐丝.地上已吐出一个像瓦瓮那么大的茧。

    黄帝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看呆了.只见那女子吐出团黄金色的,又吐出团银白色的,都闪光发亮。黄帝心想:“今天竞遇上这样一个会吐丝的奇女子,真是做梦也想不到。自从来了有巢氏、神农氏,吃的住的都不愁了.可人们还披着兽农兽皮.多么难看。今天要能得到这丝,纺织威布做成衣服该多好畦。”

    这时,那女子吐成第三团茧,起身要走.黄帝着急了,走出来拦住那女子说:”我看大姐会造丝,能不能教教我呢?”

    女子低下头.红着脸说:“我爹娘曾经交待造丝的技术非丈夫不传。”

    黄帝听后抬头细看那女子.见她皮肤黝黑,长相粗陋,但转念一想,有这样一个会吐丝的帮手,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于是欣然管应了。

    那女子告诉黄帝:“我叫螺祖.是王母娘娘的侍女,因为曾犯了天规被打下凡来。”

    原来,有一次,嫘祖到王母的花园里赏花,见园中有一株五色香草结满了果实,十分诱人,忍不住摘了几颗品尝。不一会儿,她就觉得一阵恶心.心里直翻腾,便蹲在地上吐起来。仔细一看,吐在地上的是晶莹透亮的丝。这时有几只彩蛾绕着香草飞来飞去.螺祖心摁:“如果把这香草籽喂彩蛾吃了,彩蛾不也会吐丝吗 7”飞蛾产了卵.卵破壳而出,变成了蚕。螺祖便用香草籽喂蚕,那蚕也吐出丝来。嫘祖这才知道五色香草原来是仙草.想多摘些种子喂蚕儿,谁知刚摘了一把,就被王母发现了。王母大发雷霆.当即把她打人凡间。嫘祖在山间差点喂狼.后来被西陵氏救起.两人从此以母女相称.相依为命。

    嫘祖又说:“我在北坡养了些蚕,正在吐丝。那些蚕都吃桑叶.长得很好.不如我带你去看看。”

    黄帝和嫘祖来到北坡,见那些蚕茧个大如瓮,高兴地说:“我这就回去,派些人来采收蚕茧。“

    黄帝一回家就把定螺祖为妻的消息告诉了父母,老两口一听十分高兴,又告诉了左邻右舍.一传十,十传百.大家全知道了。当黄帝带嫘祖回来时,众人早已聚集在他家门口,迎接新娘。大家见螺祖相貌丑陋,大为不解。嫘祖倒很开朗,不顾别人的闲言碎语,率先带领几个姑娘抽起丝来。

自从嫘祖来到之后,人们学会了养蚕,缫丝,纺纱,织锦,渐渐都穿上了衣裳。大家这才赞叹黄帝有限力,不以貌职人,对嫘祖更是打心眼里佩月虽。

嫘祖先于黄帝逝世,她是中国第一位养蚕抽丝的人,被后人尊为先蚕,视为神,一般农家的织机房里都敬祖神螺祖。

《道教故事》 /邹迪,吴占生编著:陕西旅游出版社

 

依西寻妻

 

故事简介;善良的小伙子依西是位蚕把头,山神奶奶的女儿蚕姑化身为人,和依西结婚,婚后三年,生有一子,她想念自己的妈妈,走了。依西带着孩子四处寻找,最后蚕姑回到人间。自从蚕姑回来,山上的蚕年年丰收。                                                                           

选自《中国民间故事珍藏系列——怪话》

 

蚕姑的新衣

 

 在釜山的半山腰,人们修建了好几个庙宇,雕塑了日神、月神、财神、蚕姑、观音等不少的神像,供人们朝拜。令人奇怪的是,庙内蚕姑像的衣服总是色彩鲜艳,一尘不染,有人经常为她更换新衣,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明朝年间,山下釜山村西门内住着一户李姓人家。那年,李家生了一对双胞胎,都是男孩。一家人喜出望外,生怕不好拉扯成人,便起名为大栓,二栓,意思是把命拴住。兄弟俩十三岁秋后的一天,二人背着扁担,腰插镰刀,高高兴兴的上山砍柴。釜山的半山腰,野草繁茂。他俩你追我赶,镰刀飞舞,一会就砍了十几把草。

虽然是秋末冬初,但是阳光还没有收敛它的热量。不一会汗水就湿透了二人衣裳。这时二栓口渴,便拉着哥哥到皇帝泉找水喝。清凉的泉水入口微甜,二栓喝得特别多。喝完泉水,二人坐在大树下的石头上乘凉。他俩边谈天边漫不经心的向山下扔小石子。二栓突发奇想,提出了扔石头比赛,看谁扔得准,赢者休息,败者继续砍柴。大栓表示赞同。拿什么当靶子呢?二栓环视四周,只见蚕姑庙门虚掩,一对大门环分外耀眼。二栓立即提出投掷石块击打门环。大栓坐着连扔三颗石子,不用说门环,连大门都没有打中。二栓站起身连扔三颗石子,前两颗砸在门上,第三颗正中门环。二栓高兴得跳了起来。大栓输了,只好继续去没精打采的砍柴。二栓非常得意,懒洋洋的躺在大石头上休息。

不一会二栓感到肚子有些疼痛,开始他并没在意,但越来越疼,大栓只好捆上柴草,挑上担子,二栓背着空扁担,下山回家。

回到家,二栓感到肚子愈加疼痛,在炕上乱翻乱滚。他母亲烧了热汤给他喝下,又急忙给他揉肚子,半夜二栓才渐渐入睡。但是第二天,二栓疼痛又发作了。一连几天,二栓的病时好时坏。轻时只有铜钱一片大小的区域疼痛,重时整片疼痛。二老看情况不妙,便带二栓去西山寻求号称神医的赵郎中。

父子二人骑着毛驴一路颠簸,午后赶到了赵郎中家里。赵郎中先把脉,把完以后手捻胡须说出了病因:“你的孩子惹恼了蚕姑奶奶,回家后一定要到蚕姑庙看一看。”父子俩谢过郎中骑上毛驴便往家赶,到家已经是星斗满天。

次日二栓父亲左手持一捆香,右手拎着贡品,上山直奔蚕姑庙,到门前看到门上有石子的砸痕。推开庙门映入眼帘的是蚕姑褪色的衣衫,又见香案上有一层厚厚的尘土。二栓父掸去尘土,点燃香火,摆上供品,跪在像前不住的为二栓祷告。

回到家中二栓父亲跟二栓母亲商量为蚕姑像换一身新衣,于是二人到布店购置彩绸,请了最好的裁缝,制作了一件新衣给蚕姑像换上。果然二栓的病再也没有犯过。

二栓用石子拍打庙门引起肚子疼之事在釜山传开。二栓叔听后却不以为然,扬言要摘下蚕姑奶奶庙门做肉板。

二栓叔父本是一屠夫,杀猪宰羊,喝酒耍钱,打架斗殴样样都干。他平时办事粗鲁,不计后果,人称二百五,绰号黑大汉。这年冬天,雪好像比往年来得早些,整整下了一天,地面上的积雪有一尺多厚,黑大汉约几个酒友领着猎狗到村外追野兔,不到半天时间就逮到五只野兔,几个人得意忘形,来到村南小酒馆,让人杀掉兔子做下酒菜。晚饭时香喷喷的兔肉端上餐桌,几个酒友猜拳喝酒,谈天说地,不知不觉已到后半夜。不知是谁又提起二栓砸庙门肚子疼之事,黑大汉大声说道:“明天我就把那庙门拆下来做了切肉面板,看她蚕姑奶奶能把我怎么样?”张三接话茬说道:“如果你敢拆庙门,我就出一吊钱给你。你要是不敢拆呢?”黑大汉马上回应:“我不敢?那我给你一吊钱。”其他二人也应声附和:“我们也跟你一起赌,你敢吗?” “多少人跟我赌我都不怕” ,黑大汉还认起真来了:“你们说话算数?咱们打赌画押,谁都不许抵赖!”三个酒友想,你黑大汉虽然胡作非为,但是这蚕姑奶奶的庙门你还不敢去拆吧?于是大家一起写下字据,签字画押,然后各自回家了。

次日起床,黑大汉想起昨晚打赌之事就有点后悔,要他果真去拆那庙门,他心里还真的有点发怵,你说不去吧,不但让别人耻笑还要输钱给人家,想到这,他硬着头皮出了家门,沿着上山的小路,踏着厚厚的积雪一步一滑的上了山。来到庙门前,他仗着胆子,拆下庙门扛起来就跑,头都不敢回,遇到陡峭处就把门板放下在雪地上下滑,在平坦处又扛在肩上往山下跑。天气本来十分寒冷,可那黑大汉却感觉全身阵阵燥热,汗水浸湿了棉衣,额头也布满了豆大的汗珠。快到山脚的时候,黑大汉已经是气喘吁吁,两腿发软,一个不小心,脚踩空了,他连人带门板一起滚下山坡。

再说那几个酒友吃过早饭后聚在一起,来找黑大汉,明着找他赌钱,实际是来要那打赌的钱。可三人来到黑大汉家中却扑空了,屋里空无一人。三人赶忙来到山前,发现黑大汉躺在雪地里,连摔带冻,已经奄奄一息,三人赶紧把那黑大汉抬回了家。

黑大汉在炕上躺了整整二十天,才能下地行走,但是却落下了残疾,腰再也直不起来,头也总是低着。从此黑大汉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变成了一个又黑又瘦的老头,经常低着头蜷缩在墙根晒太阳。

黑大汉的三个酒友也害怕因为打赌拆庙门的事惹恼了蚕姑奶奶,于是共同商议凑足了钱,为蚕姑奶奶庙做了一副又厚又结实的新门,从此三人再也不敢提那打赌的事儿了。

黑大汉拆庙门致残的消息不胫而走,传遍了三里五乡。更有的人为这事儿添油加醋,这事儿也就越传越神,为这故事平添几分神秘色彩。从此蚕姑奶奶庙人来人往,香火不断,更有一些善男信女经常为蚕姑奶奶塑像更换新衣,以求得平安幸福。

(网上 釜山人讲述釜山民间故事)

 

                         

   

 

从前,在太湖边有个小村子,村子人家都是桑农.一到春天,家里的女人就要养蚕宝宝.有一户人家,只有兄弟二人,各自成家.弟媳养的蚕,年年蚕花丰收,乡邻们都称她巧蚕娘,嫂子,是整天爱窜门,说三道四的懒妇,可想她养的蚕,年年不好.
    于是村上的老人常常劝她蚕忙的时候多留在家里照顾蚕宝宝,不要收成不好,怨天怨地,"所谓人老一世,蚕老一时,要多学弟媳,人勤脚快,多花心思在蚕宝宝身上."
    人家是好意,嫂子气量小,光听人家夸弟媳好,心里一个醋倒心酸,一肚皮气,于是一夜睡不着,想出一条恶计,要阴损弟媳.
     清明节,养蚕人家要用石灰化的温吞水,把蚕种放入浸一下,"浴蚕".一大早,小叔和弟媳兴冲冲去桑地剪桑叶,嫂子看时机来了,跑到弟媳房里,把开水浇过的蚕种与弟媳的蚕种交换.回到房里后,心里高兴地不得了."总算出了口气,看今年你还是巧蚕娘不"
    可怜弟媳每天开心地焐着几张蚕种,天气暖和起来了,村子里各家的蚕宝宝都出世了,嫂子的蚕出的也去往年好,可是弟媳焐不出来,在蚕种纸上找来找出才发现二条小小的黑黑的象是野蚕,一下子心情几天不好,还希望得焐出几条来,可是二三天过去了,知道没希望了,哭过,失眠过,茶饭不思过,于是想,不管怎么样,把二条蚕养好,给明年留下好蚕种,于是弟媳象往年一样忙碌.
    嫂子冷眼看在心里,刚开始看到弟媳那个伤心,心里那个舒服啊,还假装安慰,觉得自己怎么这么有同情心.可是这几天看到弟媳和往年一样忙了,难道蚕没烫死多少?一不会,二不休,非让你竹篮打水一场空.现在蚕房不能进,我就在桑叶上下手(养蚕的蚕房,一般生人都不进,怕蚕宝宝受惊,嫂子和弟媳各自有蚕房).
    于是,嫂子看弟媳在蚕房里守蚕,就在外面往弟媳的桑叶里喷上石灰水.
    弟媳守着守着,因为太困,就靠在蚕匾上迷着了,这时,""一声开了,弟媳一惊,看到一个标致的白衣姑娘进来,"桑叶有石灰水,可是大忌,你要多留心,千万要注意,"
    弟媳一愣,发现自己在做梦.但是刚才的梦好真实.她在饲蚕时,看到竹筐桑叶上有白点水渍,于是马上重新去采.
    隔了几天,嫂子看到弟媳还是这么忙,于是她又趁弟媳倒蚕砂(蚕屎),喷尿水,晚上白衣姑娘又托了梦,然后又喷烟水,都是白衣姑娘托梦化解.
    时间很快,蚕要结茧了.弟媳就搭起了山棚,到了晚上,嫂子偷偷的去弟媳蚕房看个究竟,才发现,弟媳只有二条蚕,但是这蚕有二尺多长,白白胖胖,而且有银光,嫂子明白了,这原来就是传说中的蚕王.于是坏人做到底,她拿了把鱼叉,偷撬开门,把蚕王刺死.
    蚕王一死,所村子里所有的蚕宝宝全爬到弟媳蚕房中来吊蚕王,大家全一起吐丝结茧.
    第二天,弟媳一去蚕房惊呆,天啊,整个屋子雪白一片,白茫茫,虽然搭了个大山棚,但除山棚上结满外,其他地方也都结了.
    结果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了,嫂子气得吐血,从此一病不起,躺在床上.
    而白衣姑娘就是传说中的 蚕仙---蚕花娘子

 

关键字:丝

文解字的篆

的篆

           


  甲骨文

 


  小篆

 


  楷体

 

白居易有这样的诗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这个“丝竹”的“丝”字就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就是两小把蚕丝扭在一起之形。

“丝”的本意是“蚕丝”,如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盐铁论散不足》中有这样的话;“古者庶人耋(dié,七十岁)老而后衣丝。”-----这句话的大意是:古代的老百姓要到七十岁以后才能穿丝织品。又因为丝很细小,所以可以算作一种计算长度、容量、重量的微小单位,如一丝为千分之一分。后来引申用来形容细微之极,如丝毫不差、一丝不苟等。

来自网上爱词霸 http://hanyu.iciba.com/wiki/120437.shtml

 

关键字:蚕

字源字形


小篆

 


楷体

 

关键字:桑

字源字形


甲骨文

 


小篆

 


楷体

 

的篆

         

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

 

关键字:绸

字源字形


小篆

 


楷体

 

 遵循大自然的脚步鈥斺斉├(2)

 

叶浅予  1991年作 采桑女

遵循大自然的脚步鈥斺斉├(2)

汉画像 采桑及舞人遵循大自然的脚步鈥斺斉├(2)

 

  战国铜器上的采桑图

 

参考资料

(1)蚕神崇拜  据史书记载,从3000多年前的周代开始,历朝历代,皇宫内都设有先蚕坛,供皇后祭祀用,祭祀仪式十分隆重。在民间也如此,蚕神的崇拜是蚕乡风俗中最重要的活动。

(2)生产习俗  养蚕是一项十分艰辛的生产劳动,养蚕时要十分细心。如浴种(把蚕种消毒),必须在一个特定的日子,事先要祭祀蚕神;……。

(3)养蚕禁忌  古时候,在养蚕季节产生了许多禁忌,如蚕农为了防止对蚕的病毒、虫兽之害,在养蚕前要打扫蚕房,张贴用红纸剪成的猫、虎等,防止老鼠钻进蚕房。

 

用丝绸可以带孩子做的手工或艺术活动:

1,用丝绸缝一条手绢或一个荷包、枕顶,枕顶是装饰于枕头左右两端的小件绣品,通常呈正方形。

2,            染丝绸,

3,            画画传统的简单丝绸图案

4,            绣花

 

另外,可以简单介绍丝绸之路。 遵循大自然的脚步鈥斺斉├(2)

           

 

古代的丝绸图案

 

 

民间丝绣舞龙 ttp://blog.sina.com.cn/s/blog_63d1af1a010182gh.html

 

蚕桑谚语

宁叫蚕老叶不尽,不叫叶尽老了蚕。

 一亩桑顶十亩粮
墙边屋角好栽桑,养蚕缫丝做衣裳
天阴下午采,天干早晨采
小喂瘦叶,大喂肥叶;阴喂陈叶,晴喂鲜叶
蚕要种,麦要垄;蚕一时麦一晌。
养蚕五要素,叶温气湿光。
清明一粒谷,看蚕娘娘哭;清明雀口,蚕娘娘拍手。
要养好蚕先栽桑,要养肥猪先备糠。养蚕不培桑,等于养猪没有糠。
蚕做茧,快插秧。  

不种泥田吃好饭,不养花蚕着好丝。

蚕无夜桑不饱,马无夜草不肥。

养得一季蚕,可抵半年粮。

家有百棵桑,全家有衣裳。 

种得一田桑,可免一家荒。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耕:翻松田土以备播种;蚕:养蚕。不种田却有饭吃,不养蚕却能穿丝绸。形容不劳而获。
【春蚕抽丝】蚕:昆 虫名;抽:拔出。形容人的思绪、言谈牵扯无尽。
【春蚕到死丝方尽】丝:双关语,“思”的谐音。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
【春蚕自缚】缚:缠束,捆绑。像春天的蚕作茧那样,自己把自己缠束起来。
【蚕食鲸吞】象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象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别国 的领土。
【蚕头燕尾】形容书法起笔凝重,结笔轻疾。
童谣:

蚕宝宝,脱衣裳,脱一件,变个样。脱了四件旧衣裳,变成一个蚕姑娘。

 


桑叶嫩,桑叶香,蚕儿吃,白又胖,吐银丝,细又长,织出绸缎做衣裳。

 

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卖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晴天。

 

绕口令:

蚕是蚕,蝉是蝉,吃桑叶是蚕,吐长丝是蚕,藏在树叶上唱歌的是蝉。

 

古诗:

《诗经》《豳〔bīn宾〕风七月》中有一段:

春日载阳,                  〔译文〕春天里好太阳,

有鸣仓庚。                    黄莺儿在歌唱。

女执懿筐,                    姑娘们拿起高筐筐,

遵彼微行,                    走在小路上,

爰求柔桑。                    去采肥嫩的桑。

 

《大雅瞻印》说:“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妇女们既不担负劳役,怎能不从事蚕织?”

 

《卫风氓》中的一段:

氓之蚩蚩,                  〔译文〕那个笑咪咪的汉子,

抱布贸丝。                    抱着麻布来换生丝。

匪来贸丝,                    哪里是真的来换丝,

来即我谋。                    悄悄儿求我成好事。

 

采桑度
[
南北朝]乐府诗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
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
冶游采桑女,尽有芳春色。
姿容应春媚,粉黛不加饰。
系条采春桑,采叶何纷纷。
采桑不装钩,牵坏紫罗裙。
语欢稍养蚕,一头养百

奈当黑瘦尽,桑叶常不周。
春月采桑叶,林下与欢俱。
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
采桑盛阳月,绿叶何翩翩。
攀条上树表,牵坏紫罗裙。
伪蚕化为茧,烂漫不成丝。
徒劳无所获,养蚕持底为。

 

采桑   【南北朝】民歌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

 

四时田园杂兴  宋朝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歌曲:采桑     作词:熊益美    作曲:贾庭云
哎 采 桑 罗,来 采 桑 哎 罗 ,一缕一缕的好春光,撒在那田野上
一群一群的小姑娘,结成伴儿来采桑, 桑叶一片片,片片鲜又亮,

小手一双双,双双枝头忙   采得桑叶回家去罗哎,喂得蚕宝宝呀白又胖
一棵一棵的桑叶树,长在那小河旁
一群一群的小姑娘,背着竹篓来采桑
歌声一串串,串串在飞扬,笑脸一张张,张张在开放
喂得蚕宝宝白又胖罗哎,织出彩绸哎闪闪亮  闪闪亮  闪闪 亮

http://www.126eg.com/mp3erge/03/10833.html

 

话题:



0

推荐

吴蓓

吴蓓

83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理学硕士,担任过大学物理教师13年。2001年赴英国爱默生学院学习华德福教育,2005年9月开始在北京实践华德福教育。已出版的书籍:《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原名为《英格兰的落叶》)、《请让我慢慢长大》。翻译出版的书籍:《学校是一段旅程》、《解放孩子的潜能》、《圣雄修身录》《圣雄箴言录》,以及3本儿童绘本。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