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是我2005年写的一篇文章:  

                          一个 人 的 战 斗

                                       

 

      

 以前,我常常觉得淮河污染当然发生在淮河,青海自然保护区里的偷猎当然发生在青海。每当从报纸上读到环境破坏的报道,痛心之余,总会产生一种冲动,我要投入保护环境的行列中。但一段时间后,生活的惯性拖着我继续在原地踏步,毕竟那些事情都是发生在别的地方,是别的人做的。可惜我鞭长莫及,无能为力,只能感慨一番,或写点文字。别人在别处犯下的罪行和我无关,我没有污染淮河,没有跑到青海偷猎,我只是生活在北京的一个普通人。

 

                            我们的弱点

 

在英国学习华德福教育期间,有次我的声韵舞老师和我聊天,她谈到几年前访问俄罗斯的一段经历。她看到由于食品短缺,俄罗斯人在商店里排起长队,她为自己在英国的富足生活感到内疚,但回国没有多久,她也就习以为常,她说她什么也改变不了。她的一席话令我想起我在北京的生活,我有电视、冰箱、热水器等现代化的电器,是否我已经习以为常,感觉不到自己的富裕?我是从物质匮乏的上世纪六、七十成长起来的,我能明显地感觉到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我的女儿从小就生活在电视、冰箱、热水器的环境里,她一定会觉得拥有这些东西理所当然。就像长期生活在西方的人,拥有汽车和别墅天经地义。

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把我们变成单向度的人,我们只知道要买高级住宅、要豪华装修、要买汽车,还要到处旅游。其实所有这些物质享受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五花八门的商品都是来自于对大自然的掠夺。印度的圣雄甘地早就说过:“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大部分城里人的物质生活已经远远超越了基本需求,在商业媒体的蛊惑下,我们正变得贪得无厌。

淮河的污染和我无关吗?我用的纸张可能来自淮河流域的造纸厂。偷猎者和我无关吗?可能是电视诱惑了他们去偷猎,他们也想看电视,也想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电器都不是基本需求,可是如今如果缺少了它们,我们好像无法生活了,因为所有的电器用品都击中了我们的弱点——贪图安逸和便利。如果我不能克服自己身上的这种弱点,怎能说关心环境呢?甘地曾反复强调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要一致。现在认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的人很多,写文章的人也不少,但真正把环保落实到日常行为中的人就不多了。富裕的生活使我们迷失了自己。环境问题的根源正是人类永不满足地追求物质享受,

 

                                 告别饮料和冰淇淋

 

留英期间有两件小事触动我告别了饮料。有天我清洁宾馆客房时发现一家四口人,竟喝了10种饮料,消费了17个饮料瓶。况且大部分饮料都没有喝完,同一种饮料,一瓶没喝完又打开一瓶,而我必须统统把它们扔进垃圾桶。实在太浪费了!那时,我每周六还在中国餐馆当服务员,我发现小餐馆里饮料和酒类加在一起有50多种,我纳闷人为什么要喝这么多种的饮料?每喝一瓶饮料就得扔掉一个瓶子,不管瓶子是塑料还是玻璃,都是一种自然资源的浪费,即便饮料瓶可以回收,但生产和运输过程至少消耗了能源,产生了污染。不喝饮料会怎样呢?我下决心试试。由于连续4小时打工总想喝点什么,餐馆的饮料是免费的,往杯子里一倒即可饮用,再说饮料比白开水好喝,有两次我禁不住诱惑,为自己寻找理由喝了一大杯。后来,我觉得自己连饮料都抗拒不了,还能做成什么事呢?不行,我一定要战胜自己!现在,即使在炎热的夏天连续讲课3个多小时,在没有白开水的情况下,我也能坚持不喝一口饮料。

在工业化的国家,自来水只占到饮用水的四分之一。每年全世界制造和扔掉的瓶子、罐头盒、塑料纸箱、纸杯和塑料杯至少2万亿个(《多少算够》【美】艾伦 杜宁著 毕聿译刘晓君校)。不仅如此,饮料作为商品还侵占了全球,几乎每个国家都在销售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公司80%的营业额来自美国之外。有一位印度的教授,受到甘地爱国精神的影响,带领他的学生们发起不喝可口可乐的运动。那么至少为了本国的利益,我们可以不喝外国的饮料。

拒绝饮料不仅仅是为了节省资源和能源。按照《蓝金:向窃取世界水资源的公司宣战》(【加】莫德·巴洛托尼·克拉克著,张岳、卢莹译)这本书的说法,买一瓶矿泉水,至少意味着:1.水成为商品;2.某一处天然水体大量地离开了它在自然中的位置;3.这将损害水源处的人的权利;4.这将破坏水源处的生态;5.这将导致全球水质的进一步恶化……。我庆幸自己再也不会参与这些破坏了。看看目前商店里堆积如山的饮料,就会明白在商业力量面前,我们常常不战而败。我们没有审视自己有必要喝饮料吗?没有想过为图一时的口感享受,会给环境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去年入夏,我发现卖冰淇淋的摊位多了起来。从我家出发,步行5分钟的路程,我数了一下有9个冰淇淋摊位,旁边放着的垃圾桶里全是冰淇淋包装塑料纸。相对我们的人均收入,冰淇淋的价格越来越便宜。我虽然平时吃得不多,但它的确美味诱人。为了减少塑料垃圾,我考虑只吃纸包装的冰淇淋,但即便纸包装的冰淇淋,维持冰柜运转仍需要消耗电能。于是我向自己的口腹之欲发起挑战——拒绝冰淇淋。

 我发现小小的冰淇淋背后隐藏着社会的不平等。在一份资料上我看到,几年前联合国发展规划署估计全世界保障饮用水的供应和卫生设施需要90亿美元的投入,而仅仅在欧洲,人们每年用于冰淇淋的开支估计达到110亿美元(《Anthroposophy WorldwideNo8.October 2002)。穷人连清洁饮用水都得不到保障,而富人一天可以消费好几支冰淇淋。这使我想起甘地的话:“在一个数百万人吃不饱饭的国家,吃甜点和其它的美味与抢劫无异。”冰淇淋不是我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在偏远农村还有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如果我们把吃冰淇淋的钱节省下来,还可以用来帮助穷人,减少社会不公正的现象。

              

                        一 段 独 白

 

 我在2002129日的留英日记中写道:

有人说:“我绝对不相信有天堂、地狱,如果有人以此吓唬我,不能做这、做那,没有用。”对许多西方人来说,早已不再有天堂、地狱、上帝了,但是不是我们什么都能做?我们可以挥霍、享受、浪费、奢侈,只要合法都可以。没有了上帝也就没有了道德约束,吃、喝、玩、乐、什么都行。

我今天干活时,一直在想为什么宗教总是要求人的自我约束,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还有周围人都在放纵时,个人的自我约束有什么意义?甚至还会被人嘲笑。

作为个体如果丧失了自我约束,就会走向灵魂和肉体的死亡,作为整体人类也是如此,不仅是人的加速毁灭,还导致自然界的灾难。

作为个体的人如果约束自己,对整体没有多大的影响,但至少没有增加毁灭。在某一特定的时代,有时人们为了表现对专制、封建、陈旧观念的反抗,故意夸张人欲和个性。这些人曾是时代的先锋,可是一旦把人欲和个性释放出来,就像开了阐门的洪水,一泄千里不可阻挡,我也曾是这洪水中的一分子。

我想起黄慧丽说的,地球大气不干净,想必我也是污染源之一。人们常认为个人节约一点水、一点粮食有什么用?外面有多少的水资源白白浪费掉,有多少食物扔进垃圾桶。个人少吃肉有什么用?现在我想如果我能做到少用化学品、不喝饮料、不吃红肉、不浪费、生活朴素,可能有一天我就不再是污染源了。

地球大气的不干净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当我哀叹道德论丧、世风日下时,其实我也是精神上的污染源之一,我也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找借口,但在佛教中,不能就是不能,没有借口。我的不慎或放松,无形中会增加整个群体或社会的污浊。可能看不见,但存在。

如果我能做到自身的清洁,这个时代的气氛就少了一个污染源,我不能净化空气,就如我不能净化整个时代的精神污浊一样,但我至少可以尽力做到不增加。让我的孩子能生活在一个没有因为我而变得更加肮脏的气氛里。

我不相信天堂和地狱,但我看见了如果没有自我约束,就如生活在地狱里,不仅是自己,还影响了别人。生前的地狱比死后的地狱更可怕。

如果把人类看成一个整体,所有人的欲望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和尚和修士是为了整个人类牺牲了自己的感官享受,通过他们的奉献,减少了人类整体的欲望,使整个人类能多延长一段时间,因为我觉得当每个人的欲望极度膨胀之时,人类整体欲望达到极点,就是人类毁灭之日。

(留英日记04年已由三联书店出版,书名《英格兰的落叶》)

                          

                                   一个人的战斗

         

  当意识到自己也是一个污染源后,我在更大的范围内和自己贪图享受的欲望作斗争。比如有人请我到通县的一个幼儿园介绍华德福教育,可以派专车来接我,我谢绝了,我宁可乘公共汽车和地铁,花2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我不想为了我一人而消耗汽油,污染空气。不过遇到个别特殊情况,我也会例外的。再比如到别人家去,如果是六层楼以下,专门为我开一趟电梯,我就尽量走楼梯上去。

  几年前听一位台湾老师说,化妆品也会污染环境,我就渐渐不用化妆品和美容用品。每次去理发店,店员想方设法动员我油、烫发,我从不动摇,我不想为了自己外表的美丽而增加环境的负担。如果有一天我白发飘飘,我相信也会蛮好看的。至于别人怎么想,我就不考虑那么多了。焗

  我在英国遇到一位印度人Alok,他自豪地说身上的外套,是用手摇织布机织的布做的,里面穿的一件黑色汗衫,是在伦敦二手货市场花了50便士买的。我感到十分震惊。他炫耀穿别人的旧衣服,绝不是因为贫穷买不起新衣服,他想要表明衣服是身外之物,穿什么样的衣服并不重要,人生有更多有意义的事要做,人生的价值不是由衣服来决定的。我想起10多年前,一位回国的老师告诉我,美国16岁的女孩,打开她的衣柜,有几十套衣服,不同的场合要穿不同的衣服。当时我为自己感到羞涩,将近30岁了,一生穿过的衣服加在一起也没有这么多。可现在我却以没有这么多的衣服为荣!在商场看到自己喜欢的衣服,先要问问自己是否必需,如果不是,就暂且不买。整理衣柜时,看看有没有多余的衣服,如果有就尽量捐出去。甘地说过占有的物品超过了自身的需要,也是一种偷窃。

现在牛奶的促销活动热火朝天,但我对喝牛奶却越来越感到困惑,甘地为了避免挤奶时牛的痛苦,发誓不喝牛奶,即使付出生命代价也在所不惜。我考虑不了牛被挤奶时是否痛苦,但喝牛奶的确要扔掉包装盒或包装袋,怎么办?我做不到不喝牛奶,但心里有了困惑就会迟疑,我从4年前每天喝一袋牛奶,减少到目前每月不足5袋牛奶。有时我买奶粉来代替新鲜牛奶。

到商场购物,我会看看商标,尽量买当地产品,减少长途运输带来的环境污染。既然我赞同保护环境,就应该只买对环境友好的用品和食物。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还很难做到,只能是尽力而为。我还梦想有一天我能吃上自己亲手种的菜。

点点滴滴从琐碎的事情做起,我不仅得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还会招致别人的不满。有一次买菜时,菜贩子拿起他的塑料袋给我装菜,我说:“不!不!我自己带了塑料袋,我不用你的。”没想到菜贩子很不高兴,埋怨我耽误了他卖菜的速度。还有一次我去商场买咸菜,我带了一个玻璃瓶请售货员把咸菜放在我的瓶子里,而不是塑料袋里,售货员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让我去问收银员是否可以,没想到一番周折后,售货员还得用塑料袋把咸菜从缸里拿出来,结果无论我是否用瓶子,还是要浪费一个塑料袋。

记得1999年随自然之友代表团访问德国时,我准备了3卷彩色胶卷,没想到同行的一位记者带了15卷还嫌少了,他说这辈子可能就这一次出国机会,要多拍些。我想也许我也该多拍些,机会难得,于是又买了两卷。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拍照片也是破坏环境的一种方式,相机、电池、胶卷、冲扩彩卷等,生产过程都会消耗自然资源。不拍或少拍照片,生活一样充满情趣。自从034月回国后,我再也没有用我的照相机拍过任何照片。

当我到农村为老师们讲课,或为农村孩子们讲课时,我不用任何现代化的设备,比如照相机、录音机、电视等。既然是去宣传环保,就尽量不用这些奢侈的东西,尤其不能在农村人面前有所炫耀,以免给他们一种错觉,以为宣传环保离不开电器。

唠叨这些小事也许读者已经不耐烦了,再说生活在这个时代,我还得用电脑来写作这篇文章,我还在用冰箱、彩电、洗衣机,我还几乎每天往垃圾桶里扔塑料袋或塑料包装,我知道我能做的极其有限。我不能阻止别人销售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商品,但我可以不用或少用它们。甘地认为如果一个人抽大麻上瘾,就会有商贩来推销,该谴责的是这个人呢?还是大麻商贩?即使一位商贩被赶走了,难道不会有另外一位取而代之吗?我觉得保护大自然首先要约束自己对物质生活的渴望,以及抵御琳琅满目的商品的诱惑。

甘地说他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他还说过当一个人战胜了自己的欲望就赢得了整个世界。我知道身外有许多重大的环境问题,比如关于“敬畏自然”的讨论,比如怒江建坝的争论,比如反对转基因食品等等,这些我都参与不了。我想许多人可能和我一样,即热爱大自然,却又受限于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知识,心里着急,却不知能做些什么。那就让我们回归自身的心灵,问问我们的行为会对子孙后代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为了保护大自然,我们愿意做出什么样的牺牲?到底哪些东西是必需品,哪些东西我们可以舍弃?当我们走完这短暂的人生,我们能不能欣慰地说:“我没有给地球增加太多的负担。”?

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战斗是漫长的、艰难的、孤独的。外界的诱惑实在太多了,稍不留神就会落入圈套,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里。我曾经尝试用手来洗衣服,到了冬天就关掉冰箱,但我得承认没有坚持下来,失败了,就连上餐馆带双筷子我也时常忘记。当年甘地号召印度人不买英国布,有人说如果不买英国的布,印度人就会没有衣服穿,甘地回答:我宁愿赤身裸体,也不买英国人的布。在许多方面,我做不到像甘地那样的坚决彻底。但我不会轻易地屈服于外界的压力,不会盲目地随波逐流。因为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女儿,深深地眷恋着我们的母亲——大地。

 

 

                                         

                                               2005315日 初稿

                                               2005318日 定稿

话题:



0

推荐

吴蓓

吴蓓

83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理学硕士,担任过大学物理教师13年。2001年赴英国爱默生学院学习华德福教育,2005年9月开始在北京实践华德福教育。已出版的书籍:《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原名为《英格兰的落叶》)、《请让我慢慢长大》。翻译出版的书籍:《学校是一段旅程》、《解放孩子的潜能》、《圣雄修身录》《圣雄箴言录》,以及3本儿童绘本。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