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的沙尘暴令人恐怖。周一早上,我一出门,只见到处都被黄色的尘土覆盖,一连3天,天天是大风和尘土,直到周四才晴空万里。去往幼儿园的途中,又增加了一项艰难,我不得不吸进大量的尘土。
周四晚上,美国老师Ronald在北师大举办华德福教育的讲座,我前往帮忙,直到10点半才回家,于是周五我没有去幼儿园,这天来了2位志愿者。
这学期,由于我们有了一位正式、得力的厨师,我从厨房解放出来了。每天一到幼儿园,我就可以像一位配班老师或保育员那样,帮助照顾孩子,有时我一边擦灰,一边照看小小孩,有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有时我帮忙整理房间,带孩子上厕所、洗手,或安慰某个哭泣的孩子。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和孩子在一起才可能了解他们,才知道怎么帮他们解决纠纷。
刚开始办园,有人对主班老师负责班级一切感到困惑,比如说2个孩子冲突,难道配班老师不能处理吗?为什么一定要向主班老师反映,让主班老师来决定该怎么办?我在英国的华德福幼儿园看到的就是这种情况。现在我理解,一是有利于在孩子心目中,确定主班老师的核心地位,二更重要的是,主班老师最了解孩子,最有经验,在英国的那所幼儿园,配班老师比较年轻,想必从事幼儿教育时间不长,或来园时间不长,怎样轻重缓急地处理不同孩子的冲突,配班老师可能不具备足够的经验。我们幼儿园加上我3个老师,因为对孩子的情况都比较了解,有时,主班老师不在孩子冲突的现场,其他老师也可以独自解决。但我们要求来访者,包括父母,尽量不干扰园里的孩子,出现问题由老师来解决。
一次户外活动时,2个年龄偏小的孩子拉着我的手不放,他们都想让我跟他们玩,我不知该让谁先松手,犹豫之中,一个孩子伸出手打了另一个孩子的脸,两眉之间抓出2个小血点,我很懊悔,就发生在我的眼皮底下,却无法预料。去年有一次,一个男孩坐在房间门口的地板上,他突然伸出脚,把另一个正走出房间的孩子绊倒,我眼睁睁地看到这一幕,他出脚太快,我来不及反应。孩子的某些举动看似毫无道理,即使老师保持警觉,难免也会发生冲突。比如新来一个男孩,当他和另一个男孩对面对走近时,没有任何理由,就动手打起来。我发现尤其新来的男孩容易打人。也许在孩子的心里,他并不是在打人,只是表示试探,想与其他孩子玩,却不知道什么是合适的方式。
有的孩子,刚入园时经常打人,过了2个月,可能和别的孩子相互熟悉,有了感情,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游戏,他的精力有了宣泄的渠道,打人现象基本上消失了。有的孩子却是入园几个月后,开始出现打人现象,我发现一个男孩开始打人的同时,对别的孩子产生了兴趣,之前他几乎从不和别的孩子玩。华德福教育认为,对年幼的孩子讲道理收效甚微,老师可以通过故事,或肢体动作来表达老师的态度,比如排队走路时,某个孩子一再打前面的孩子,我就拉着他的手,不让他动手。德国华德福老师Freya Jaffka的做法是,让咬人的孩子坐在椅子上啃胡萝卜。如果孩子用脚踢人,她就把这个孩子的脚包扎起来,说:“脚是用来走路的,不是踢人。你的脚生病了,需要好好休息。”
我总觉得孩子打架往往是受到本能的驱使,这么小的孩子不会有什么恶意的想法。我特别赞赏台湾华德福老师的观点:“孩子犯错、不守规矩,一方面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正在成长,他的身体、情感与思想都尚未成熟,他无法自控、无法分辨是非…,是他「不能」,不是他「不要」。”(摘自《幼儿生活规范:亲师约法十章》,来源:网上)有个孩子,别人轻轻碰到她一下,她反应强烈,甚至喊叫起来。老师和我经常告诉她:“不要喊叫,有什么事情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告诉老师。”后来我觉得这就是她的性格特点,我们不能改变她的反应方式,只能安慰她,让她尽快平静下来。
我们幼儿园的规矩是谁先拿到玩具谁先玩,不能抢别人的玩具。虽然大点的孩子明白这条规矩,但仍然有失去自我控制,与别人争抢玩具的时候,不过只要老师介入,重申这条规矩,一般情况,抢玩具的孩子可以克制住自己。有的孩子年龄太小,无论老师怎么解释也没有用,他就是要把别人的玩具抢到手,我们会视情况而定该怎么办。孩子之间的争吵是正常现象。他们“并非天生就具有与人分享或合作的社会能力,这些社会技能通常需要向周围人的行为学习,或经验累积而得之。因此,孩子不能与人分享不是自私,也不是小器,是因为发展,我们千万不能因此责怪他!例如:三岁的幼儿,「我」的概念才初形成,还没有反思的能力,所以对他而言,有理说不清的;而五岁的孩子已有足够的记忆能力和时间距离感,他较能透过模仿学习,较能掌握规范,较有是非对错感,因此简单、明白的语言就能与他有目标的沟通了。不过,学习的多寡当然仍须取决于个别孩子的感应、性情和生活的方向感…等。”(摘自《幼儿生活规范:亲师约法十章》,来源:网上)我们不能期待孩子1次、2次就能记住规矩,甚至10次、20次的重复强调规矩,他们可能还是会忘记,我们只能耐心地教育孩子。至今,我们幼儿园给予孩子的唯一的体罚方式是坐在椅子上,或站在一旁。
有的幼儿园,几乎每个孩子看上去都循规蹈矩,彬彬有礼,有的人可能偏爱这种幼儿园。可我不喜欢,这样的孩子是被严格培训出来的,已经失去了孩子的天然状态。当然,我不是说孩子胡作非为就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在规矩和自由之间保持平衡,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掌握分寸,比如内向的孩子、年龄小的孩子,给予的宽松度大一些,调皮的孩子、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就要求严一点。
有时个别孩子本来说好是上半天,家长临时有事,某天又改成全天,午睡时,其他孩子看到这个孩子又来卧室睡觉,感到新奇、兴奋,老师得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把所有的孩子哄睡着。但我想幼儿园的功能之一是为家长服务,这点困难我们是能克服的。
如果28日晚上去往深圳的火车票没有问题的话,桂英老师和王莉老师将前往香港华德福幼儿园观摩一周。预祝他们满载而归。
吴蓓
06年4月22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