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月中有株婆娑树

——山竹班简讯之一

 

  

度过了将近50天的暑假,97日正式开学。学校举办了开学典礼,新增了一年级——山花班。我们班升为三年级——山竹班。

为了迎接新学期的到来,我们开了班级家长会,正好潘凯老师来我们学校协助工作坊,我趁机邀请他来参加。他带我们体验了一至三年级的音乐律动,讲了音乐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家长们沉浸在音乐的美好中,十分享受。

老师和家长把教室和周边的环境打扫干净,一切准备妥当,等待三年级孩子们的到来。

 

用目光倾听

 

早上的晨读,继续把去年读过的《千家诗》挑选一些再读,但这次是请欧阳老师带孩子们吟诵。欧阳老师的吟诵非常入味,不用几天的时间,课余时,我就能听到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吟诵古诗。

《道德经》和《弟子规》接着读。我仍然按照钱文忠老师的《弟子规》的讲解,几乎每天都讲里面的故事。几年前我曾经在夏令营中带着孩子们读过《弟子规》,后来发现读来读去,没有一条能够督促孩子每天落实的。从此我就放弃了。这次带孩子们读《弟子规》,我同样无法保证把《弟子规》落实到生活里,但每天结合《弟子规》讲一些做人的道理,我想一定会渗入孩子的心里。

比如读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把钱文忠老师书中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鲁国有个国君去打猎,打到了一只小鹿,他就派一个姓秦的臣子把这只小鹿带回去,准备晚上杀了吃。这位姓秦的臣子走在路上,发现有一只母鹿一直跟着他,而且不停地在叫。这位秦先生不忍心,他想:我们国君抓到的这只小鹿大概是这头母鹿的孩子吧。他就把这只小鹿给放了。这位国君打完猎回来,就问这位姓秦的臣子:“我的鹿呢?”这位秦先生说:“路上有一只母鹿一直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所以我就私自把小鹿给放了,让它跟着自己的妈妈走了。”国君当然很生气了:“我辛辛苦苦打了一天猎,本来满怀欣喜地准备回来享受我的猎物,你竟然把我的猎物给放了。”国君随即就把这位秦先生赶出了鲁国。

一年以后,鲁国的国君想给自己的儿子找一位老师,这个时候他又想到了一年前被他赶走的秦先生,就派人恭恭敬敬把他请回来。身边的人看不懂了,就问这个国君:“大王,这个人不是原来得罪过您吗?私自把您的猎物给放走了,怎么您现在又请他回来当公子的老师?这是什么道理啊?”这位国君很聪明,他说:“这个人连一只小鹿都不忍心杀死,何况是对人呢?请这样一个心里充满爱的人来教我的儿子我才放心啊。”

 

《弟子规》要求我们要怀有一颗仁爱之心,不仅是对自己的亲人,对天地万物都应该如此,这样的仁爱之人才是真正的仁者。”

这个故事,第二天我们又回顾了一遍,我还提到世界上有人不忍心杀动物而选择了素食。孩子们对爱护动物的话题很感兴趣,不停地有人举手发言,他们大多说的是看到杀狗、吃狗肉的事情。我没有提倡孩子素食或少吃肉,但我说可以不吃狗肉,狗是我们的朋友。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人借物有勿悭”,现在读起来仍然很实用,我和孩子们说到过用别人的东西,要先问:“可以借我用一下吗?”但不可能老师说一次就对所有的孩子立即见效,需要反复提醒。学到这段话,正好把以前说过的内容再次强化。而且《弟子规》写得更全面,用完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别人问你借东西,自己有的话,不要小气,也要借给别人。

以前我看到过一些对《弟子规》的负面评论,由于自己并没有认真阅读领会,觉得那些批评是有道理的。比如说《弟子规》是文化垃圾,内容陈旧不堪思想腐朽,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甚至有人断言:“《弟子规》就是奴性教育。”

当我成为小学老师,当我认真读完钱文忠老师的讲解,我觉得不仅孩子要学,家长也需要学。我从来没有强制孩子必须按照《弟子规》里的要求做到,但学过《弟子规》和没有学过,是会有差别的。每天十五至二十分钟的诵读、讲解《弟子规》,我相信浇灌了孩子内心善良的种子。

有人以为:“《弟子规》的拥护者们,大多没有‘自由之思想’,没有‘独立之人格’,没有‘理性的力量’。遇到问题不情愿独立思考,不愿通过自己的思维处理问题,而是希望直接从外界得到答案……”这样的推论本身就犯了逻辑错误,学习《弟子规》和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理性的力量不是截然对立的,《弟子规》的拥护者钱文忠老师就是一位有着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和理性的力量的人。

俄罗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所进行的公民精神教育,主要内容有:心中有他人、以德报怨、热爱劳动、善良仁爱、与坏人坏事作斗争。心中有他人的具体含义是:“你是生活在人群之中。不要忘记,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愿望都会影响到你周围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间是有界线的。要检查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损害别人和不利于别人?做什么事都要有利于你周围的人。”《弟子规》的各项要求,背后的主要用意也是为他人着想。如何培养父辈与孩子间的和谐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十不准”,如不准在大家劳动时自己闲呆,不准嘲笑老年人、妇女,不准同老人、成年人争吵,不准因自己没有某种东西而表示出不满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道德教育细则和《弟子规》非常相近,看来道德的基本要求,无论中外都是相通的。

结合《弟子规》的学习,我向家长提出近期需要配合的事宜:

一、八点准时到达学校大门口。学校是八点二十上课,我们班提前了十分钟。通常八点十五开始小练习,八点二十五至八点五十五读书,然后是十五分钟的分享、安静、每日的颂词,约九点十分到楼下跑步、晨圈、锻炼,回教室喝水、吹笛子,大约九点四十开始阅读课文,学习今天的生字。十点十分下课。

二、如何到别人家做客。比如先敲门,见到长辈要问好。不要大声吵闹,未经同意不要乱动别人的东西,不能主动要东西吃,玩好别人的东西要放回原处等。这里归纳的几项,主要是孩子们在课堂上说的内容。孩子们通常会说:“某某到我家玩,都不收拾,我妈叫我收拾。”“某某到我家玩,告诉他小点声,有人在睡觉,他还是大声说话。”被提到的孩子也总是那二、三位。

三、主动向老师或家长问好。问好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学校每天早上有值日老师在门口迎接孩子,据值日老师反映,有些孩子故意回避老师的握手和问候。也有的孩子,老师向他问候时,他的眼睛看着别处。

我还把金波的诗《用目光倾听》变成填空题,做完后让孩子们读:

 

妈妈说过一句最平常的话,听别人说话,你要望着对方。

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长大,让我学会了如何与别人交往。

听别人说话也是一种交流,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诚。

当我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我用耳朵、也用目光倾听。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我的“窗子”永远明亮灿烂。

真诚的目光胜似千言万语,目光传送的是温暖的春天。

妈妈一句话教会我真诚地生活,她慈爱的目光至今仍照耀着我。

 

水獭和鸿雁

 

通常华德福三年级开始讲《圣经》里创世纪的故事,正好可以对应九岁孩子的意识变化。而我们班级的20个孩子,到9月底,有6位孩子过了九岁生日,也就是有三分之二的孩子还没有到九岁,虽然九岁的意识变化不是正好到了九岁,但我还是想再等约半数的孩子过了九岁生日。而且我不会给孩子们讲《圣经》的故事。

随着语文教学内容的加深,我越来越感受到,中国孩子学习语文,不能照搬西方华德福教育。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小学六年,我们的孩子需要会写2500个汉字,会认3000个汉字。而西方的拼音文字,只需要学会写26个字母,掌握了拼写规律,就能写出任何一个单词。

对中文的掌握当然远远不是写字认字,还要能够阅读和写作,这就要涉及到字词句的理解和运用。我曾经极为欣赏的华德福不用课本的做法,到了中文教学,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九月份我仍然选择了寓言故事作为教学主题。我们读了5个伊索寓言、2个中国寓言和一篇散文(汪曾祺的《仓老鼠和老鹰借粮》)。

其中一篇寓言:

 

水獭和鸿雁

森林里流着一条弯曲的河,里面住着一只水獭。它有灵敏的听觉,小鱼在水中打泡,远处岸上树叶在飘落,都能够听见。不过,它的眼睛小而近视,几步外的东西一点也看不见。

河岸上居住着水獭的邻居——一只鸿雁。鸿雁很骄傲,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离水獭很近了。水獭忙停下工作,行个礼说:“您好!”鸿雁傲慢地微微点头说:“你才看见我呀?可是我在河湾那边早就看见你啦。你这眼睛会送掉你的小命呵!可怜的瞎子,猎人可以空手抓住你!”

水獭不慌不忙地说:“你的视力的确比我强很多倍,这是没有疑问的。请你听一听,在第三道河湾那边有没有缓慢的流水声?”

鸿雁仔细探听了一下,说:“啥声音也没有!你是说谎,连树林里也没有声音哪!”

“您听听,那边有没有水溅声?”

“哪儿?”

“第二道湾那边。”

“没有,一点也没有,什么动静也没有。连树林里也没有动静。”

“请您再听一听,”水獭等了一会儿说:“就在离这儿很近的地方有没有水溅声?”

“你说哪儿?”

“就在第二道湾这边。”

“啥动静也没有,你是故意造假吧?”鸿雁实在无法相信水獭的话,这么反问。

  水獭说:“我的耳朵对于我就象你的眼睛对于你一样重要。再见!”说完就跳入了水中。

  鸿雁正要嘲笑水獭,忽然看见树林那边有一只小船,船上一位猎人正举枪瞄准它。鸿雁刚想举起翅膀,枪声响了。鸿雁的脑袋倒了下去。

--蒙古族寓言(选自《中外寓言鉴赏辞典》 陈蒲清主编  湖南出版社  1990年)

 

读完后,请孩子们在词组或句子下面划线,比如:森林、里面、听觉、远处等。每个词组或句子,在田字格本上抄写一遍。

中国孩子学习中文,需要在课文中去理解字词的含义,需要反复巩固常见的词组。如果照搬华德福的做法,老师在黑板上写一篇和孩子们经历相关的短文,或写一篇故事概述,让孩子们抄写下来。到了四、五年级,我们孩子的阅读能力会受到限制,我听说在中国个别实践华德福教育的学校,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些薄弱。

 我们学的另一篇中国寓言是:

 

蜗牛和它的硬壳屋

从前的蜗牛,并不把它的硬壳屋时时扛着,走路象蟑螂一样轻快。现在的蜗牛,半天爬不出一寸路,老是扛着一座沉重的硬壳屋。其实这苦是它自己招来的。

蜗牛原来的屋子并不象现在的这么漂亮。那时的它也大方一些,胸怀宽阔一些。它经常离开屋子到外边跑动,让没有屋子的蜻蜓、蚂蚁到自己屋子里来避雨、乘凉。后来,它对自己的屋子不满起来,就一次又一次地精心整修,变成了一座光亮光亮的新屋,屋顶镂着美丽的花纹,阳光下金光灿灿的。蜻蜓、蚂蚁见了,都赞叹说:“多么美的屋子呵!”

可是蜗牛已不愿过去的朋友再进它的华屋了,也不愿再到外面野跑,它担心房子被别人偷空子占了去哩。它在不得不走动时就把屋子背在身上,一丝一丝地爬,累得气喘吁吁也不放下。不管到什么地方,也不管晴天雨天,都是这样。日子久了,身上的肌肉就和房屋粘联起来了。所以现在的蜗牛,只好一辈子扛着沉重的硬壳屋。

--壮族寓言(转选自《中外寓言鉴赏辞典》 陈蒲清主编  湖南出版社  1990年)

 

 陈蒲清主编的《中外寓言鉴赏辞典》,是我在旧书店买的,我很喜欢这本书,从中选了好几篇寓言请家长帮忙输入电脑,再打印出来发给孩子们。

 最后一周的语文版块只有三天,究竟选读哪一篇文章合适?反复斟酌后,选了《仓老鼠和老鹰借粮》。在我的想象中,孩子们会喜欢的。果然如此,孩子们听我读到有趣的对话哈哈大笑,我们每天读一遍,读到第三天,孩子们可以自己读了,读到好玩的地方,他们还会笑。

 结合课文和中秋节,我们以每天学习7个生字的速度,学了112个生字。但真正掌握这些字的含义和用法,还需要反复练习。

这学期,我把要学的字,直接写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不再分解笔画了。写完一个字,孩子们在本子上写下来,一起说说这个字的含义、组词。然后我就把这个字擦掉,再写下一个。全班总有34个孩子,没有按照我黑板上的示范写,他们是没有用心看,还是不会看细节?这几个孩子,我经常在他们的本子上再写一遍示范。其中一个男孩,我是知道他没有用心观察我的字。通常是错字改过了即可,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了,错一个字罚他写了一行。结果,后面几天他写得很规范,竟然一个字没错。

每天早上有十分钟的听写,还有主辅课上的填空,都是我说句子孩子们写下来。比如“上周五晚上,全校师生和家长一起过中秋节。”“我们做了冰皮月饼,每个人可以吃一块。”“在宁静的夜晚,明亮的圆月让我想起一句诗:‘月光如水水如天’”我发现有些孩子停留在不会写的字上,后面的内容一点也没有记住。我反省自己,太照顾孩子们了,一个句子重复三遍,还有孩子不停的一再问,于是一句话,我就得重复五、六遍。这样会导致孩子不去用心记住整个句子,只是记自己要写的几个字。以后我还得和孩子们约定,听写时一句话只重复三、四遍。

孩子们的写字速度明显提高。

 

青蛙王子

 

“为什么华德福教育比较喜欢格林童话,而不选择其他的民族童话?其中一个原因正是格林童话中探讨的都是遵循人类发展的原则,并且是源于基督教、天主教的故事。格林童话中的中心主题总是人类那个发展中的自我,而且这个自我要面对自我的灵性力量、原始的世界、大自然和人类与神鬼,并与其奋战。童话的结局总是好的:发展继续进行,而无论什么问题都得到了一个解决之道,每件事物都有其时间和公平合理的调解。缺乏这样的遵循发展和结构清晰的世界图像就不能发展出一个健康的自我意识。”(《有关华德福教育实务上的二十六个问题》作者Michaela  Glockler  选自《迈向健康的教育》  翻译 邓丽君廖玉仪  出版歌德馆  医学部门和教育部门 66页)

如果翻译是准确无误的话,我理解的意思是:一,格林童话优越于其他民族的童话。二,优越的原因是,格林童话探讨的都是遵循人类发展的原则,并且源自基督教、天主教。三,格林童话的主题是人类发展中的自我。结局总是好的,什么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四,只有格林童话能够有益儿童发展出健康的自我意识,其他民族的童话不行。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西方人,或者说拥有格林童话的民族,有一个健康的自我意识,其他民族没有。这里涉及到如何理解“自我”。中国人的“自我”和西方人的“自我”有何不同?这篇简讯,我没有精力展开论述了。

作者觉得通过格林童话,有益孩子发展出健康的自我,而其他民族的童话则没有这种可能。我疑惑的是听格林童话长大的西方人,他们的自我一定比别的民族健康吗?为什么要把西方人的“自我”看得更健康?即便不能说这段话表示所有的西方人“自我”更健康,但至少是听过格林童话的西方人的“自我”更健康吧?

中国人从小是听中国的民间故事长大,他们的“自我”就不如西方人的“自我”健康吗?这是我的疑问。

每天放学前,如果时间容许,我还会讲故事。这个月除了配合中秋节讲的故事外,我选择了2个格林童话故事,一个是《青蛙王子》,一个是《三种语言》。

西方华德福学校是一年级讲格林童话,在一、二年级我讲述的故事中,格林童话只占了5%。我个人觉得对应于九岁孩子的意识转变,格林童话也许更适合。

围绕中秋节讲的故事结束后,如果马上就讲格林童话,感觉气氛不对。我选择了聊斋志异里的《鸽异》故事。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在一次工作坊中,一位妈妈告诉我,她小时候读过大量的格林童话,现在她意识到,她能够很快信奉基督教,和小时候读格林童话有关。最近我在网上看到,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199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中肯地说道,他无法接受基督教的信仰,完全因为小时候听到太多的聊斋故事。

幼年时听到的故事,会成为成人后价值观、生活观、道德观,甚至信仰的一部分。中国的民间故事里,有我们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宝藏,让孩子浸透在中国的故事里,他们就和我们的文化有了血脉相承的关系。”

这也正是我为什么给一、二年级的孩子,选择的故事以中国民间故事为主的原因,即便不能发展出所谓的“健康的自我”。

 

家庭作业

 

我曾犹豫是否到了三年级,可以每天给孩子们布置一些作业了?正好有家长也提出这个建议,希望孩子养成每天在家写作业的习惯。

于是,本月周一至周四的家庭作业是每天做一份百格计算,再写50个字左右的课文里的词组和句子。

周末的作业是把本周学的《道德经》和《弟子规》读五遍,会背诵的只需一遍。写一篇周记,临摹《峄山石刻》六个字,每个字用毛笔写六遍。本周新学的字,每个字写2遍,组一个词。

这学期,可能孩子长大了,或者是因为每天都有作业,基本上不用催交作业了。个别孩子到了周二放学还不交周末作业,周三就请他一个人打扫整个教室。个别孩子书法作业不认真,我还是会把作业退回去,请孩子重写。

孩子们的周记基本上是流水账,到哪里去玩,玩得好开心。但毕竟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一段话写出来。有的孩子能写百字以上的周记。也有个别孩子能把内心的想法写出来了:“中秋节快到了,学校有活动。可是妈妈有事,爸爸陪我。很可惜没有拿东西去义卖,希望下次不会错过。后来我们还看了皮影戏。很开心。”

九月底,我们花了一节课时间,在课堂做了偏旁字典小卡片。我发给孩子们学过的600多个汉字,常见偏旁表、常见笔顺规则和笔画名称表。我给出16个偏旁,每个偏旁做一张小卡片,至少可以写同一个偏旁的24个字。我把这项内容布置为十一期间的作业,通过这样的练习,孩子们对字形和字的含义会有更深入的认识。比如三点水的字,大都和水有关。言字旁的字大都和说话有关。

十一期间还有一项作业是每个孩子做一个沙包。

 

厨师大林

 

学校的厨师大林为全校师生做了一年半的饭菜,听说他要离开学校了,我请他来到班级和孩子们做交流。大林内在的谦虚、温和、善良,让班上的孩子都很安静地听他说话。孩子们最爱南瓜汤和西米露,大林告诉我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分享后,全班孩子把每日餐前感恩歌唱给大林叔叔听,还说了感谢词:“感谢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感谢厨房叔叔、阿姨的辛勤劳动,愿天下所有的小朋友都有饭吃”。我请每个孩子做一张感恩卡,卡片上写几句话。有孩子写道:“谢谢大林叔叔,你做的饭菜好好吃。我好喜欢吃你做的土豆和你做的西米露。好好吃,祝你一路平安。”“谢谢大林叔叔!你做的饭太好吃了,比如说,南瓜汤、小土豆儿、西米露和炒饭、炒豆腐,非常好吃,我都吃胖了,我喜欢。”孩子们不会写的字,我写在黑板上,也是一次识字写话的机会。

月中有株婆娑树——山竹班简讯之一
 

930日下午的食育课,我们邀请大林来教孩子做素菜。他把原材料准备好,一节课孩子们学做了2样菜:寿司与红枣夹糯米。

月中有株婆娑树——山竹班简讯之一
 

虽然孩子们在校园里有时能够见到大林,但他来到我们班后,孩子们和大林之间产生了真实的感情,再相见时的微笑或问候,是发自内心的亲切友好。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不仅老师很重要,厨师、门卫等各行各业的人都很重要。

制作感恩卡和偏旁字典的卡片,来自孩子们使用过的湿水彩或绘画纸,这些纸用过一面,反面还可以再次利用。这样做既环保又美观。

每周三下午是园艺、食育课,有时2节课都上园艺,有时2节课都上食育,比如中秋节做月饼。有时园艺和食育各一节课。园艺课在王老师的安排下,孩子们为校园建设出力。我们班的孩子喜欢用手推车把草或泥土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每到上坡的路,我看到他们使出全身的力气推着小车,脸蛋红红的、汗水直往下流,心里却是无比的开心。我找到王老师,这样的力气活请多留一些给我们班的孩子。

这学期英语课由新来的春华老师上,刚开学她需要熟悉孩子,每周三节的英语课就变成主辅课。直到九月下旬最后的四次英语课,她才开始教学。春华老师教过十几年的小学英语,经验丰富,发音纯正,上课形式活泼多样,她的英语课很受孩子们的喜爱。

 

嫦娥奔月

 

围绕中秋节,我再次讲了吴刚伐桂的故事,这是一年级讲的故事,我发现孩子们忘记了,就讲了2遍,他们听得津津有味。“吴刚真的还在月亮上吗?”“月亮上没有吃的,他怎么活?”

我第三次讲金光洞兔儿爷的故事,还用偶戏演了老北京兔儿爷的传说,这是我第一次为孩子们演偶戏!我们第三次画兔儿爷了。有的孩子说:“我最喜欢画兔儿爷了!”

这次兔儿爷的耳朵也是孩子们自己画的。孩子们年龄增长,按理画起兔儿爷更快了,可是他们对细节的关注也增加了,我们花了将近2个半小时才结束。兔儿爷的眼睛、鼻子、嘴巴越来越清晰,身上也出现了装饰条纹。

月中有株婆娑树——山竹班简讯之一  

学校的老师和家长为孩子们演了皮影《嫦娥奔月》,这是我们学校第一次演皮影。暑假我遇到安徽的马派皮影传人马飞,说起他的经历让人感慨,上个世纪70年代,到处有人请他家去演皮影,靠皮影可以养活一大家人。到了八十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渐渐的没有人需要皮影了,马飞的妈妈伤心之下,把祖传的4箱皮影烧掉了3箱。

华德福教育反对年幼的孩子观看电视,幼儿园老师给孩子们演偶戏。皮影的作用和偶戏相当,而且皮影是中国人的传统艺术形式,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好些家长反映,孩子对皮影印象最深刻。有个幼儿园的孩子甚至在家里搭起了皮影幕布,画皮影人物。

很久以前我就对汉画像情有独钟,我按照汉画像里的月亮和蟾蜍、嫦娥奔月,临摹后给孩子们看。这是他们画的月亮和蟾蜍:

月中有株婆娑树——山竹班简讯之一

月中有株婆娑树——山竹班简讯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里,月亮里画蟾蜍,太阳里画三足乌。我对孩子们说:“为什么古代人把蟾蜍和月亮联系在一起,把三足乌和太阳联系起来,我还不知道。”孩子们说:“蟾蜍晚上出来,小鸟是白天出来的。”也许真的就是这样,蟾蜍是阴性的,和月亮相关,而鸟类是阳性的,和太阳有关。

也有一种观点说蟾蜍是嫦娥变的,美丽的嫦娥变成难看的蟾蜍,我没有告诉孩子。

我非常喜欢月亮周围的云雾缭绕的线条,孩子们尽情发挥,各有自己的创意。孩子们画的嫦娥奔月:

月中有株婆娑树——山竹班简讯之一
 

美术老师小繁花参照汉画像带孩子们画的月亮:

月中有株婆娑树——山竹班简讯之一

    小繁花老师还带孩子们用湿水彩画了月亮。

晨圈里我们加入了中秋童谣的内容,课堂上我们学了和月亮有关的两首诗,并要求孩子们背下来:

 

清夜

作者(英国) 布莱克

 

月亮像一朵鲜花,

开在天庭高高的枝丫,

乐陶陶,静悄悄,

坐对着清夜微笑。

 

水城威尼斯

作者:姜尼罗大里

 

水面上一座古桥,一个月亮在古桥上挂。

水面下一座古桥,一个月亮挂在古桥下。

天上一眨一眨的是星星,水下是星星一眨一眨。

你说哪一座古桥是真?你说哪一座古桥是假?

 

 

 

月中有株婆娑树

 

中国有两大节日是全家人要团圆的,一是春节,一是中秋节。一所学校逐渐孕育出家庭的温暖感,在中秋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要如何准备才能体现出节日的意义?

全校老师花了2个下午,六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和讨论,我们分享了有关月亮和中秋节的童谣、歌曲、故事。专门邀请丽军老师围绕 “月亮在中国诗词中的含义”,谈谈中国人心目中月亮的意象。有学者说过人类早期“凡有人的地方就有太阳崇拜”,中国原始时期也有太阳崇拜,为什么渐渐的月亮崇拜占据主导?“中国艺术精神追求的不是写实的洞微烛影毛发毕现的日神阿波罗精神,而是写意式的绰约迷离明净朦胧的月神精神。月亮升起与寂寥的夜空,用晶莹玲珑的光亮,铺奇布彩,化神秘为希冀,这同太阳的炽烈显现无遗的热烈风格相比,更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要求。”(选自《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判》傅道彬  52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月亮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清凉、柔和、亲切、舒服、被动……太阳给我们什么感觉?强烈、温暖、热烈、主动、火热、咄咄逼人……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比较接近月亮 ——阴性、阴柔;西方文化比较接近太阳——阳性、阳刚。从整个人类来看,阴阳两种力量也许都需要,太阳和月亮在一起才能有完整的一天,阴和阳的相互制约、平衡、取长补短,才算是一个整体。

任何一个节日,如果没有了祭祀,犹如一个人没有了灵魂,只剩下吃喝玩乐的感官享受。这次我们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仪式祭拜月亮的,供桌上摆着供品、两只红蜡烛、香炉等,主祭人员穿的是传统的祭祀服装。但如果没有一颗虔诚的心,所做的一切也只是外在的形式。在家长会上,我们一再强调祭拜月亮一是表达对天地的感恩,二是培养孩子的敬畏之心。在祭祀的过程,希望家长配合保持安静,不能安静的孩子,及时带离现场。“静”和“敬”发音一样,缺少了安静肃穆的气氛就没有敬畏感了。

925日下午四点半,大家围成一个圆,以中秋的歌曲和童谣开始了中秋节的庆典活动。学校安排了猜谜、皮影戏、集市、游戏等内容,六点半至71刻是冷餐会时间,七点半开始拜月仪式。我们没有使用灯光,在明亮的月光下,进行拜月仪式。虽然个别幼儿发出了声音,但整个过程还是保持了安静。蜡烛和香由于放久了有些潮湿,祭祀人员花了很长时间才点着。拜月的最后一项是每个班级拜月,我是第一次向月亮行跪拜礼。

坎贝尔说:“神话与仪式根本不是为了控制自然,而是为了控制社会,让社会能与自然保持协调一致。仪式节庆的任务就是要让人在经历一些重大事件时(比如进入人生的不同阶段、投入战争和从战场归来),不会失去与自己生物性根基的接触,能始终保持与自然的协调一致。”

拜月结束后,孩子们每人提着一个小桔灯,在家长的陪伴下,沿着学校的山坡走月,走到学校门口时,老师给每家发一个供过月亮的月饼,月饼都是孩子们自己做的。我觉得最好吃的月饼是自己做的,不油腻、不太甜。

幼儿园赛丹老师唱的拜月歌,特别有民间唱腔的韵味,我们唱了一遍又一遍:

 

感谢天感谢地,感谢爸爸和妈妈。

月娥姐月明明,月中有株婆娑树。

月娥出来免灾星,家中添财又添丁。

 

我特别邀请赛丹老师到我们班来教孩子们,我问她为什么会唱得那么的富有感情?她说,要真正理解为什么感谢天地和父母?当你心中升起对天地万物的感恩、对父母的感恩,就自然会把那份感情唱出来。

最早在中国古代没有中秋节,拜月时间是在秋分,每年的922日或23日,“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唐宋时期才出现以赏月为主的中秋节,到了明清时,中秋节成为民俗大节。由于中秋节和秋分比较接近,保留下来许多秋分的习俗。比如祭祀月亮的时令瓜果,既表达对月亮的献祭,也是劳动收获后的感谢。

华德福学校三年级有农耕版块,我们准备11月初去福建培田村一周,体验当地的农村生活。我曾经和老朋友邱建生的机构合作,在培田做过2次秋令营,当我开始带一年级的时候,就梦想有一天带着孩子们去那里。

在中秋节的集市上,班上的孩子和家长自己动手做食物和手工,为培田村的孩子和老人义卖。

 

形线画

 

开学后,我们画了印度的Kolam图形,这次是用13个点,按照13531的规律从上至下排列。每位孩子画两幅,一幅按照我的要求画,一幅自己创作。

孩子们的创作令我惊异,我自叹不如。我画的图是照书上画的。

月中有株婆娑树——山竹班简讯之一

月中有株婆娑树——山竹班简讯之一

 

我们还画了动态曲线,要保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而且线条的起伏大致一样,需要极大的自控能力、判断能力和表现能力,虽然有些孩子说:“太难了!”但他们没有放弃,一次次尝试,甚至有的孩子先画一条水平线。

月中有株婆娑树——山竹班简讯之一
 

蜂蜡课

 

开学第一天,我们把桌子围成一个圆,开学典礼之后,我们分享暑假的生活,然后把暑假里看到的某样动物或东西捏出来。孩子们对立体造型总是很感兴趣,有的孩子很有想法,有的孩子一筹莫展:“老师,我不会。”我把自己做的和其他孩子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互相都有启发。

九月份我们用了三节课玩蜂蜡,其中一节课是把听过的格林童话《青蛙王子》捏出来,另一节课是分组捏五个伊索寓言故事。乐为用完成的蜂蜡作品来演故事,孩子们都围拢过来看。

孩子们的作品放在教室后面的季节桌上,我经常看到有孩子围着蜂蜡作品怎么也看不够。他们边看还边改变场景布置。

这学期美术课和湿水彩课由小繁花老师上课。学校有了专门的艺术老师,对我帮助特别大。周四下午的手工课,暂时由我安排。这个月我就请小繁花老师上了一次泥塑课。这是第一次正规的由专业老师上的泥塑课,一节课捏了一个球形。以后每个月我想至少安排2节泥塑课。

月中有株婆娑树——山竹班简讯之一
 

九月份有三次手工课,每次都是周四下午连上的2节课。一次是泥塑,一次是画兔儿爷,还有一次我们做了八角形的折纸。我先让孩子们用废纸折出四片,2个孩子一组,粘贴成一个八角形,然后才能用彩色透明纸自己做一个。做完后贴在窗子上很好看!这项手工活动也花了2个半小时的时间,没有完成的带回家继续做完。

有一位女孩,以往做手工都是需要老师特别帮助,这次她却是完成得又快又好的三个孩子之一,我十分惊喜。有的孩子做得很慢,追求精益求精,为了让每一片都粘贴在准确的位置上,他还用铅笔划线做记号。也有的孩子折纸时图快,边和边之间没有对齐。或者粘贴时,两片没有对准位置,最后的八角形不够对称。课堂上,有2位男孩不能坚持坚持下来。

月中有株婆娑树——山竹班简讯之一
 

九月份我们每周还上了一节游戏课。我非常喜欢华德福教育中的游戏。我们玩了蒙眼听声音、蝙蝠与蛾子(环境教育的游戏)、黄鼠狼偷鸡蛋、渔网捕鱼和3个不同的猫抓老鼠的游戏。我没有把游戏课写在课程表里,具体哪一天上有时要看天气。

最近班上出现了老鼠,上课时,经常有孩子喊:“老鼠!”每天早上我第一个到教室,都能看到老鼠留下的黑色粪便。

最后一周的游戏课是一位外国老师上的,他让孩子排好队,一个接一个,沿着地上的线条,边走边玩不同花样的沙包。我看到有的孩子顾得了手的动作就顾不上脚了,“手忙脚乱”,顾得了脚又顾不上手。

每天早上的晨圈,我做了较大的调整,我们先分组在坡上奔跑,然后唱歌围圈,大约五分钟,我只用一首歌或童谣配合动作。最后是欧阳老师带孩子们练习武术或体能锻炼。

 

这学期,班上如果有孩子上课时一再大声说话,影响全班,被记三次后,放学后就要一个人打扫教室或户外。不按时交周末作业的,也是如此。一个月下来,被罚的有4个孩子。

 

九月份我们用《白浪滔滔我不怕》来配合优律诗美课上需要练习的交叉动作。

 

九月三十日是放假前的最后一天,我请孩子们计算教室的地面有多少块瓷砖,他们知道用乘法了,13乘以13等于169块瓷砖,这天有17个孩子,每人需要清洁几块瓷砖?大约十块。我们把所有的课桌椅搬到教室外面,每人用抹布把十块瓷砖擦干净。在家长的协助下,我们还把所有的柜子搬开,把地面彻底清洁。

从三年级开始,每周五的清洁就不请家长来帮忙了,孩子们自己打扫干净。

 

开学第一周做的第一份填空就是两首歌词,一首是《宁静的晨曦》,成为我们每天早上围圈时必唱的歌:

 

宁静的晨曦钟声缭绕,天空的彩霞辉映照耀。

鲜红的太阳挂在树梢,谁向我招手向我微笑?

早晨,你好!早晨,你好!早晨,你好!

 

另一首是李叔同先生写的《夕歌》,如果这天放学前没有时间讲故事,就一起唱: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

落日向西垂,落日向西垂。

同学们,课毕放学归。

我们仔细想一想,今天功课明白未?

先生讲的话,可曾有违背?

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

回家问候长辈,温课勿荒废。

大家努力呀!同学们,明天再会。


                                                    2015107

 

 

0

 
话题:



0

推荐

吴蓓

吴蓓

83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理学硕士,担任过大学物理教师13年。2001年赴英国爱默生学院学习华德福教育,2005年9月开始在北京实践华德福教育。已出版的书籍:《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原名为《英格兰的落叶》)、《请让我慢慢长大》。翻译出版的书籍:《学校是一段旅程》、《解放孩子的潜能》、《圣雄修身录》《圣雄箴言录》,以及3本儿童绘本。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