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本之我见
吴 蓓
城市里的家庭,每家都会给孩子买绘本,有的孩子才2岁,家长已经买了近一百本。有时我和家长们讨论绘本,为了与更多的人分享,我还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整理出来。
我的女儿已经很大了,记不清她小时候我是如何为她选绘本的。我对绘本的真正关注,其实来自于瑞典的爱迪特老师。她70多岁的高龄,每次来中国帮助我们,都会带上几本绘本。
爱迪特老师在一次讲座中说道:“孩子看到的图画必须非常美丽,色彩、内容应该健康、积极、美好。卡通、漫画、可怕的怪物尽量不要给孩子看,他们不理解那是什么。‘图画’在德语里是榜样的意思,孩子看到的画面会内化成他的一部分。画面和谐,内心产生和谐。漫画、卡通、可怕的怪物不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和谐。”
爱迪特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她心目中最美的绘本是什么样的,而且她把最美的绘本留给了我。可惜我不会拍照放在文章里。绘本的色彩是鲜艳的,但又是柔和的,像一幅幅艺术作品,不是电脑制作的色彩。画面中的形象是朦胧的,整个画面也是朦胧的,是水彩画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童话里才能出现的梦幻世界。
还有一本爱迪特老师推荐的绘本,是关于毛毛虫变蝴蝶的故事,没有什么故事情节,文字是瑞典文,看不懂,但欣赏画面时就能明白。讲述的是毛毛虫从出生到化蝶的一生,她遇到过树叶、花朵、雨水、彩虹,经历了白天和黑夜,她见到蜗牛、蚂蚁,还不小心被蜘蛛缠住,眼看快要被吃掉,天使来解救她了。最后毛毛虫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向着蔚蓝色的天空飞去。我非常喜欢这个绘本,色彩淡淡的、柔柔的,毛毛虫画得小小的,当然不是小得看不见,而是作为主角的毛毛虫,作者没有为了突出她的地位刻意的张扬。每幅画面让人感到毛毛虫是生活在大自然怀抱里的,她在自然中是小小的、宁静的。
相比之下有些绘本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或动物,把人或动物画得大大的。这样彰显人或动物的画法,我有点不喜欢。当然出于情节需要,个别画面突出重点人物或动物也很好,但如果整个绘本都是这种风格,我感觉作者是在突出自我了。
小小毛毛虫的画法,让我感到作者的态度是收敛的、谦卑的,尊重大自然和儿童的,不想凸显作者的意识,或者把作者的自我藏在了画面之外。我感到这样的作者,是为了儿童,或站在儿童的立场进行绘画创作。而那种整个绘本都画得很夸张的作者,我感到是投射进了很多作者主观的理解,或者作者的用意是体现自己的想法和风格,我看这样的绘本时,感到作者的自我扑面而来,有些咄咄逼人。作者没有把小读者放在第一位,而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了。
华德福的教育观点不赞成给孩子看卡通类的绘本。澳大利亚的汤(Than)老师认为对于成人来说,卡通可以是一种娱乐形式。但幼小的孩子吸收环境中的一切,卡通人物是对人的扭曲、变形、嘲笑,孩子把这种形象吸收进去,就会变成他的一部分,或他会努力要往这方面发展。我们要给年幼的孩子提供真实的、具有艺术品味的图画。给予孩子美好的东西,孩子就会对美好的东西心生向往,他的心灵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有的妈妈在孩子不到一岁的时候,就开始让孩子看绘本或卡片,这么做我觉得不太妥当,还是先让孩子对周围真实的人、动物、大自然产生兴趣,而不是先对绘本或书本产生兴趣。我听说有的孩子太早认识卡片上的苹果,结果真的看到苹果,他不知道是什么。绘本或卡片或书本都是人造的,画面再美也美不过大自然的造化。请问一个真实的苹果,一幅苹果的画和“苹果”2个字,哪种方式给你的感觉最丰富?真实的苹果有色、香、味,还可以拿在手上,用嘴来品尝。而画中的苹果只能在平面上展现形状和颜色,文字就更加抽象了。
爱迪特老师讲过她切身经历的两件事情。她的班上有一位6岁的孩子,在草地上玩耍时,闻到花的香味,她说:“太香了,像香皂一样。”另一位5岁男孩在爱迪特的帮助下,做了一个农场模型,里面有房子、栅栏、鸡、羊等。过一段时间,爱迪特带班上的孩子参观农场,这个男孩激动地说:“快来看!和我们做的一模一样。”爱迪特问自己:“我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从此,她认识到应该先让孩子看到真实的动物、农场,然后再照着做。最好先让孩子闻到真正的花香,再闻到香皂的香味。
选择绘本也是一样的道理,爱迪特老师建议,在孩子看到狗的图画之前,最好先看到真实的狗。孩子应该先感知真实的世界,再接触人工的世界,不要颠倒过来。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长颈鹿到哪里能够看到?如果没有见到过长颈鹿就不能给孩子看长颈鹿的绘本吗?对于比较年幼的孩子,我回答是的。不看长颈鹿的绘本,不知道长颈鹿长什么样子,有什么关系?年幼的孩子需要的是玩耍,需要接触的是真实的世界,孩子是否知道长颈鹿的样子,在我看来和健康童年没有关系。
我觉得孩子3岁左右看绘本一点也不晚。
另外,为年幼的孩子选择绘本,最好一幅图上只有少数几样东西个,比如只有2、3样东西,画面比较简单、色彩比较单纯。越大些的孩子,画面可以复杂些、色彩多一些。像《兔年的礼物》《虎年的礼物》(于平,任凭著),画面上色彩比较多,我个人觉得比较适合6岁以上的孩子。
有时让孩子看看黑白的绘本或很少几种色彩组成的绘本也很好。比如黑白色绘本《在森林里》和《森林大会》((美)玛莉荷艾斯 著),我第一眼看到就很喜欢。老子曾说五色使人目盲,过多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
绘本买回家后,不要急着给孩子讲。理想的情况是先让孩子自己看,发挥他自己的想象,过一、二周后,家长再给他讲。
在家里,给予孩子能够随意翻阅的绘本不要太多,比如不要把几十本都拿出来,也许有5、6本就够了,过一段时间再换其它的。
如果故事里有恐怖的内容能否给孩子看?比如日本民间故事《木匠与鬼六》的绘本,河中的水鬼向木匠索要眼珠。
佛洛伊德认为梦将成人的担忧、内疚和愿望,以象征性的方式表现出来。贝克尔海姆则认为童话是儿童的梦,帮助孩子宣泄不安、快乐、恐惧、仇恨等,舒缓孩子内心的焦虑。童话的结局通常是圆满的,使孩子最终得到心理的安慰。我们每个人都做过梦,梦里有美景有快乐,有恐惧也有悲伤。孩子通过童话故事来满足内心的某种需要,那是我们做父母给予不了的东西。
童话中的邪恶,也是孩子内心邪恶的投射。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们成人会越来越感到人的复杂性,就说我们自己吧,难道内心没有一点的狡诈、欺骗、仇恨、报复?这些丑恶的起心动念或付诸行动,不是等到我们长大后才有的,儿童时期也会不同程度的拥有内心黑暗的一面。当然孩子越小,内心越是光明,给越小的孩子看绘本,或讲故事,故事里的坏人或魔鬼越是不明显,或不太坏。甚至故事里可以没有坏人或魔鬼。对于越大的孩子,故事里的坏人或魔鬼、妖怪之类的越厉害,本事越大,干的坏事也越大。但无论如何,故事结尾要圆满。“善良”的欲望压倒或战胜了内心的“魔鬼”。研究童话的学者认为没有了童话里的魔鬼或怪物、妖怪、鬼之类的邪恶代表,孩子无法更好地懂得自身的恶魔,不知道怎么控制它。
《木匠与鬼六》最后的结局是木匠猜出了鬼六的名字,鬼六就消失了。故事的结局是完满的,我觉得可以给孩子看。不过比较适合大一些的孩子,至少4岁以上吧。
如果父母给孩子讲的故事,没有坏人坏事,只有好人好事,以为这样孩子就可以长成善良的人,那就错了。心理学家贝特莱姆说,不让孩子听野蛮和残酷的童话,他们就无法宣泄可怕的冲动。童话里的坏事让孩子感到,不是他一个人想干坏事,从而有一种解脱感。故事的结局,总是制服了坏人或魔鬼,让他觉得自身的邪恶被清除了。
《木匠与鬼六》最后的结局是木匠猜出了鬼六的名字,鬼六就消失了。故事的结局是完满的,我觉得可以给孩子看。不过比较适合大一些的孩子,至少4岁以上吧。
童话中的坏人或魔鬼,既可以是内心黑暗的象征,也可以是未来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阻力。故事不仅告诉孩子有这些坏人的存在,还告诉他如何去面对。孩子在无意识层面上获得的教益将深埋心底。当遭遇到类似情景时,这些教益将使孩子在无意识层面上做出反应。“而那些没有经历过童话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强暴会毫无防备。”
(以上部分内容主要参考王泉根主编《儿童文学教程》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虽然故事中的坏人坏事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有益的,但家长不仅要考虑孩子的年龄,也要考虑孩子的性格。有的孩子听后感到害怕,家长就不要再讲这个故事,等孩子再大一些给他讲。选择的故事,家长可以先读一遍,确保绘本的内容和画面不会把孩子吓坏了。
有的家长说,我给孩子选的绘本他不喜欢,孩子喜欢色彩鲜艳的绘本。我觉得不能完全依照孩子的喜好来选择。目前不少的绘本,就像商品一样,设计得很讨孩子喜欢,可是却没有品味、质量低劣。孩子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难道麦当劳、肯德基因此就成为营养食品了吗?某种程度上,孩子不知道什么对他是有益的,他往往是被外在的色香味吸引住了。我想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家长为年幼的孩子选择绘本。当然,孩子越大,可以给他多一些的选择。这就要求家长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培养对绘本的鉴别能力。
我曾打算做小学老师,因为自己绘画方面无能,就有意收集了一些绘本。其中有别人推荐的,也有我自己在网上买的。网上买的,由于不能看到里面的图画,有些绘本买回来就后悔了。
有些绘本,我是可以留给自己看的。比如《小房子》((美)伯顿著)《桃花源》(蔡皋绘)、《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庄》((日)小林丰 文/图)《爱心树》等。这些绘本,我觉得适合小学生。我还很喜欢无字绘本《青蛙和男孩》((美)梅瑟.迈尔),比较适合5岁以上的孩子。
我特别喜欢苏博士(Dr.Seuss)的绘本,将近二十年前我就买过他的中文版《万用衣》,书中不仅画面奇异,他创编的故事也非同凡响、趣味盎然。后来,我收集过他的英文版绘本,我觉得这是小学生学习英文的最佳读物之一。苏博士的想象力和绘画实在是太独特了,让我痴迷。苏博士的绘画不是那种美丽朦胧童话的意境,而是充满着活泼的童趣和大胆的无与伦比的想象,读后,又给我这样的成年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几年前,在寻找绘本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是国外的绘本,有没有中国的故事用中国的绘画风格来表现的?我去了一次北京最大的书店,只看到有黑白连环画的中国故事,或者是用卡通形象表现的中国故事。我好奇的向一家出版社询问,为什么不出版中国的绘本?编辑回答因为绘画成本太高,甚至高于进口图书。后来,我发现有了毛毛虫童书馆的系列,全是以往中国画家画的中国故事绘本,还有最近出版的中国百年文学经典图画书(紫图童书),都是我所喜爱的。有的新近出版的中国故事绘本,故事的内容被改动了,加进不少现代元素,我不太赞赏这种做法。我宁可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我不反对改动,但不能改的面目全非,或故事情节彻底变了样。
一位瑞典的华德福老师曾对我说,中国的孩子一定要用中国的故事来滋养。2010年的冬令营,我准备了年怪、灶王爷和门神的故事。营员的年龄从5岁到12岁,我有些担心,信息爆炸的年代,这些故事是否孩子都听过了?我能吸引住他们吗?讲述前,我先问有谁知道年怪的故事?有几位孩子听说过但不记得了,唯有一位说记得,但站起来讲述时,开了头就讲不下去了。于是我放心地娓娓道来,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们的孩子不能只知道唐老鸭米老鼠,只知道奥特曼,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不是仅仅由于黄皮肤讲汉语,还因为我们有自己的传统,这个传统不仅仅是书本里写着的经典,也应该包括口口相传的中国民间故事。
华德福教育建议给孩子听多一些民间故事,少一些的现代作家写的故事。现代作家必定带有现代的意识,而孩子的意识状态更加接近古代人的意识。格林童话最早就是来自德国的民间故事,我们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足够我们去选择适合孩子的中国民间故事。
我还想提醒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看太多的绘本。在华德福幼儿园一个故事重复讲2到3周,起初我不理解为什么,但想做华德福就只好照办。最近几年我越发感到一个故事反复讲述的深刻含义。孩子真的不需要太多的故事,就像太多的色彩让人目盲,太多的故事会让人心乱。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妈妈说最多的时候曾给孩子一天讲过8个故事。现在的家庭,到了晚上家长有时不知和孩子玩些什么、做些什么,孩子喜欢听故事就一个接一个的讲。我不能说仅仅是因为故事讲得太多,孩子才会注意力缺失。但太多的故事会让孩子思绪纷乱,脑海里的念头一个又一个。
台湾汉声出版社的林淑丽老师,给我讲过她的一段经历。女儿小的时候,她的工作实在太忙,整天没有时间陪伴女儿。但汉声出版的童书,她是一本本买回家给女儿看。等到女儿长大成人,留学美国,她想女儿快30岁了,不需要童年时代的绘本了,就送给了一位朋友的小孩子。万万没有想到,女儿得知后非常生气,一定要妈妈把那些绘本要回来。林老师万分尴尬,送给别人的东西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女儿说:“那些绘本陪伴我度过童年,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当我们准备掏钱买下绘本的时候,不妨想一下,是否能够陪伴孩子成长?值得留念一生吗?
我不是研究绘本的专家学者,只是出于对儿童教育的关心,浅浅的涉足绘本领域。我看过的绘本及其有限,肯定还有许多我没有看到的精彩绘本。我的这篇文章免不了有局限性,希望能够激发更多家长来讨论分享儿童绘本。
2011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