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事业可以让我愿意为它们献身,但是没有一个事业可以让我为它杀人。”
——摘自圣雄甘地《我的真理实践经历》
10月2日国际非暴力日是印度独立运动领袖以及非暴力思想和策略的创始人圣雄甘地的生日。
2007年联合国决定,将在非暴力日“传播非暴力的信息,包括通过教育和提高公众认识的方式”。该决议重申“非暴力原则的普遍重要意义”以及“巩固和平、宽容、谅解和非暴力文化”的愿望。
甘地的斯瓦德希精神
吴 蓓
前一段时间,由于日本修改教科书,抹杀二战时期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以及大肆活动妄图挤进联合国安理会举动,激起普通民众极大的愤慨,大家通过互联网纷纷呼吁抵制日货。我不知道抵制日货的决心能持续多久,但却让我想起当年圣雄甘地带领印度人民抵制英国货的英勇壮举。
抵制洋货
19世纪上半叶,印度逐渐沦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到了19世纪50年代,英国推销到印度的商品,棉织品就占了2/3。印度的大量财富流入英国。到了20世纪初,仅1913/1914年度,有人统计英国从印度榨取的财富总和不少于7500万英镑.英国一年的榨取量几乎相当于印度两年的税收收入,印度人民的生活悲苦不堪、赤贫遍野。为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1921年甘地领导下的国大党决定在全国开展斯瓦德希(Swadeshi)运动,要求党员一律穿土布衣服,不许穿洋布衣服, 当时的洋布主要是英国布,大家团结一致用实际行动抵抗英国的经济侵略,并且开展手工纺织运动,自己纺纱织布。人们把收集起来的洋布,以及洋布做的衣服放在一起,点火燃烧,数千名在场的群众欢呼雀跃,仿佛也在烧掉英国殖民统治的枷锁。甘地宣布:“不接触洋布是一种美德。”焚烧洋布的火焰迅速在各地传播.大量的英国布在烈火中化为灰烬。
甘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我们所做的,是一种高贵的牺牲——不能实现土布运动,印度便不能得救。”“我们所燃烧的火焰应为烧除我们内心污浊之火的象征。我们净化了理智,必将指示我们土布的真正经济价值。我们净化了内心,必将使我们能够坚决抵制住洋布的诱惑。”甘地号召人民用印度古老的纺车代替英国先进的机器,用粗糙的土布代替精致的洋布。
抵制英国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20 /1921年度进口布总值10.2亿卢比,1921/1922年度降到5.7亿卢比。商人们成立商会,决定不购买不销售外国布,违者罚款。少数布商不愿意参加,群众就对他们实行集体抵制,迫使他们参加。甘地还到处巡回演讲,发动群众.一次火车途径某个小站停下,成百上千的当地人拥挤在站台上欢迎他。甘地说对他真正的欢迎是响应他的号召,不穿洋布衣服。于是人们立刻把戴的洋布头巾、穿的洋布外衣脱下,很快堆成小山.当火车开动时,烈火已在熊熊燃烧。到了1930年,仅这一年孟买就有16家英资工厂倒闭。印度土布产量增长了70%,仍供不应求,销售土布的商店也大量增加。
不仅抵制洋布,甘地还号召印度人民抵制洋酒、洋烟等等。由于甘地的崇高威望,同时也出于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憎恨,抵制洋货的运动深入人心,人们纷纷起来响应,从富有的资本家到穷苦的百姓都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1922年主要由于甘地禁酒的宣传,使得马德拉斯省当年的赤字达到650万卢比。商店里的酒落满灰尘,销售不出去.凡是继续贩卖酒的人,都不同程度地遭到周围人的排斥.比如,一个继续卖酒的店员死后,找不到人帮忙办理丧事。一位女仆拒绝伺候女主人,直到她的丈夫戒酒为止。
抵制洋货只是甘地倡导的斯瓦德希的一部分内容。斯瓦德希还包括自给自足,热爱自己的祖国,使用本地、本国的产品。甘地认为斯瓦德希是最重要的一条精神规律。就像自然规律一样,精神规律不需要人为制定,它们本身就存在,是人的本性使然。但由于愚昧或其它原因,人们经常忽视或不服从它们。这就需要人们重新认识它的重要意义,并用发誓的方式来遵守斯瓦德希。
穿戴是面心灵的镜子
通常,人们一想到甘地,总是上身半裸下身裹一块土布的慈祥老人.似乎很难想象甘地西装革履的样子.然而甘地年轻的时候,是很注重打扮的.19岁那年他前往英国留学,由于他恪守素食的誓言,一位英国朋友为他十分担心,甘地为了显示自己虽然素食但还是很有修养,不是文明社会里的一个粗人,他给自己规定了一个任务----努力做一个英国绅士.他觉得从印度带来的衣服已经不适合英国的环境,于是他去服装店定做新衣服,买了一顶昂贵的高筒礼帽,还到最时髦的大街买了一套晚礼服.每天早上他要对着镜子化上十分钟的时间打领带,并把头发梳成流行的式样.
有一次他认识了印度作家纳拉扬 亨昌德罗,初次见面这个人就穿着皱巴巴、脏兮兮的衣服,甘地有些看不惯,后来他忍不住笑话纳拉扬的这身打扮,却遭到纳拉扬反唇相讥:“你们这些自以为文明的人都是胆小鬼,伟大的人物从来不以貌取人,他们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内心.” 甘地记住了亨昌德罗的话, 可是并没有任何的改变. 那时, 甘地已经开始努力过着简朴的生活,但对服装的讲究,还是持续了好多年.
甘地取得律师资格回国后,他的穿着更加欧化,不仅穿西服,还穿上了皮靴和皮鞋,而印度的传统是赤脚,或讲究一些穿双拖鞋.在孟买,甘地初次办理案件就受到挫折,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干脆远赴南非帮印度的一家公司处理法律事务.刚到南非时,甘地穿着长长的大礼服,头上戴着小头巾.当他以这身打扮坐在法庭上时,法官要求他把头巾摘下.甘地断然拒绝,愤然离开了现场.他觉得印侨戴着印度式的头巾是一种爱国热诚的表现.如果被迫摘下头巾,就等于受到侮辱. 甘地意识到印度人在南非受到歧视,他不甘就此罢休,给报纸写了一封信,陈述自己在法庭上坚持不摘印度头巾的理由,结果引起了很多的争论.虽然头巾是件小事,但可以看出在维护民族尊严的时候,甘地不屈不饶的性格,正如尼赫鲁说的甘地“是决心争取印度自由的、战斗性的民族主义的象征,是拒绝屈服于傲慢强权的象征,是绝不赞同牵连到民族耻辱的任何事情的象征.”
在南非,甘地仍然注重衣着打扮,他觉得为了给人文明的观感,服饰和仪表应当尽量以欧洲人为标准,这样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从而产生一些影响.如果没有影响力,他要想为印度侨团做事,无疑是天方夜谭.他亲自为妻儿决定服装式样.为了避免误会,他觉得采用纯粹的欧洲服装也不太合适,在印度人中,当时普遍认为波希式样最文明,于是甘地让全家人都穿上波希服装.甘地还强求妻儿不许赤脚,必须穿上鞋袜.不过,当甘地写自传时,他回顾往事感慨道:”今天我终于明白了,没有这种‘文明’的虚饰,我们会生活得更自由,也更轻松.”
后来,甘地领导印度契约工人在南非进行非暴力抵抗运动,为了和契约工人保持密切的联系,他的服装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穿着尽可能地贴近普通人民,而且是用印度布做的.在南非奋斗20年后,甘地回到祖国,开始投身于争取印度自治的运动.他常常乘三等火车出去旅行,穿着打扮像个穷人.他还要求非暴力战士必须和普通百姓穿一样的衣服,朴素的穿戴表明他们站在印度人民一边,是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的战士.
1921年开展抵制洋布运动时,甘地庄严宣布:在他有生之年,放弃任何其它衣服,并剃光头发,只穿手工纺织制作的缠腰和披肩。从此他赤裸上身,下身只裹一块土布,天冷时塔上一条土布的披巾。
简朴的衣着反映出甘地的“淡泊生活,志虑深远”.从此,不论是对群众演讲,还是同对手谈判,不论是在印度各地考察,还是到国外访问,他都不改服装。他认为腰布代表简朴,代表印度化,代表着不同信仰,以及基于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的一种综合性文化特征.他说“如果我去英国,我就是以印度代表的资格去,____我若代表国大党,也就是代表半饥饿、衣衫褴褛的人民。如果我代表有产者、有教养的印度人,我也需要穿着简朴,为的是替穷苦同胞谋福利。”
1931年甘地远赴伦敦参加圆桌会议,他身披白色腰布,脚穿拖鞋,步入白金汉宫与英王见面.顿时,英国举国上下为之哗然,当有人问他这身衣服是否合适时,甘地回答:“国王陛下有足够的衣服供我们两人受用。”邱吉尔讥讽甘地为“半裸体的游方僧。”他抨击甘地说:“昔日伦敦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今天衣不遮体的苦行僧,竟然踏上宫殿的台阶,平起平坐地与英王兼印度皇帝的代表谈判,这是多么令人作呕,令人感到耻辱的场面。”然而甘地坦然地指出,他赤身裸体,象征心洁如镜,毫无邪念。
甘地从一位注重服装,极力西方化的年轻人,成长为赤裸双脚,身披土布的“苦行僧”,从默默无闻的律师,成长为被印度人民顶礼膜拜的圣人.随着一个人内心的发生的变化,外在的服装也相应改变,或者说甘地的着装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服装的变化折射出他的内心的变化.当他宣布终生只穿土布缠腰和披肩时,他也是在宣布终身以做印度人为荣,以简朴装束为荣,以自立自强为荣.土布衣服和式样也是他反对骄淫奢侈的一部分内容,他认为西方文明正把人们变得越来越物质化,人越来越关注身体和贪图身体舒适的手段上。他说:“现代文明专注研究物质的规律,把人们的聪明才智用于发明或发现生产方法和毁灭性武器上,我们(印度)的文明主要用于对精神规律的探索。我们的印度教圣典清楚地规定,对正确的生活来说,恰当地遵守下列准则是不可缺少的,这些准则是:真理、贞洁、慎重对待所有的生命、不贪图别人的财产、除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拒绝任何财物。”
本地产品优先
离开甘地抵制洋货已经80多年了,甘地是为了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呼吁斯瓦德希,提倡自己动手纺纱织布,使用本地产品,现在我们还有必要学习甘地的这种做法吗?当橱窗里摆着来自欧美的精美商品,当飘洋过海的水果散发着迷人的香味,当巴黎的时尚招摇过市,当日本的电器以优异的品质闪耀时,通常人们只会想到这些都是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和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
让我们以一日三餐的食品为例,看看来自外地产品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首先,是长途运输带来海陆空的交通拥挤. 普通的美国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平均要运行 2000公里. 美国人食用的四分之一的葡萄来自于7000公里以外的地方,有人计算过德国家庭购买的一瓶酸乳酪,包括标签、塑料盒、糖、牛奶和草莓,加在一起共计运输了1千1百英里(1英里等于1609米.).其二,是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带来的空气污染, 汽车尾气占大气污染的60%以上.飞机虽然不会在人们呼吸的地球表层污染空气,但它们严重地污染了高空.其三,生产交通工具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等.其四,加剧了能源危机,生产汽车和运输过程都要消耗能源, 比如从加利福尼亚用货车运送一棵莴苣到纽约,消耗的能量是种植一棵莴苣所消耗能量的三倍。还有在运输过程中要给食物保鲜, 冷冻食品大量增加。冷冻和冷藏食品也是发展中国家电力消费增长最快的一项支出。除了耗费电力,冷冻柜释放的氟里昂也是“谋杀”臭氧层的凶手之一。其五,扩建公路占用粮田,减少了耕地面积.
长途运输造成的危害罄竹难书. 甘地早就说过:“我相信扩大人的需求,并使用机器生产来满足需求,不会使世界向着它的目标迈进一步……我对毁灭距离和时间的疯狂渴望义愤填膺,对增加兽欲的疯狂渴望,以及为了追求满足跑到天涯海角去的疯狂渴望深恶痛绝。如果现代文明就是所有这些,我就理解它为什么这么做了,我把它叫做恶魔。”虽然甘地生活的年代, 还没有出现环境问题, 但他的真知灼见和深刻的洞察力直到今天仍然令人惊叹,甘地的言行已成为国外的一些环保组织的指路明灯.
进口食品不仅对生产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会给当地的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1960年以来,中美洲25%以上的森林被砍伐改建为牧场。其中大部分牲畜是为了出口美国。美国消费者每购买一个从中美洲进口的汉堡包,平均可以节省五分钱,可是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却是致命的。一个汉堡包需要清理5 平方米的树林用来放牧。由于庞大的畜牛业只是富裕了少数人,却使大多数的农民陷入贫困,引起普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动乱。在中美洲半数以上的农村家庭——3500万人——没有土地或土地少得不能维持生计。食品,或物品的长途运输,还导致小型的当地商店和工厂倒闭,大批的人失业,不得不依赖政府的救济.
大量进口外来商品,冲击了本国的经济发展。甘地把印度大部分群众的赤贫,归因在经济和产业生活中背离了斯瓦德希.他说:“这种背离是灾难性的。如果没有一样商品来自国外,今日的印度就是一片流淌着蜂蜜和牛奶的大陆。然而,她不是这样。我们贪婪成性,英国人也一样。”如今, 如果我们能够尽量选购本国或本地产品, 至少可以减少环境的污染, 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 减少贫富之间显著的差别. 其实不仅印度人、英国人,还有我们自己,都是贪婪成性的人.
著名经济学家舒马赫曾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辆大卡车把曼彻斯特生产的饼干运往伦敦,几分钟后,另一辆卡车把伦敦生产的饼干运往曼彻斯特.舒马赫困惑运输饼干是否有经济上的合理性,他觉得如果伦敦人想吃曼彻斯特生产的饼干,可以寄张明信片到曼彻斯特,请他们把配方告诉伦敦饼干厂,或者派人到伦敦的饼干厂指导.他不理解卡车来回运输饼干究竟能得到什么好处,然而却造成道路堵塞,空气污染,对于驾驶员来说,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花费在往返运输饼干上,最后是谁从中受益?舒马赫感叹道:”唉,我只是一位经济学家,不是营养学专家.可能在运输过程中饼干的营养价值增加了.”
长途运输食品,背后的动机是商人利用人的口腹之欲来获取利润.远途运输的食品刺激了人们对新奇口味的贪婪欲望.当年印度的洋布比土布精致、美观,然而甘地认为抵制洋布也是印度经济与道德自救的关键, “爱好华丽的衣服正像嗜好烟酒、女色一样,会导致道德沦丧”,贪恋美味同样也容易使人道德沦丧、意志薄弱. 拒绝进口的美食,可能也是我们经济和道德自救的一种途径.
即使当地产品比外地产品质量差、价格昂贵,信奉斯瓦德希的人要尽力想办法来改进它们。但不能因此支持外来产品,而放弃本地产品。因此,甘地倡导:“当我们发现有许多东西在印度买不到时,我们必须尝试不用它们,我们必须放弃许多我们认为必要的东西。然而请相信我,当你头脑中有了这个想法,你将发现巨大的负担会从你的肩膀上脱落。”
在甘地看来斯瓦德希不仅是一项爱国的努力,也是一条严格的宗教戒律,当坚持斯瓦德希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 “一个人要全然不顾由于坚持斯瓦德希而带来的身体上的困苦。在斯瓦德希的吸引下,损失大头针或缝衣针不必惊慌失措,因为这些东西不是印度生产的。一位斯瓦德希者将学会放弃使用数百种他至今认为需要的东西……”但甘地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拒斥国外的一切产品。使用本地产品主要是为了保护本地的产业,使当地的人们不至于贫困潦倒。
为周围的人服务
如果有人以为实践斯瓦德希就是手工纺线织布,并穿上土布衣服,甘地说那是实足的误解。穿土布衣服只是通向履行斯瓦德希义务的第一步,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有些人虽然身穿土布衣服,但同时还佩戴各种令他们着迷的外国装饰品。这种人是在追逐时尚,而没有真正实践斯瓦德希。
甘地说:”斯瓦德希是存在于我们内心的一种精神,它约束我们利用自己身边的事物。而不是利用和服务遥远的事物,比如宗教,为了符合这项规定,我必须把自己的信仰局限于祖先的宗教。这就是利用了我最接近的宗教环境。如果我发现它有缺点,我会通过清除它的缺点来服务于它。政治领域,我应当利用本地的机制,通过克服它们明显的缺点来服务它们。经济领域,只用近邻生产的产品,通过提高效率和完整性来帮助当地产业。如果把这样的斯瓦德希付诸到实践中,我们就会进入太平盛世.”
帮助当地的商人也是斯瓦德希的一部分.甘地说: “我觉得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不顾及附近的人,而跑到别的地方去,这就背离了我们人类神圣法则之一斯瓦德希。比如有人从外地来到这里,向你供货,只要你在附近能找到土生土长的商人,你就没有理由支持外地的商人。又如在你的村庄,只要你能找到村民理发师,你一定要支持他,而不要找从外面来的高级理发师。如果你觉得村民理发师应该具备外地理发师的技艺,你可以培训他。或想尽一切办法把他送出去学习职业技能。”
斯瓦德希不仅是使用或消费本地产品,或帮助本地商人或手工业者.它的信奉者的还必须为周围的人服务。这么做,表面上看,似乎忽视了其它地方的人。“但如果奉献给邻人的服务是纯洁的话,就绝不会损害其他人的利益。”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想做好事,应该首先为自己的家庭、邻居做好事。“和一人相处,如同和整个宇宙在一起。”帮助一个人,就相当于帮助了所有的人。可是“如果一个人被’距离感’诱惑,跑到地球另一端去服务,他不仅放弃了对邻居的义务,还会挫败他的雄心壮志。”甘地举例说明:“在我住的地方,有邻居、亲戚和我赡养的人。他们需要我,寻求我的帮助和支持是他们的权利。假定我现在离开他们,到远方去为其他人服务。我的决定会使周围的小世界陷入混乱,同时我的游侠骑士的作风还可能打扰了新地方的氛围。结果,把自家的邻居置之不顾,又给想要服务的人无意中帮了倒忙。”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庭都不能服务,就想着要开始服务于整个印度,在甘地看来就是傲慢自大。服务家庭也是在服务整个民族,也可以说是在服务整个人类.这就是甘地一贯强调的谦卑和爱.当然为家庭服务不能损人利己,不能违背道德规范.”假如我眷顾自己的家庭,不择一切手段聚敛钱财,就是歪曲了斯瓦德希。斯瓦德希法则只要求我用正义的手段履行对家庭的合法义务,这一做法将为我展示普遍的行为规范。斯瓦德希的实践绝对不能伤害任何一个人。如果伤害了其他人,就不是履行自己的义务,而是自我主义在作祟。”
就像其它任何美好的事物一样,如果盲目崇拜斯瓦德希,它就会被置于死地。甘地提醒我们一定要提防这种危险。“拒绝外国产品仅仅是因为它们产自外国,而把全民的时间和金钱浪费在推销不适合本国的产品上,是可耻的蠢行,违背了斯瓦德希精神。但一位斯瓦德希的真正信徒对外国人却没有恶意,他不会受别人的鼓动去抵抗任何人。斯瓦德希主义者不是狂热的仇恨者,大公无私为他人服务的教义根植在最纯洁的阿希姆萨(ahimsa不伤害),即爱中。”
不少中国人出于民族感情,因为憎恨日本人而参与抵制日货,如果按照甘地的说法,我们不应该仇恨任何人,也不能鼓动别人去仇恨任何人.在甘地的眼中,世上不存在他的敌人,即使刺客把他暗杀,他也毫无怨言地宽恕刺客.我们能做到坚决抵制日货而不仇恨日本人吗?甘地说:“我们应该憎恨罪行而不是作恶者,虽然这句话理解起来容易,却很少有人做到,这就是为什么仇恨的毒害仍然在世上传播的原因。”
“语言是存在的家”
当年由于英国人的统治,英语成为印度的强势语言。甘地结束南非的生涯,回到印度,在参加欢迎他归来的集会上,尽管大部分人是用英语发言的,他还是鼓起勇气用古吉拉特语表示谢意,并且婉转地提出在一个古吉拉特人的集会上不该用英语发表演说。他担心这个提议是失礼的行为,因为他久离祖国、没有经验,竟然对已有的惯例提出反对意见。但后来发现,大家也有同感。1918年在总督主持的会议上,甘地坚持用印度斯坦语发言,虽然就短短的一句话,却是这类会议上第一位不用英语讲话的人,很多人向他祝贺,而甘地却觉得惭愧得无地自容。在印度召开的会议,讨论印度的事情,却不能用本国的语言讲话,这是多大的一种耻辱!印度人平日的地位是多么地低下!
甘地强烈批评英语在印度的泛滥,他说:“我们最好的思想是用英语表达的;我们国民大会的议程是用英语进行的;我们最好的报纸是用英语出版的。如果这种事情还将持续很长时间的话,我敢肯定,子孙后代将会谴责并诅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甘地一直认为,“如果从小教育孩子用英语思考和交流,那就是对孩子和祖国的背叛。因为他们剥夺了孩子继承民族精神遗产和社会遗产的权利,使他们不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如果有的人必须学习英语,那么“学习英语的人必须用母语向后代传授道德,并教给后代另一种印度的语言。等孩子长大后,他们可以学习英语,但终极目标是我们不再需要英语。要避免为了挣钱去学习英语。即使在这种有限的事情上学习英语时,我们也必须考虑我们应该通过英语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我们有必要知道需要学习什么样的科学。”
我曾北京街头看到这样的标语:“说话要说普通话”。大家都说普通话便于交流,政府号召大家讲普通话是顺应现代化潮流。可是地方方言的消亡,谁能说得清损失有多大?和方言相联系的民歌、民谣、地方戏剧和风俗习惯的消亡实在令人惋惜。我得知一所蒙语中学,近几年的学生越来越少,父母都想把孩子送往汉语学校,学会汉语好找工作。而在大城市,父母迫切地想把孩子送往双语幼儿园、双语小学和中学。
语言和我们的思维密不可分,我们说汉语,用汉语思考,如果我们说的是英语,我们的思考就会受英语的影响。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某种程度上,语言决定了我们的思考,没有了自己的语言,如同没有了自己的家。海德格尔认为方言来自大地,不同的方言是由于大地在不同的地方说话。嘴不仅是身体的一个器官,它和躯体都属于大地的涌动和生长,而人在大地的涌动和生长中得以发展。方言的消失,使得大家都说普通话,我们的思考就会雷同,绚丽多姿的本地文化就会黯然失色。
由于经济利益导致的语言的消亡,我觉得几乎比军事侵略还要厉害。侵略军占领别的国家,不许老百姓讲本民族的语言,大家肯定会有抵触,公开场合不说,回家要说,只要人民没有被斩尽杀绝,侵略军被击退后,当地方言或语言一定会复活。而现在由于经济利益的压力,当地人民自动放弃自己的方言,难怪英国报纸说每两周全世界消亡一种语言。学者预测:90%的人类语言将于2050年从地球消失,科学家们呼吁要象保护稀有动植物那样保护人类的语言。
2002年英国《Times》报报道,全球一半的人口仅讲11种母语,中国普通话名列第一,8亿人,英语排名第二,3亿5千人,但最强势、最具竞争力的语言是英语,全球有19亿人讲英语,排名第一。作者认为大量的通讯、环球旅游、好来坞、国际体育、互联网加剧了整个地球的英语化。目前这个世界,经济力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语国家是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我想这是人们急切学习英语的根源。
甘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应该热爱自己的父母,同样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地方,应该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语言.现代人的生活四处为家,对家乡的感情已经淡泊,但我们还是有自己的祖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有自己的节日庆典.面对铺天盖地的商业促销广告,面对五花八门的外来学说,如果我们不从中国文化的源泉吸取力量,如果我们经不起物质的诱惑,我们就会被全球的商业化连根拔起.到那时,我们的美丽家园必将丑陋不堪,我们灿烂的文化必将日落西山.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重温甘地提倡的斯瓦德希,也许从中可以找到我们自己的爱国方式.当然,爱国不是拒斥外来的一切,我们敞开胸怀学习人类所有的智慧结晶,爱国不是盲目的自吹自擂,我们毫不留情地批判和克服自己的陈规陋习。但我们毕竟有自己生长的土壤和气候,有自己源远流长的文化,有自己的历史传承,保护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立足于当地或本国的经济,也是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安宁贡献力量.
2005年6月14日 初稿
2005年6月24日 定稿
参考书籍:
1, 《甘地》【印】莫卡 甘地著 鲁良斌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3年
2, 《来自耶罗伐达圣殿》甘地著 吴蓓译 尚劝余 思彤校对 《天涯》05年第二期
3, 《圣雄甘地宗教哲学研究》尚劝余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
4, 《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林承节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5, 《The Selected Works Of Mahatma Gandhi》 VOL. V,Navajivan Publishing House Ahmendabad-14 INDIA
6,《甘地图传》田鸽蒋祝平 编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4年
7,《论甘地》宁鸣任鸣皋 编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7年
8,《印度自治》甘地著吴蓓译徐培校 尚劝余 顾问瀚海沙《山水间》第四、五期电子刊物
9,《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 宋祖良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
10,《英格兰的落叶》吴蓓著 三联书店 2004年
11,《多少算够?》【美】艾伦杜宁著 毕聿译 刘晓君校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