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丈量大地

——山竹班简讯之二

                                                     吴 蓓

 

十一假期结束,8日上课,到1030日周五结束,有三周半的时间,我们上的是数学版块。

 

加减混合运算的简便方法

 

从开学至1016日,我们大约做了27份“百格计算”,主要是乘法口诀、20以内的加减计算。孩子们的计算速度有了提高,最快的不到4分钟做完100道题,而且全对。做得最慢的原来是18分钟,现在是13分钟。

这个数学版块,我是从加减混合运算的简便方法开始的,看到一道题目需要先观察,如何计算最为简便,其中经常要用到的是凑十、凑百的方法。比如: 36+18+64=36+64+18=100+18=118

还有这样的简便方法,比如:     

29+29+29=20×3+9×3=60+27=87

或者29+29+29=30+30+303=903=87

然后,我们学习了1位数乘以2位数,介绍了乘法的竖式计算,发现有个别孩子容易做成加法的竖式。于是,为了解释乘法的竖式计算法,结合上面329相加的题目,我举例说明,如果是29+3=32,只需要个位数相加,而29×3,表示有32039相加,写出竖式时,个位数要乘以被乘数的十位数。

我们曾经接触过百位以上的数,但没有涉及到千以内的加减。这次我们增加到了百位数的加减,个位数乘以2位数,甚至3位数,也计算到了千位数以内。但我感觉有部分孩子对于百位数的计算有些懵,理解起来比较慢。我们练习了7天后,就暂停一段时间。

 

用自己的身体测量

 

根据孩子的意识发展,华德福学校是三年级开始介绍测量的,而目前的公立学校是二年级。

如何切入测量的话题?正好十一期间,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人做一个沙包。由于事先没有规定尺寸,结果做出来有大有小,我问孩子怎么办?孩子回答:“我知 道,拿尺子量一下大小。”我又问:“可是在很久以前,人们还没有尺子,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测量的吗?”孩子们说“不知道”。

我开始介绍测量:最早,人类是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的。

我们在本子上画出自己的大拇指长度,写上一个手指表示一个大拇指的长度。用自己的大拇指量一下主课本的长和宽,量一下桌子的长和宽,答案自然各不相同,但差别不是太大。我们还用手的一拃,测量了桌子的长和窗户的宽。

可是,仅仅用手作为测量工具,有时会很不方便,一场大洪水后,田地被冲毁,人们需要测量土地,总不能弯着腰去丈量很长的一段距离。于是,古人用自己的脚来丈量。我先请每个孩子估计一下从学校大门口走到山顶,需要多少脚?写在本子上,孩子们大多估计300400脚。然后我们实地数一数有多少脚。

公立小学一年级就学习了统计初步,我还没有机会引入。当我看到孩子们数出的脚步差别很大,第二天我画了一张数据分析表,根据每个人穿的鞋子的码数,以及脚步数的范围,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比如,穿33码鞋子、脚步在800900的孩子举手,数数有几位。我们发现脚步数最少的是891步,最多的是1526步,它们之间相差多少?我在黑板上列出竖式,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4位数减3位数。结果是相差了635步,我又问“鞋子越大,脚步数是越多还是越少?”两种回答都有。

再问“如何能记住走了多少脚?”有的孩子用本子记录,每到100记一下。有的孩子用手指记忆,一个手指表示有100脚。 这也是第一次让孩子们数超过一千的数。刚开始走的时候,有的孩子大声数数,干扰到别的孩子,我赶快提醒要安静数数。有的孩子分心,突然忘记数到哪个数了, 又得回到起点。也有的孩子,不能严格做到每一步都是脚尖对着脚跟,我看到时,就提醒一下。有一个孩子走到半路停下来问我:“吴老师,199后面是什么数?”

前后的孩子距离拉得很远,我根本顾不上观察每个孩子是如何数的。我能感觉到孩子们很投入,很开心,并且很认真地对待。

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在家吃完早饭以后我就到学校了。今天的早上可是与众不同的喔,是量臭脚丫一直从学校大门口到山顶,可真累啊!你知道有多少脚吗?有900脚。”

 

国王的手指

 

测量的历史继续着:由于每个人的身体不同,测量的结果不同,人们吵来吵去,国王受不了了,规定全国的测量以他的身体作为标准。他的大拇指的长度是全国标准的手指长,他的一拃、一脚也是全国标准的“拃”和“脚”。

现在我们班就是一个国家,选谁做国王?孩子们都选我做国王。全班18个孩子,不能每个孩子来测量我的身体,怎么办?办法有了,就像一个国家有不同的省份,每个省派2个人来测量,再把测量的结果带回自己的省里。全班分为三组,每组派2人来测量我的大拇指、一拃、一脚的长度。他们是用纸和笔把尺寸画在纸上。然后每人用“国王”的手指、一拃、一脚来测量本子的长、桌子的长、教室的长和宽。按理这次每人测量的结果应该一样,结果还是差别很大,比如教室的长从26脚到34脚不等,我用“国王”的脚量,教室的长有34脚。

长度单位:国王的手指

桌子长

9

10

11

12

人数

12

2

2

2

 

为什么结果如此不同?大家一起分析原因:1.每组选派的2个人可能没有画准“国王”的身体;2.其他同学复制时也可能没有画准;3.实际测量过程有失误。

丈量大地——山竹班简讯之二

 

中国古代的“扶”和“寸”

 

我又问孩子,测量主课本可以用一只脚的长度来测量吗?如果不可以,又是为什么呢?讨论中,我们有了一致的意见:有时需要大的尺度测量较长的一段距离,有时需要小的尺度测量较短的物体。

古代中国人把一根手指的宽度定为一寸,把四指并拢的宽度定为一扶,即一扶等于4寸。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手再次测量了桌子的长度,测量的结果是几扶几寸,几扶几寸等于多少寸?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们已不再使用古代的测量单位,但这个练习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单位换算的意义。为后面学习长度的单位换算做铺垫。扶和寸的关系是可视、可触的。

测量的历史仍在发展:古代除了用脚测量地面的距离外,还用步。唐朝皇帝规定他的右脚一步加上左脚一步,是全国的标准“步”。

我担心孩子数数时容易数错,我们还是按照一步就是平时走路的一步来计数。孩子们用步来测量从大门口到山顶的距离,这次时间用的较短,20分钟内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数完步子。

同样我画了数据统计表格,以50步作为数据分类的范围。有一个孩子走了800多步,这就有问题了。我请这位孩子有空时再走一次。

平时我们走一步大约为二只脚的距离,如果大门口到山顶有1000脚,那么估算出约有500步。我事先告诉了孩子步数大约是脚数的一半。其实最好的方式还是不要事先告诉,等孩子们都走完再说。

 

进入有尺子的时代

 

虽然用国王的身体作为测量标准,在一个国家里解决了每个人由于标准不同而产生的争执。但2个相邻的国家进行交易时,还是不方 便。比如一个国家的国王很高大,另一位国王却很矮小。这个国家的人说:“你们的五拃那么短?”另一个国家的人说:“你们的五拃怎么那么长?”而且一旦老国 王去世,标准就没有了,新的国王要求按照他的身体来制定测量标准。这个由于标准不一造成的问题,困扰了人们上千年。

在课堂上,我向孩子们提出:“你们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孩子们有意见了:“别人想了几千年,才给我们一分钟的时间?” 但是他们还是想了一些办法:有的孩子说用树枝,有的孩子说用竹子。可是又有了新的问题:树枝和竹子不能长久保存,而且还会生长。我再提示大家:“看看我们 身边的大自然,什么东西的长度是可以固定的?”七嘴八舌后,终于有个孩子说了:“一块地。”是的,地面的长度是不会变的,最后先人规定“以地球北极与南极 之间相距长度的千万分之一为一米”。孩子虽然不明白北极南极,但知道长度单位是用地面的一段距离来制定的,不再依赖于人的身体。

经过四天的“古代” 生活,终于到了可以使用尺子来测量的年代。我展示了15长度的卷尺,告诉孩子:如果需要测量较短的距离,人们就把一米十等分,每一等分是1分米;如果是测量很长的距离,比如从广州到北京,人们就用公里作为测量单位。

怎样使用尺子来测量?经过讲解,孩子们知道了:先看尺子的测量范围和零刻度,零刻度要和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尺子的位置要放正,紧靠被测物体,测量的精确度取决于最小的刻度,测量结果一定要写单位!

 

用尺子测量距离

 

我又把孩子们分为2人一组,用卷尺测量学校大门口到山顶的距离。原本预计半小时可以完成,结果却用了1个 小时全班所有孩子才能测量完毕。有一个孩子感冒不能参与,我代替他和其他孩子配合为一组。整个测量过程,需要不时站起、蹲下,站起、蹲下……有的孩子一脸 疲惫,有的孩子一直在冒汗,还有的孩子累得干脆趴在地上。到了终点,我看到有一个孩子先在纸上密密麻麻记录了测量的次数,之后坐在地上数一数,竟然有194150厘米!有的孩子是记录有多少个1502150300厘米,最后相加出来是26000厘米。千以上的数字,我还没有教过他们,这下他们自己算到了万以上的数字。最大的测量结果是312米,最小的是151米,之间相差了161米!

于是第二天我让前一日测量结果为151米的那一组再次测量,这次他们得到的数据是186150厘米,即279米。

长度单位:米

距离范围

180210

210240

240270

270300

300330

组数

3

0

2

1

2

备注:2人一组,共有9组。有一组151米偏差太大,没有计入。

 

出错可能性最大的是数错数,比如到了177了,一分心,就会数成147。专注的数数,对于某些孩子来说还是蛮有挑战的。

也有一个孩子,因为误差太大,被要求重新测量一遍,他气得在教室里不肯写作业了。当我仍然坚持他必须再测一次时,他哭了。过了一周,他和另一位同学又测量一次,他发现从低处向高处测太累。于是他们选择从山顶测到大门口,这次他们完成得很好。

还有12人小组测量从大门口至山顶的距离,第一次测量是205米,偏差较大;第二次测是334米。实际距离是283米。测量一次很辛苦,我也不忍心让他们再测一次。

15的卷尺来测量283米的距离,需要进行约190次的测量,要不停地站起蹲下,这对孩子的专注力和意志力都是一次考验,并且孩子还要注意在这过程中如何做到准确计数。

 

分段测量

 

由于2人一组测量的结果差异太大,我心生一计,让他们分为三组,每组六人来测量从大门口到山顶的距离。我让他们先想想如何测量又快又准,结果过了十分钟也没有孩子想出办法来。我启发暗示:“一段很长的距离可以怎么样来测?你们有6个人,共同来测,可以如何分工?”终于有孩子说了:“分成六段”。于是根据地形,我们分成三段来测量,二个人测量一段,最后将所有测量数据加在一起就可以得出结果。

当孩子们去测量这三段距离时,遇到一点特殊情况,只能测量第二段和第三段的路程,变成三个人一小组。过了2天再去测第一段的路程,还是3人一小组来测,六人的大组里同一段距离就有了2个测量数据,我又把如何求平均数的方法介绍给孩子。比如一个小组测得84米,另一个小组测得78米,平均值是81米,作为六人的大组测量数值。

分段测量的结果,有2组比较接近准确的长度。另一组,要把某段再测量一次,实际距离是85米,他们第一次测得是78米,第二次测得 77米。

长度单位:米

距离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合计

第一组

818478

102

56

239

第二组

786987

96

111

285

第三组

908992

110

90

290

备注:括号里的2个数是3人小组测的数值。

看上去第二组测得的距离和准确值与真实数值283米最为接近,但是据欧阳老师现场仔细观察后发现,他们组第一段距离偏小,第三段距离偏大。从每一段测量的准确度看,还是第三组测得最准。

第一组第三段的数值偏差太大,重测后是76米。

 

测量身高

 

最后一周的周一,我们回顾了测量的历史,复习了如何认识与使用测量工具。接着全班2个孩子为一组,互相测量身高。我先请大家估计全班最高和最矮的身高数值,以及二者相差多少厘米,然后再测量。有的孩子是站在墙边,用一本书确认头顶的位置,再测量地面到书本的距离,有的孩子直接就量身体。

我把每个孩子的身高写在黑板上,全班的身高从123141不等。我把表格画好,身高的分段范围写好,让孩子们自己完成每个身高范围有几个人?结果完全正确的孩子不到半数。把长度进行统计分析,对孩子来说有点难。因为长度涉及到多少米多少厘米。比如要判断多少个长度在127131之间,需要对长度的表示比较熟悉。还有18个数值写在黑板上,尽管我分成三行,用了彩色粉笔区分,对有些孩子来说,把一堆数据进行分类还是有难度的。

 

用字母表示长度

 

我自己先自制了一把25厘米的纸质尺子,这又带来一些思考:1.是否需要孩子也做一把?2.自制尺子意义何在?3.自制的尺子肯定不如买来的尺子精准,而且做的过程,也不能让他们练习等分,比如把一厘米分为十等分,孩子目前是无法做到等分的。为此我犹豫再三。

总结自己制作纸尺的过程,我最大的体验是对厘米和毫米的长短有了切身的感受。考虑到自制纸尺的过程,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一把尺子形成刻度的过程,我最终决定带孩子自制尺子。我们用废弃的湿水彩纸,每人做了一把25厘米长的尺子。孩子们兴致很高,在空白的地方还设计了图案和标志。

前面我们测量本子的长和宽,桌子的长和宽,都是用文字来表示,比如主课本的长度是5个手指。孩子们常问哪边是长?哪边是宽?这次我想尝试用字母来表示,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表示主课本,用abcd来表示四个顶点,ab就是本子的长,cd就是本子的宽,旁边注明“这是主课本”。

每个孩子量了自己大拇指的长度,我们曾用拇指测过本子的长是几个手指,宽是几个手指。我举例说,比如拇指是5厘米,本子的长是5个手指,就是55厘米,ab=5×5=25厘米,如果是5个半手指,就写ab=5×5.5,老师来帮忙计算。最后才用直尺直接测量本子的长和宽。

结果还是有近半数的孩子出现各种错误,其中一个原因是测量不准确,无论是用手指测还是尺子测。更普遍的问题是表述不清晰。

最近孩子们做了3份公立小学的题目,很简单的除法,计算没有问题。而应用题的表述上错得就多了:比如3个人吃了15个苹果,如果是5个人吃,需要吃几个苹果?孩子知道是25,却不能完整的把每一个步骤写出来,还有不少孩子忘记写“答”。看来,用清晰准确的方式来表示解答的过程,以及写出最后的答案,孩子们还要加强练习。

另外,在本子上如何清晰地布局。有的孩子一道题紧挨着第二个算式,有的孩子把示意图画得很大,却不标明是什么的示意图。这些都需要老师反复提醒。

 

测量教室的长和宽

 

一个月前,我让孩子们数过教室的地面有多少块瓷砖,这次我让他们计算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孩子们先用直尺测量每块瓷砖的长度和宽度,有的孩子测得很准,有的孩子测得结果是58厘米或59厘米。我请他们用卷尺再测一次,改用卷尺后,他们都能测出准确的数据:瓷砖的长度和宽度是相等的。

教室的两边(长和宽),各有13块瓷砖,其中完整的有12块,第十三块瓷砖就要重新测量数据。其中一边的第十三块瓷砖宽是49厘米,列式计算这一边的边长应为ab=12×60+49=769厘米。本来我以为15分钟的时间足够了,结果孩子们用了半个多小时才把教室的两个边长计算出来。虽然用了较长的时间,但加深了孩子们对测量、乘法及加法的理解,加深了测量和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而且孩子们做起来充满热情,还不时地互相讨论。

那节课剩的十多分钟,我出了几道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

这一次的数学版块教学为期3周半,最后一节主课,我让孩子们做了一张公立小学统计初步的题目。

2周的丈量,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如何测量,还包括了数据的统计分析、百位数的加法运算、乘法、求平均数、用抽象符号表示线段长度、画示意图,数到千以上等,还锻炼了孩子们的意志力、与他人的合作能力。这是老师和孩子们共同经历的丰富、愉快的丈量之旅。

 

课程表

 

每天都有我的主辅课,有时主辅课是用于做语文填空题、数学练习题,有时用于画画、捏蜂蜡、游戏、画形线画等。我没有把蜂蜡、游戏课的时间写在课表里。开学至今,每周都有一节课我带着孩子们捏蜂蜡。最近3周的蜂蜡课,都是在周五。我们边回顾这周讲的故事,边捏蜂蜡。故事回顾完了,孩子们可以自由走动,随意组合。把手里的作品组成故事中的一个场景。

这是教室自然桌上的一景,成为孩子们的最爱。

丈量大地——山竹班简讯之二
 
 

10月开始,每周四下午第一节固定为泥塑课,由小繁花老师上。每周三下午的二节园艺课,改为一节了。

1020日开始,每周二下午书法课后有一节音乐课,由外聘的潘老师上,他的课很是幽默风趣,深得孩子们的喜欢。

每天早上主课2小时,我把20分钟用于孩子锻炼身体,10分钟用于吹笛子。学习测量的这2周,我取消了户外锻炼身体。先是五年级的雷老师来教七音笛15分钟,然后是读书时间。“新闻”分享后,我们由静坐2分钟,改为安静站立2分钟,站立姿势是礼仪课上学的。晨颂后,就开始数学的学习。

十月份学校优律诗美老师的儿子和他的朋友来访,他们可以带体育游戏课。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么好的机会,只要老师有空,我们班即使把主课时间腾出来也要上。这个月三周半的时间,我们上了6节体育游戏课。

孩子们画的形线画:

丈量大地——山竹班简讯之二
 

这三周讲的故事是:格林童话《亨塞尔与格莱特》、《金鸟》,俄罗斯童话《火鸟与瓦西丽萨公主》。这几个故事都比较长。

亨塞尔与格莱特

丈量大地——山竹班简讯之二


              

在一片花海中沉睡

 

我很喜欢读孩子们的周记。其中一个孩子写到:

 

1010日 我在操场玩飞机,一下飞得很高,一下飞得很低,好好玩。

1018 日 我和爸爸在小学下面乒乓球台打乒乓球。我们打来打去,好好玩。爸爸老是喜欢打杀球,我老是打幸运球。一会到这,一会到那,好好玩。

 

班上其他孩子也是经常写道“好好玩”,这3个字出现的频率最高。看到孩子们总是写“好好玩”,我也觉得真是“好好玩”啊。

有一位女孩的周记深深打动了我,她写了自己做的一个梦,那么美,像一篇小散文:

   

1010日 今天,我睡地铺。天冷我盖了一床被子,又天冷我又盖了一床被子,好温暖,我睡了。我梦见了一栋在海边的海景房,而且这座欧洲小镇里有很多不同的海景房呢。 至于我吗?不用说,住在了海景房里。突然眼前一切都不见了,我在一片花海中沉睡。只是一阵风把我唤醒,在这一片花海里,晚上能和星星说话,白天能和鸟儿一 起歌唱。并且,风里带着不同的花香。因为,这是由不同的花变成的花海,就在这时我醒了。

 

我没有和孩子们专门讨论如何写周记,每周我会把一些孩子的周记,经过本人的同意,在全班分享。

 

礼仪课分享

 

班上一位女孩的妈妈在飞机上做乘务长,我邀请她好几次,终于1010日她来班上给孩子们上了一节礼仪课。为此,这位妈妈特地穿上制服,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她的着装打扮,让人耳目一新,看得出她的职业素养和敬业态度。以下是她讲课的部分内容,希望家长在家也能配合教导孩子:

 

一个人走进酒店要了酒菜,吃完发现忘记带钱了,便对老 板说,我今天忘记带钱了,改天送来。老板连声说没关系,并毕恭毕敬的把他送出了门。这个过程被一个无赖看到了,他也进了饭店,要了酒菜,吃完摸摸口袋对老 板说,今日忘记带钱,明日送来。结果店老板脸色一变揪住他,非剥了他的衣服不可。无赖不服,说:“为什么刚才那人可以记账,我就不行?”老板说:“人家吃 饭,筷子在桌上找齐,喝酒一盅一盅倒,斯斯文文,温文尔雅,吃完掏出手绢擦嘴,是个有德行的人,岂能赖我几个钱,你呢?狼吞虎咽,吃的高兴,脚踏上凳子, 端起酒壶就灌,吃完用袖子擦嘴,分明是居无定室,食无定餐之徒,我岂能饶你?”一席话说得无赖哑口无言,只得留下外衣,狼狈离开……

同样是到饭店吃饭,行为举止的不同,给别人的印象不同,你们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

正确的站立和坐的姿势:男孩站立,两腿分开如肩宽,双手抱拳放于下方,男生左手为和,右手为攻,抱拳代表一团和气,对人恭敬;坐在椅子上,上身要挺直,坐得稳,不要像钟表那样摇摇晃晃,在椅子上坐一半或者三分之二,双腿并拢。 

每天早上,在学校遇到万老师,他会和我们行握手礼。一般来说握手礼由是长辈、女士先伸手,然后我们停下来伸出手说“您好”并行鞠躬礼。不可边走边说,或边走边行握手礼,大家在初次见面时的问候一般是行15度的鞠躬礼。

如何称呼他人:第一,我们要先跟长者打招呼,对长辈使用尊称,不能直呼其名;第二,特别注意不能把别人的名字以外号来代替,比如别人带眼镜你就说“四眼”,那他肯定不理你。因为用别人的生理特点来取外号是没有礼貌的行为。

在任何公共场所,先观察是否有人在排队,并留意:一、要排在黄线外,不要超过黄线;二、不要和人贴得太紧,和他人的身体一定要保持距离,不小心碰到别人,一定要说 “对不起”。

打哈欠、喷嚏或咳嗽,要用手捂住嘴,或者扭过头面向另一侧。

这堂课的最后总结:一、不随意打扰别人;二、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

 

2周前我发现班上有孩子午餐后,碗里还有米粒就去洗碗。于是,我每组请一位吃饭慢的同学检查本组孩子的碗是否有剩余的米粒。

孩子每天需要几次更换室内室外鞋,鞋子换后需要摆回原位,这一点已经反复提醒了一年多了,但总有孩子忘记。我曾经让没有把鞋子摆放好的孩子第二天值日,负 责发现和提醒没有放好鞋子的同学。可是实施这一点的前提是老师要记得去提醒值日的孩子,有时我会忘记,值日的孩子也就忘记了。

孩子们交上来的作业,有个别孩子总是忘记写名字,欧阳老师批改作业时很无奈。几次提醒无效后,有一次就让4个忘记写名字的孩子把百格计算题重抄一遍,再重做一遍。而且告诉全班“如果再有不写名字的作业,会要求把作业重抄一份和重做一遍”。这下孩子们记忆深刻了,极少有孩子忘记。可是最近又有孩子忘记写名字,而且同一个孩子2份作业都没有写名字。老师们经过商量,觉得有必要说到做到,于是让孩子重抄一份作业,也让他可以选择抄写几首诗。

当时班上有些孩子看到这个情景,有点“幸灾乐祸”,庆幸不是自己,看别人“倒霉”他们似乎挺开心的。可是当他们看到这个孩子已经难过得哭了,这些孩子的态 度马上有了变化,忙着给他拿纸巾、帮他搬桌椅、关切地抚摸他、安慰他。我看到了好感动。一位之前最“幸灾乐祸”的孩子,却在之后表现得最富有同情心。这一 切变化太快,我都来不及做出反应,但我记住了这是一群善良体贴的孩子。

 

父母可以生气吗?

 

我曾几次听家长说过:“那天我差点对孩子发脾气,总算控制住了。”我有一些感想:不对孩子乱发脾气当然好,但任何情况下都不对孩子发脾气,就算是合格的父 母吗?将来孩子在家庭之外,遇到别人对他发脾气时,他会如何应对?记得卢梭说过,让孩子经历一些小小的危险,将来他才有勇气去面对更大的危险。如果在孩子 的生活里,避免了任何危险,将来他面对危险就会不知所措,本来他可以克服的危险,却可能变成致命的危险。

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河合隼雄说到如何做父母:“还要注意,要说要做就得坚决。发怒的时候还在犹豫,话说一半留一半儿,根本起不到作用。生气要像打雷,落的时候要惊心动魄、干脆利落,但也就这么一下子,完了就得是晴天,千万别没完没了。”

父母当然应该提升自我,不轻易乱发脾气。如果真的生气了,也不用强忍着,父母可以表现生气和发怒的,只是发完就结束了,不要唠唠叨叨的。

我在班上偶尔也会生气,我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也愿意孩子看到我的真实一面。但是我不会因为一个孩子不听话就怀恨在心;或因为一个孩子行为不端,就起嗔 恨;或者某个由于孩子学习困难,就另眼相看。我对每个孩子都一视同仁,有的家长说:“班上那么多的男孩子,吴老师一定很辛苦。”我说:“如果你的心足够包 容,就不会觉得辛苦。”就像孩子们的测量,同一段距离,他们测了2次还是离标准相距较大,那就这样吧,再等等孩子。

很多年前,看过韩国的电影《春去春又来》,一位朋友要我留意片中寺院的镜头,尤其是开头出现的寺院门口的四大金刚,看上去怒目圆睁,非常威严,朋友说这是 佛法的守护神。佛教一向给人以慈眉善目、十分平和的样子,竟然有这样的“凶相”!我慢慢理解,觉得有些事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有人胆敢冒犯,就会给他 点颜色看看!或者“凶相”起到了震慑人心的作用,毕竟佛门圣地,神圣不可亵渎。

作为老师、家长,当我们遇到孩子对神圣的事物流露出不敬的语言或态度,我们可以呈现威严相,来表明我们守护神圣的态度。即便不是守护神圣,哪怕是对他人尊重的守护,成人的引导、教导、以身作则都至关重要,需要时还可以呈现我们的威严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月的2425日,学校请来了国外的华德福艺术治疗老师来做工作坊。每个人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用绘画的形式,把内在的感受表现出来,以期得到某种程度的疗愈。我没有参加,因为这类的自传课程,在英国学习时我已做过。早上醒来,我回忆自己的07岁,发现记忆清晰的事情竟然是和痛苦联系在一起,一次是6岁左右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脚后跟被轮子压伤;另一次是5岁左右,我蹲在地上,被前面一个孩子拉着在光滑的地板上跑,结果我不仅摔破了下巴,还缝了几针;也记得有一次大人要求我睡午觉,否则晚上就不能去看马戏表演,我只好躺在床上假装睡着,一动也不敢动。

其它的事情我想不起来了,可能是太平常,我脑海中一片空白。这使我突然想起现在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太容易了,不用付出任何艰辛的劳动,绝大部分的愿望都能 得到满足。再加上是独生子女,他们被父母小心地呵护着,没有经受过挫折、失败,听不到任何严厉的批评,他们很少能感受到痛苦。

孩子们的生活应该无忧无虑!可是另一方面,却又让人感到他们活得轻飘飘的。用麦克老师的话说,有的孩子,好像还没有落地,自我没有足够地入驻到身体里。有一次上优律诗美课,麦克老师对一位孩子说:“你不是幼儿园的孩子了,你已经三年级了!” 

对此,麦克老师的建议是:多做家务、多做交叉动作的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帮助孩子的双脚站稳在大地上。

现在的孩子不需要挑水、担柴,不需要带弟弟妹妹,不需要做饭烧菜,孩子们身体需要的一切,家长为他准备好了。他们缺少机会去挑战自己的局限性和意志力。一位父亲曾告诉我,他7岁左右一个人爬一座大山到镇上,再走回来,用了一天的时间,这段经历他终身不忘。在这个过程中,可想而知,他要战胜自己的害怕、饥渴、孤单、疲惫、担心,这个时候“自我”出现了,或者说“清醒”过来了。

当一个小孩感受到痛的时候,他的自我意识就来到他的身体,当他遇到困难,使出浑身的力量去克服的时候,他的自我意识被召唤回来。不知我这样理解是否有点道理?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需要比别的孩子做更多的家务,承担更多的责任,这种压力让他早熟。这种早熟和智力开发的早熟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孩子多了一份稳重和担当。生活过于舒适,过于随心所欲,孩子的状态就像在半空中漂浮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一位曾经在华德福学校做过音乐老师的人说,华德福的艺术教育很好,但过于艺术化,却会让孩子软绵绵,缺少意志力。2年前我第一次听说后很诧异,我所知的华德福教育认为,教孩子的任何知识都要通过艺术化的方式,“艺术方法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整个教学应当受到艺术元素的激发和带动。”这里强调的艺术包含2个 方面,一个是教学的艺术化,艺术化的教学;一个是艺术课程。怎么还有人认为艺术也是有局限性的?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自己是一位出色的音乐老师。我请她再说 一遍,还是有些不明白。现在我又突然想起她说的话,过于艺术化,使得孩子们与这个世界隔开,生活在粉红色的包围中:温馨、温暖,艺术愉悦感官的,可以滋养 到心灵。但太多的艺术,孩子似乎整日沉醉在春风拂面的美景中,没有经受过夏天的酷暑,冬天的严寒,品尝不到秋天收获的喜悦。

这位老师还说,滥用艺术,会导致对艺术的不尊重。我曾看到有个幼儿园,每天午睡起床后让孩子随意的画画,我翻看孩子的作品,绝大部分是敷衍了事,为了完成任务而画。我想这算是对艺术的滥用吧?这样做,真的会让孩子失去对艺术的尊敬。

有人说孩子需要更多的音乐,有人说需要更多的艺术,有人说需要更多的游戏、晨圈、优律诗美。每次听到这样的议论,我都诚惶诚恐,担心因为我自身的欠缺,害得这些孩子不能健康成长。那就多点音乐,二年级每周2节音乐课,每天我们还吹笛子10分钟。艺术不够,除了艺术老师上的美术课、湿水彩课、手工课,我的主辅课也尽量每周一次绘画,有时还用来上泥塑。游戏不够,那就多做游戏。反正不能因为我自身的不足,而亏欠了孩子们。

可是今天我在想的问题根本不是没有足够的音乐、艺术和游戏,不是没有足够的晨圈里的律动,而是脱离了生活,是汗流浃背才能吃饱饭的艰辛,是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有收获的真实。承受痛苦和压力也该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

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出:“安逸对于文明是有害的”,“文明诞生的环境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环境而不是一个非常安逸的环境”。但如果挑战超出了可承受的范围,文明也会被压垮。而衡量最适度的标准则应看它是否能持续地促进文明的生长。

某种程度上个体的成长也需要适度的挑战。整天都过安逸的生活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

早在2千多年前孟子就说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即便我们对孩子从不期待他成为有所作为的人,只图他快乐即可。但至少从孟子的话中给予我们的启发是,孩子的身心成长需要经过磨难,适度的挑战对于孩子的帮助不亚于艺术给予孩子的滋养。

和孟子的想法几乎一致的是拉斯金,据说他本人是一个心地最温和而且爱好和平的人。他认为:“当我说,战争是一切技术的基础时,也意味着它同时是人类一切崇 高的道德和能力的基础。发现这一点,对我来说,是很奇异的,也是很可怕的,但我知道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简言之,我发现所有伟大的民族,都是从战争中学到 了他们语言的真理和思想的威力;他们在战争中获得涵养,却因和平而被糟蹋;通过战争受到教育,却被和平所欺骗;通过战争受到训练,却被和平所背弃……一句 话,他们生于战争,死于和平。”(节选自[]新渡户稻造著,张俊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7页补注)

虽然讲的是战争的作用,但文明是人类创造的,而人类是由许多的个体组成的。毫无疑问我是反对战争的,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无比震惊!“生于战争, 死于和平”,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感觉到孟子和拉斯金的话至少说出了部分真实,战争的残酷、激烈、苦难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净化。死于和平或死于安 乐,我想不是指身体上的死亡,而是精神上的死亡。生于战争或生于忧患,在战争和忧患中,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在这种危险中,人的精神可以浴火重生。

回到儿童教育上,现代舒适便利、贪图享受的生活,很难有机会让孩子们磨练心性。

116日至13日,我们班将去福建西部的培田村进行为期一周的游学,活动安排涉及农耕、手工、采摘、建筑等方面。我想借此机会也好好锻炼一下这群三年级的孩子。

 

墨磨偏,心不端

 

经过4个月的诵读和讲解《弟子规》,到1030日正好学完。最后一段提到“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我觉得说得特别好,我把钱文忠老师的讲解复述给孩子们:

     

“《弟子规》讲,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什 么意思?墨,我们这一块墨,现在的孩子都不用了,都用墨汁了,我们小时候写字还是用墨的,我祖母经常把我的墨倒过来看,磨的一面,经常会磨得一道斜。我祖 母跟我说,你不能这样磨墨。我那时候不懂,我说奶奶,这有什么,磨出来不都是黑的?我奶奶说不能这么磨墨,她就教我磨墨的时候你要端正,一定要肘端平,三 指到四指捏墨,要这样磨,非常平的端正地磨,而且一般来讲,正磨六圈,反磨六圈,你不能一直像推磨一样的磨不行,要这样磨几圈,这样磨几圈,古人或者是过 去老传统非常讲究。你这样磨出来的墨永远是平的,也就是磨墨的时候,你也不能掉以轻心。你心要端正,这样你磨出来的墨不会偏。”

 

我还告诉孩子们写字不认真,一是不尊敬汉字,过去写过字的纸是不能乱扔的,要烧掉。在网上一份敬惜汉字的倡议书上写道:“汉字是中华文明之魂、生命的符 号,也是先祖以无穷智慧创造的、世间独有的文化传播工具。”“汉字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从形、音、意各个方面已日臻完善,点、横、竖、撇、捺笔划中蕴含着自 然的哲理与警示。中华各族人民的和谐与繁荣,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与充满灵性、象征诗性的汉字息息相关。”

二是没有了认真的态度。钱文忠老师说:“字不敬,心先病。这一点在今天是太重要了,……不是说你的字要写得多好,要写到书法家这个水平,不是这个意思,要 一丝不苟,端端正正。……过去古人讲,字是什么?叫见面宝啊,……古人是从你的字里边看你的修养的。所以古人的读书方法也好,写字方法也好,归根结底是修 身养性的方法。……写字本身是修身养性的过程,我们千万不要忽略。”

 

小花的信念

 

2周前我布置的家庭作业增加了一项,背诵本周学过的白话诗。请家长签字后,周一交给老师。我也曾经布置过背诵的任务,但是在班级逐个检查每个孩子的背诵情况,实在耗时,只好让家长代劳了。我们学的其中一首是顾城的诗《小花的信念》:

 

在山石组成的路上,

浮起一片小花。

它们用金黄的微笑,

来回报石头的冷遇。

它们相信:石头也会发芽,

也会粗糙地微笑。

在阳光与树影间,

露出善良的牙齿。

 

自从中秋节听到赛丹老师唱感谢月亮的歌后,我就想把歌词换一下,变成我们的饭前感恩歌。在LJ老师的协助下,我们仨一起把饭前的感恩歌改为:

 

  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太阳和风雨。

  感谢爸爸,感谢妈妈,感谢辛劳工作的人。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我们祝愿,天下丰衣足食。

 

这篇简讯是我第一次提前一周就开始动笔,因为和孩子们一起丈量的经历太鲜活了,总在脑海里翻腾,于是就写吧。以为这个周末可以轻松一些 ,结果还是花了一天半的时间才能停笔。

 

在一座古老的森林中,

一株高高的树被伐倒了。

一条垂直的虚空

震颤着,形成一根树干,

在那倒下的树旁。

 

当它还在沙沙作响,

找吧,找吧,鸟儿们,

在那崇高的记念里,

你们的巢在什么地方?

——作者:苏佩维埃尔   罗洛 译

 

写吧,写吧,在宇宙的记忆中,我们的巢在什么地方?


                                                                    2015112日星期天

0

话题:



0

推荐

吴蓓

吴蓓

83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理学硕士,担任过大学物理教师13年。2001年赴英国爱默生学院学习华德福教育,2005年9月开始在北京实践华德福教育。已出版的书籍:《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原名为《英格兰的落叶》)、《请让我慢慢长大》。翻译出版的书籍:《学校是一段旅程》、《解放孩子的潜能》、《圣雄修身录》《圣雄箴言录》,以及3本儿童绘本。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