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先请大家看一些古画:第一幅是宋代梁楷的一幅简笔画《太白行吟图》,几笔就把李白勾勒出来了;第二幅是明代徐渭的《驴背吟诗图》;第三幅是清代的《春园吟诗图》,大家可以注意到,里边吟诗的是两位女子,在古代,女子也是吟诗的;第四幅也是清代的画《风雪吟诗图》;然后是当代画家范曾的一幅画《屈子行吟图》;下面是《诸葛亮行吟图》;《白居易行吟图》;《贾岛行吟图》;《李清照行吟图》;《苏轼行吟图》;《郑板桥行吟图》;《曹雪芹行吟图》。最后这位穿皮鞋的是柳亚子先生,他也在吟诗。给大家看这些画是为了说明,在我们的国画系列中有一个题材就是“行吟图”。我也曾去搜寻过有没有“诵诗图”,有的,但我只搜到过一幅。“行吟图”有几千幅,它是国画的一个传统主题。这说明什么?

自古汉诗皆吟咏!

我们汉语的诗词文赋,以前都是“吟咏”的。100年以前,也就是1910年,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而所有认字的中国人,都是会吟诵的。吟诵是从先秦时期就有的创作方式、欣赏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它是汉语文传统的唯一的诵读方式。

在古代,一首诗有成千上万个吟诵调,村村不同,人人不同。这是我们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民族教育的一个巨大宝库,可惜今天已经所剩无几了。

 

吟诵的历史

关于吟诵的最早的记载是《尚书》,尧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歌永言”,就是说汉语的歌曲,就是把说话拉长就可以了,“声依永”就是说音乐就是按照拉长的说话来进行的,“律和声”就是把这些声音放在音律上、音阶上。这就是中国式的作曲法。把英语拉长能作出曲吗?不可能的。英语是重音语言,有重音没声调,而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本身就具备音乐旋律特质,所以把汉字的声音拖长,就很容易作出曲来。

第二个对吟诵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是孔子。在孔子之前,周代是礼乐文化,凡政治、外交、宴饮、祭祀等等场合都有乐歌相伴,主要是《诗经》,而这个“乐”是配有一个大乐队的,还有仪仗队,有唱歌的,有跳舞的。到孔子那个时代,礼崩乐坏。再也没有乐队了。怎么办?孔子发明了一个人也可以实现礼乐文化的办法,这就是抚琴而歌。他走到哪里都带着一张琴,弹着琴教学生学《诗经》,这就是个人的吟诵。孔子把吟诵从集体性质变成个人性质,为中国文化找到了一条秘密的传承之路。为什么说是秘密之路呢?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代时,政府又向民间征集书籍。那些书是他们埋在后院里传下来的吗?不是的,是用吟诵的方法记在心里,代代口传心授,传下来的。等政府需要时,又重新誊录出来。所以中国的书不怕烧。但是今天,要是图书馆烧了,怕是恢复不了了。个人的吟诵,籍以学习、修身,这个办法是孔子发明的。

屈原是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个用吟诵进行创作的人。“行吟江畔,形容枯槁。”屈原的作品《怀沙》、《哀郢》、《离骚》等等都是在汨罗江畔先吟成,而后誊录下来的。此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文学上的楚辞时代,全中国都在唱楚歌、吟楚辞。楚辞成为全中国的流行歌曲,刘邦、项羽都唱楚歌。这个时代一直到汉武帝时代才结束,结果,全中国的诗人们都学会了用吟诵来进行创作。吟诵从此成为汉诗文主要的创作方法。到魏晋时代,所有的文人都吟诵了,学校里老师和学生都是吟诵的。

唐诗是吟出来的!大家去翻看唐诗,“吟”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李白说: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说: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白居易说:终日歌吟如狂叟。……诗是吟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五四”。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关于他的老师寿镜吾先生的描写:“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寿镜吾先生就是吟诵。虽然鲁迅说是“朗读”的,但是,鲁迅那些人,就是认为吟诵就是朗读的,因为他们不会朗诵。所以,鲁迅特意加了曲折线的符号,表示寿老先生是吟的,不是念的。鲁迅还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其中一句是“怒向刀丛觅小诗”,他说他要写诗了。怎么写呢?“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说明鲁迅写诗是先吟的,吟成后才要找支笔写下来,这也就是古代诗人通常的创作方式。古人每天都会吟诗,吟的好的才笔录下来,不好的就过去了,所以诗是吟出来的。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唯一的诵读方式和主要的创作方式,不仅是汉族,也不仅是中国人才吟诵。吟诵是从先秦开始,在教育系统中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的。

 

什么是吟诵

汉语诗歌有四种表达方式:唱、吟、诵、念。“念”就是口语;“诵”是比“念”更清晰、更准确、更艺术化的表达形式。“唱”,大家很熟悉了。那“吟”是什么?给大家听一下。“吟”跟“唱”在听感上很不一样,是什么道理呢?“唱”的目的在曲,“吟”的目的在词。无论是唱歌的人还是听歌的人,他们的注意力都在曲上,在节奏、旋律上。因此有些词写的很烂的歌,我们也唱,听不懂词的我们也唱,只要旋律好我们就唱。外国歌,完全不知道它写的是什么,也在唱,完全不在乎歌词。现在歌星在台上唱歌,一边唱“哎呀哎呀我要死了”,一边对观众喊“这边的朋友们好!那边的朋友们好!”台下的人也高兴的很,没有一个人在乎词。听戏也是一样,台上的小旦悲痛得不行,“未曾开言我心好惨”,台下的人听的美滋滋,还叫好,这就是“唱”。“吟”则不同。“吟”是想把这个词说明白,但是光说又说不明白,只好拖长了腔唱,就是“吟”了。“吟”和“唱”的这个根本区别会带来一系列的区别:比如说,“唱”是有节奏的,“吟”是没有均分律动的,谁说话打着拍子啊?那只有赵本山。该长的时候长,该短的时候短,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忽长忽短,忽快忽慢,和说话一样,这就是“吟”。“吟”是即兴的,没有谱的。“吟”一定是旋律很简单的,因为旋律一旦复杂,大家的注意力就跑到旋律上去了所以旋律简单,但是又变化万端。这个旋律放到不同的词句上,又是变化的,根据字音和思想感情而变化,所以变化万端。“吟”是依字行腔,绝不会倒字的。“唱”是可以不管那一套的。比如谷建芬老师作曲的《春晓》,“闻啼鸟”唱成了“问替niāo”。因为她是用西方作曲法作的曲,结尾要用对称的音,根本不管词。“吟”就不同了,任何地方的“吟”,都是不倒字的。

现在说诵。诵分两种:朗诵和诵读。朗诵是20世纪20年代从西方和日本传入的,通过话剧和朗诵诗而发展定型的,在中国的历史才不到90年。诵读是有三千年历史的传统方法,是按照汉语的特点和诗文的创作方法来读。怎么创作的就怎么读。诵读和吟咏合起来叫吟诵,诵读没有曲调,吟咏有曲调,两者除了这一点区别,其他的都一样。汉语诗歌的原初表达方式,也就是它的创作方式,也就是当作者创作的时候,在他心里流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除了现代诗歌是朗诵的以外,以前的诗歌都是吟诵和唱两种方式。明代以前的唱法没有了。当一种唱法失传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吟诵它。用什么方法创作的,就该用什么方式欣赏它、学习它、诵读它。古诗文是用吟诵创作的,现代诗文是用朗诵的方法创作的。因此我的看法是,古代诗文要吟诵,现代诗文该朗诵。

 

汉诗文声律之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什么呢?归根到底是一种声音,这就是语音。我们通常把语言当成了文字,而忽略了这一点。实际上,语音才是最重要的。文字无法记录全部的语音。孔子说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刘大櫆说:“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都是说,不要仅仅从字义上解释诗文。语音与语义有密切的关系,语音是表达语义的重要手段。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这样。现代语言学的原理之一就是语音和语义没有关系,但索绪尔弄错了。现在语言学家们已经开始明白,语音和语义关系太大了。有什么样的语音,就有什么样的表达语义的手段。

世界上的语言有很多,分类也很复杂。我只说一点。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重音语言,也就是有重音没声调。英语用来传情达意的手段,就是重音和重音节奏——音步。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声调语言,有声调没重音。汉语用来传情达意的手段,就是声调和声调节奏。汉语还是声调语言中的旋律型声调语言,和音高型、音长型声调语言都不一样,汉语的声调是婉转变化的。所以,汉语传情达意,就是用声调的婉转变化来实现。古人非常重视声韵之美,现在我们都不讲究了。老师批作文,再也不会说你哪个地方不应该用b声母的字,或者不该连用四个去声字等等,所以汉语不美了,不高雅了,不好听了。

汉诗文是最讲究声韵之美的,翻翻古代的诗话,触目即是,都在谈这个。古诗文用来表达语义的这些声音手段有很多,我这儿只是简单地讲一讲。

1、平和仄

格律诗文是平仄相间的,平就是现在汉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现在汉语的三声、四声。但是一声、二声在古代都读阴平,也就是都读一声。所以平和仄就是平和不平的关系,所以古代的诗平仄相间,读起来是一动一静的。

2、长和短

普通话的语音只有一种长度,古代的音有三种长度:平声是长的,仄声的上声和去声居中,入声是短的。所以古诗读出来是长长短短、短短长长,长短错落有致的。

3、清和浊

现在普通话没有浊音了,但是长江以南很多方言中还是有浊音的。清音声带不振动,浊音声带振动,清浊相间,发音有对比之美。

4、高和低

这个比较简单,因为有声调。

5、轻和重

这个也简单,朗诵也讲轻和重。

6、开口与合口:a是开口,i是齐齿,u是合口,y是撮口。写诗的时候不可以乱用韵,高兴时用a这样的韵,不高兴时用i这样的韵。情诗情词大都是i、u这样的韵,“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7、声母表情

声母是有用的,古时候写诗是讲究这些的。韦庄有句诗“到死誓相寻”,连续用了s、sh、x、x4个唇齿音声母,多狠啊。这就是中国人的山盟海誓,用语音来表达。李商隐有诗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古人都说写的好,为什么?“更隔”两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两个字都是舌根音,这就是哽咽。

8、韵母表情

古人写诗押三十个平声韵,每个韵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情:豪放的、消淡的、缠绵的……写诗不能乱用韵,诗是什么意思就得用什么韵。古代的诗话都在讲这个。为什么?因为诗是吟诵的。吟诵的时候,韵母会拉的很长。我们现在看到诗印在书上,每个字之间的距离很近,就以为每个字读出来距离也很近。其实不是,古时候没有标点,如果有,古人一定会在大部分字的后面加一个破折线,因为,诗大部分字都拉的很长。押韵的字尤其拉的长。一拉长,这个音的情绪就得到了加强,所以韵很重要。

9、声调表情

声调是有用的,不同的声调表达不同的情绪。陆游的《钗头凤》上半阕都用上声韵,为什么啊?因为上声婉转,表达珍爱之意。下半阕转去声韵,因为去声决绝,表达无奈的痛苦。入声字的作用就更大了。古人说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什么是“顿挫”?就是说他爱用入声字,而且用的好。

因为吟诵才有格律,这是我的观念。因为吟诵才能体会声律之美,才能表达声律的含义,才能传达古人的心境,才能体会到我们的母语是怎样传情达意的。三千年以来,汉语这种旋律型声调语言一直是用声调来传情达意的。但是自从我们引进西方的模式以来,把汉语当英语教,把表情达意的方式当成字义式的,而不是声调式的,从而失去了汉语表达感情的方式。我每次经过学校旁边,听到里面的学生在齐诵古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不是RAP吗?这还是汉语吗?这明明是英语嘛!汉语的诗,不是这样读的。这样所谓的“朗诵”,只会谬以千里。

举个例子。《登鹳雀楼》,这首诗从我读小学到大学,一直说是积极向上的,奋发图强的,表达了盛唐气象,这就是朗诵的结果。因为朗诵,每个字都很短,不超过一秒钟。但我们看它的韵:iou,大家拉长3秒试试,还能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吗?这个韵有哪些字呢?秋、悠、游、囚、幽、留、忧、愁……一旦使用这个韵,情感很悠长,一般很忧郁。再看入声字,这首诗一共二十个字,却用了六个入声字,太多了。入声滞涩,短音顿挫,多用来表达痛苦、转折、强调等作用。这首诗开头就连用了两个入声字,定下了整首诗痛苦的基调。第三句是转折,首尾各用一个入声字,这就是中国人表达决心的办法,用声调,用语音。我们还可以看到,这首诗用了很多开口的音,所以这种痛苦是豪放的痛苦。至此,我没有涉及字义,也没有讲解社会背景、作者经历,但是,诗的情绪已经明白了。现在再结合字义的分析,就很清楚了。那么大的太阳都落山了,那么大的黄河都入海了,不回了,我的生命啊也将流逝,可我多么想抓住时间啊,所以我要登楼,再登楼,可是,鹳雀楼只有三层。这是一首吟咏生命苦短的诗啊。我们朗诵这首诗,感受不到它的意义。但当我们吟诵它,体会就完全不同。我用山东吟诵调给大家吟诵一下:

5 3  5 3  2321  1 — 1 ∣3 1  6 5  5 — 3  1  6 5  5 ∣5 —

白日 依   山         尽,黄   河        入 海 流。

3  5.  1  2  6 5 31  2  6 7 6  5 — 5 — ∣5 —

欲 穷  千 里目,     更 上一层        楼。

一吟诵,就都出来了。因为诗本就是吟诵的,王之涣本来就是吟诵着创作的这首诗。我们看,简单的诗我们都会弄错,复杂的诗怎么办?所以,要吟诵。

 

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吟诵?

一百年以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被西方理论解释了一遍,为什么“五四”那代人要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文化呢?因为那时他们觉得世界上只有一种文明是先进的。既然不是我们的文明最先进,我们就要全盘西化。现在我们知道了,文化是平等的。每个文化都适应当地的情况,没有高低之分。“五四”的先辈那样做是有理由的,我很敬重他们。没有他们,我们怎么会知道世界?他们没有错。但是今天我们如果还在走“五四”的老路,错的将是我们!

章太炎在第一次教育改革,也就是私塾制改西式学堂制教育时感慨:目学改为耳学了。以前孩子四岁进蒙馆,学的是《三字经》等等课本,六岁进学馆,从此就再也不用课本了,全部读原著。这就是目学,什么都是亲眼看见的。现在我们是耳学,什么都是听说的。用教材最大的弊端就是:如果教材错了呢?实际上它非错不可,因为它不是原著。听说过“瞎子摸象”吗?我们就都是瞎子。我举个例子吧。

我们现在的孩子,读诗都是读课本的诗,或者课外书的诗。那些都是选本,也就是有人编辑过的,把最好的诗挑出来集中到一起给你读。这就是耳学。我自己原来也是读选本的,上研究生后才看《全唐诗》之类的原著,结果发现古代的诗,99%都是烂诗。这才是中国诗歌的真相。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人写诗,是很即兴的,鸡毛蒜皮,什么都写。下雨了,写首《雨》,刚写完,天晴了,再来首《雨晴》。又下雨了,再来首《又雨》。看起来毫无意义,但这就是中国诗歌。因为古人写诗不是为了批判现实,不是为了宣泄情感,不是为了拿去发表,传之后世,只是为了修身养性。诗是写给自己的!所以这些诗看起来没有教育意义,却修养心灵,陶冶情操,使他对待事物和别人充满爱心。有人说:愤怒出诗人。那是西方的诗人。在中国,是平静出诗人。我列举了一些poem和诗歌的区别,它们是两回事,不要用poem的理论来解释诗歌。现在是把诗歌当poem讲、把小说当novel讲、把中国文化当西方文化讲、把自由的追求当利益的谋取讲、把语文当考题讲、把声音当文字讲、把文字当代数讲、把汉语当英语讲!

语文课到底应该讲什么?《大学》里有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古代的人无论做什么,吃饭、学习、琴棋书画、经商、做官……都是为了修身。因此中国古代文人,从屈原至谭嗣同,很少有自杀的。屈原不是儒家人物,谭嗣同已经离开了儒家。我觉得语文应该是从语言出发的一种人生观的教育。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汉语这种旋律型声调语言,与中国人的太极式世界观是有关系的。语言塑造灵魂。语言塑造气质。90年以前,中国文化改革从语言开始,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小学语文改用白话文。中国的文化是从小学开始改革的,所以90年以后,仍然要拜托大家。

 

 

话题:



0

推荐

吴蓓

吴蓓

83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理学硕士,担任过大学物理教师13年。2001年赴英国爱默生学院学习华德福教育,2005年9月开始在北京实践华德福教育。已出版的书籍:《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原名为《英格兰的落叶》)、《请让我慢慢长大》。翻译出版的书籍:《学校是一段旅程》、《解放孩子的潜能》、《圣雄修身录》《圣雄箴言录》,以及3本儿童绘本。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