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天气降温,这周一、二仍然处在寒冷气流控制阶段,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有4个因病不能来。只剩下个别孩子上全天,绝大部分家长选择了半天入园。
9月中旬Tammy来北京帮助我们的时候,她就提出,孩子应该在一个固定的房间里玩耍,这样老师也便于管理,不能每个房间都敞开着,任他们跑来跑去。可是有人强烈反对,认为把2个房间的门关上(其中一间是卧室),不许孩子进出(除了去卫生间),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室内所有的地方都是属于孩子们的自由空间。这顶大帽子把我吓住了,我们不敢把孩子限制在一个房间里,2个孩子,后来是4个孩子、6个孩子,我们任他们在3个房间(加上厨房是4个房间)和客厅里自由进出。“不,不行!”Caroline老师见状说:“出于对孩子的深刻了解,我在北京的时间又这么短暂,恕我直言,你们不能让孩子自由出入每个房间,卧室是睡觉的地方,不能让孩子随意进出。客厅是晨圈、就餐和艺术活动的地方,不是玩耍的地方,你们要固定一个游戏的房间,上午自主游戏时间,孩子们集中在游戏室内,主班老师寸步不离地守在孩子们身旁。”明确每个房间的功能,有助于孩子建立秩序感和纪律感,也便于老师时刻和孩子在一起。如果每个房间任孩子进出,3个房间和一个客厅就需要4个老师才能照顾到所有的孩子,这是不可能的。Caroline老师强调自由是在一定界限范围内的自由,不是无法无天、胡作非为的自由,是尊重与爱的自由,是发自对孩子深入理解后,给予孩子的自由,这种自由才能滋养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如果缺少了成人的温柔保护和制约,孩子的成长会失去方向。
我在英国参观过1至8年级华德福学校的班级,个别班级上课时,学生吵闹得很厉害,有位老师告诉我,这种现象不仅仅和带班老师有关,也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出现了一连串反对战争、核武器和环境破坏的抗议行动,把西方国家推向一个反权威主义的教育时代。这使得那一代的孩子在不知所措中任其发展。目前这群小学生的父母就是在反权威思潮中被抚养长大的,他们从小缺少约束,也就不知道该怎样约束自己的孩子。在中国我感受到孩子受到的约束太多、太不自由,到了西方,我又感到缺乏约束和纪律带来的混乱和吵闹。如何在自由与约束之间寻求平衡,又能顾及到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
一位家长为每天早上孩子穿衣的问题烦恼,孩子在好几件衣服中选来选去,一耽误就是半小时,怎么办?我建议只容许在两件衣服中选一件,不能让他习惯于好几件衣服里挑一件,或者头天晚上把第二天早上要穿的衣服选好。我还发现有的家长为孩子买了一双手套,询问孩子:“你喜欢吗?喜欢就戴上,不喜欢就不戴。”我感到这么做不妥当。妈妈给孩子买的手套,凝聚着妈妈的一片爱心,给孩子手套,就像赠送她一份礼物,不能由孩子决定是否喜欢,要让孩子珍惜手套,就像珍惜珍贵的礼物。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多买一双手套、衣服,家长不太在意花多少钱,只要孩子高兴就可以了。想想世界上有多少孩子连基本的温饱都没有解决,想想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想想我们还有子孙后代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在生活中就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以身作则教育孩子珍惜每一粒米饭、每一滴水、每一件衣服。
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我的午餐有时是头天或早餐的剩饭菜。我做过厨师,知道做饭恰到好处,不多也不少太难了。如果因为办幼儿园而造成大量的食物浪费,我会感到十分不安。唯一的办法是尽量把剩饭菜吃掉。我想只要发心纯真,什么样的饭菜吃到肚子里,都能转化成健康的营养。办园至今,虽然辛苦、疲劳(这周每天回来都累得没有力气写周记),吃得简单,但我的身体却很棒。
这周我们实行分餐制。以前,我们是把饭菜放在一个碗里,现在是把饭菜分开放在两个碗里,并用小碗盛饭。我曾经提议用小碗给孩子盛饭,可是另一人认为,孩子用小碗吃饭容易撒出来,坚决反对,只好作罢。用大碗盛饭很难掌握饭量,往往盛多了,剩饭菜每天往垃圾桶里扔。自从饭菜分开、用小碗吃饭后,剩饭菜的现象大量减少。有的孩子吃完后还要一碗。而且,菜盘放在厨房,孩子看不见,可以专心吃自己碗里的饭菜。不像以前那样,眼睛总盯着自己喜欢的菜,有时忍不住,就用自己的勺子去盛。
在一次点心时间里,个别孩子说:“我不喜欢吃柚子。”结果影响了其余孩子对柚子的喜爱,那天的柚子比往常吃得少。第二次吃香蕉,再次遇到类似情况,我赶快说:“我喜欢吃香蕉,吴老师喜欢吃香蕉。大象、长颈鹿都爱吃香蕉。”我竭力消除“不喜欢吃香蕉”的影响。我还用这种方法,让从来不吃水果的朗朗吃起了香蕉。
有时我想我写的周记太罗嗦了,对于有经验的人来说,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在我们这里却成为反复讨论的话题。比如,有人提议要教育孩子懂礼貌,早上老师向孩子说:“早上好!××!”孩子应该回应:“×老师,早上好!”另一人说:“不能要求孩子回应,老师坚持‘早上好!’‘下午好!’直到有一天,孩子自己发现要对老师说‘早上好!’‘下午好!’。”我也弄糊涂了,到底怎么做才好?
这周日是菁菁2周岁的生日,她和翔翔是第一批来我们园的孩子。我问菁菁的妈妈,为什么会选择我们园?她说她认同华德福教育的理念,虽然我们刚开始办园,但正因为孩子少,她的孩子能得到比较周全的照顾,等孩子大一些,园里孩子多了,她的孩子也就适应我们园了。菁菁来我们园的时候,是1岁10个月,天天吵着要妈妈。现在,每次老师一说“小朋友洗手去。”她常常第一个冲进洗手间。这周三到了午睡时间,老师耽误了一分钟进卧室,只见她已经把两只小鞋脱了,躺在床上等老师。
华德福幼儿园重视每个孩子的生日,这一天老师会讲个生日故事。我从一本华德福教育的书上,翻译了一个短小的生日故事:“在美妙无比的草地上,有座金色的房子,一个孩子住在里面。草地周围是金色的围墙,墙上有个很小很小的洞。孩子喜欢从洞里向外张望地球上的花园。孩子盼望能在花园里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晚上她盼望回到温馨的家里,爸爸妈妈正在等候她。孩子的守护天使得知了她的愿望,拉着她的手,一路领着她来到地球上空,为这个孩子寻找合适的家庭。他们对母亲悄悄地说:‘一个小婴儿要诞生了!’爸爸和妈妈为即将到来的婴儿做好各种准备。月亮渐渐变大了,月亮渐渐变小了,月亮变化了十次,每个人都在等待婴儿的到来。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天使把一些非常特殊的种子放进了孩子的心田(child-seed),她将在地球上完成特殊的使命,这是她带给人间的礼物。当一切准备就绪,天使打开了出生的大门,把孩子送到了爸爸妈妈的怀里,爸爸妈妈高兴极了,他们送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是她的名字。”(译自《Toward Creativity and Humantity》 Joan Almon著)然后,老师会讲述孩子出生后的一些事情(老师事先向妈妈了解情况),讲到1岁时,点燃1根蜡烛,讲到2岁时,点燃2根蜡烛,以此类推。最后,老师为孩子送上亲手做的娃娃。
遗憾的是,菁菁妈妈和我们一起精心准备的生日聚会不得不取消。菁菁昨天晚上发烧生病了。等菁菁病好了,我们再给她讲生日故事、唱生日歌。我们准备的生日歌是厨师马媛老师教我们的,马媛做过几十年的幼教老师,不仅热心为孩子们做可口的饭菜,还把自己的宝贵经验与我们分享,她从家里拿来手风琴准备为生日歌伴奏。令我们特别高兴的是,马老师推荐的生日歌是一首中国歌曲:
生日好,生日好。小小蜡烛点着了。
生日好,生日好。大家祝你生日好。
生日好,生日好。心里乐淘淘。
听小鸟在为你歌唱,那美好的花儿在朝你笑,
宽敞的大厅响起了琴声,小朋友快快拉起手来把舞跳。
生日好,生日好。小小蜡烛点着了。
生日好,生日好。心里乐淘淘。
我觉得西方人过于重视生日,如果在庆祝生日的同时,也让孩子生发一份对母亲的感恩那该有多好!据说。中国的传统是,孩子的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妈妈生孩子要忍受很大的痛苦,因此这一天,妈妈可以休息,孩子要做家务。我们园的孩子年龄都很小,怎样让他们为妈妈做样东西?或表达对妈妈的感谢?
上周我写道吃饭时应保持安静,但这只是理想,实际上很难做到。老师可以做到嘴里有饭时不说话。还有午睡问题,有人认为传统幼儿园才会要求孩子在统一的时间里统一睡觉,你们是新式幼儿园怎么也会这样要求?我想传统园的做法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到了一定的时间,就得做一定的事情,如果孩子睡不着,躺在床上一段时间,也没有害处。再说,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孩子会习惯幼儿园的作息时间。
我原来以为哄孩子睡觉并不难,这周我第一次进卧室哄某个男孩睡觉。他睁着眼睛,不睡也没有关系,最头痛的是他老是大声说话,影响别的孩子睡觉。我起先是轻轻地拍他,不管用,急得我用力拍他,也没有用,唱摇篮曲也无效,又不能大声训斥他。我小声对他说:“不许说话!”并做出生气的样子,他大声回答:“下次我不这样了。”可没过几秒钟,他又大声说话。桂英老师看到我着急的样子,她说:“我来吧!”我赶快离开了卧室。
还有一次,我们的厨师请假,我的孩子在家生病,当王莉老师得知后,她说:“我来做饭吧!”虽然最后是一位家长帮忙做的饭菜,但我为老师们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感动。几乎每次王莉老师看到我在拖地,只要她手上没有其它的事情,她都会把拖布抢过去,说:“我来吧!”
我们的幼儿园跌跌撞撞,就像刚会走路的孩子,需要每位老师和员工的鼎立相助。当Caroline老师说我们急需孩子们玩的沙袋,桂英老师不顾工作的辛苦,连夜缝制沙袋,还把她的婆婆也动员进来帮忙。
Caroline老师一再对我说,李桂英和王莉都是非常出色的老师,她们善良、美好、体贴他人,又有能力和活力,并且逐渐理解华德福教育。当我们幼儿园处于最困难的时候,让我仍然充满信心的原因之一是我们3个人之间的真诚交流和信任,我们彼此的互相帮助和体谅。谢谢你们,李桂英和王莉。
今天早上,当我开始写下周记第一句话时,心里嘀咕:“有那么多东西要写吗?也许只能写出2千字。”可是静下心来,要写的东西自己就跑出来了,文字就像泉水一样流淌,不知不觉,到此写下4千6百多字。
吴蓓
05年12月10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