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整个寒假,只要有空,就在写简讯,基本上没有备课。尤其是简讯之六《东西方的“自我”与九岁孩子》,总算了却我的一件心事。

        老师们于218日返校,孩子们23日上课。这三周是语文版块。

 

爱心树

 

       孩子们回到校园,最吸引他们的是躺在地上的橄榄树了。我们班的孩子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把几个树干摆放在一起,一到课间休息,树干上全是孩子们,他们能想出各种玩法。

        一天,班上一位孩子,要我去看他从一个树干跨到另一个树干。他说练了好久,他才敢这么做的。

        我把《爱心树》打印出来,给孩子们阅读。上面的字,大部分都学过。有孩子说:“这个男孩好坏啊!”另一个孩子说:“坏什么?他也要生活!”

        布置的五天家庭作业是,分五个部分抄写爱心树,每部分配一幅画。

我们去跑步——山竹班简讯之七

我们去跑步——山竹班简讯之七

我们去跑步——山竹班简讯之七
 
 

        234月的主题是围绕春天和树木,中国的五行对应春天的是木。既延续了上学期的树的话题,又迎合了春天的万物生长。

        

女娲造人

 

语文版块还是以《黑暗传》为主题。开学第一周,后续的《黑暗传》还没有准备好。我们把上学期读过的《黑暗传》又重读一遍,给孩子们2次机会,根据所读的内容,任意选一段来自由画画。

我们去跑步——山竹班简讯之七
 
 

我们是第二周开始继续朗读黑暗传《人祖创世》部分。

从洪水之后的葫芦里诞生2兄妹,2兄妹婚配生下伏羲女娲。

 

“九山九海无人住,需要传衍子孙孙。

自传子孙也有限,需要千千万万人。

需要人来创世界,自思索来自纳闷。

思量如何把人造,起个念头心中喜,不如挖泥作泥人。

 

洪水之后淤泥多,就着沙滩做泥人。

比着自己一般样,泥人泥手泥眼睛,

有牙齿,有嘴唇,有腿有脚无灵性,

……”

 

        读完这段后,我们想象自己是女娲,用泥土来造人:

我们去跑步——山竹班简讯之七
 
 

用泥土做出来的人,还没有生命。

 

“女娲要用自己血,一点一滴做成人,有血有肉有灵性。

比自己,画人形,泥沽赐她笔一根,此笔也是炉中炼,

炼出阴阳五形金,一枝神笔才炼成,遂与女娲画人形。”

 

用这支神笔,女娲先画眉毛、七孔,然后是五脏六腑、三百六十人骨节、血脉等等,人身上的一切都是女娲在泥人身上画出来的。

这使我联想起韩干画马的故事:

 

          唐朝,有个人牵着一匹马在马市上到处找马医,他对马医说:“这匹马患了腿疾,如果你能治好,我愿付二千钱酬谢。”马医仔细看了这匹马,笑着说:“你这匹马不象是真马,倒很象韩干画的那些马啊!”随后,马医请这匹马的主人着牵马绕市场走一圈,马医则跟在那人的后面。忽然,韩干迎面走来,他也发现这匹马,韩干大为惊异地说:“这是我画的马呀!怎么会在这里?”于是,他抚摸马身,马象是有些瘸,一看是前蹄有点伤。韩干感到很奇怪,回到家里,看他画的马,果然蹄子上有一点黑缺。韩干立即作了修正。这时,马医说:“毛病找到了,我也就能对症下药了。” 那位马医治好了马疾,得到了二千酬金,可当他回到家里铜钱却变成了泥钱,而牵马的人早已不知去向了。(来自网上)

 

      中国有不少类似这样的故事,画得太出神入化了,竟然成真,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物都可以从画面走出来进入现实。西方是“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中国的“现实”可以画出来,西方的“现实”是说出来的。

由此联想到中国文字的特点是视觉性的,侧重于看。而西方的文字特点是字母拼音,侧重于听。从这一角度也能看出,阅读对于中国孩子学习语文,尤其重要。

几年前,当我在网上看到汉画像里的伏羲女娲时,感到十分的震惊,他们是人身蛇尾,尤其是长长的尾巴,给我的印象太深了。这次我先模仿汉画像里的女娲画了一幅图,孩子们看到我画的后,他们想自己发挥,我说可以,但要求是人身蛇尾。第一次画完后,除了一个孩子,其他孩子没有画出蛇尾的弯曲、光滑、圆呼呼的感觉。第二周又画了一次,这是一个孩子画的女娲:

我们去跑步——山竹班简讯之七
 
 

我们去跑步

 

          开学第一天,我对孩子们说,你们长大了,在校园里跑山坡已经满足不了你们的需求,从今天开始我们跑到校外的马路上,女孩子可以少跑一段,回到操场即可,男孩子要跑到山顶。全程大约2千米。

          我把外套脱了,也加入孩子们的行列,欧阳老师在前面领队,跑到学校大门口才可以任意加速。一出校门,有几个男孩马上超过了欧阳老师,我在后面兼顾跑得慢的孩子,有时看到停下来步行的孩子,鼓动他们跑起来,跑得慢也没有关系。有的男孩,明明可以跑得快一些,却舍不得用力气,我就说:“你们再慢,也不能比我还慢啊!我都老太婆了!起码要超过我。” 

         全班仅有的四位女孩特别出色,原以为他们力气小,可以少跑一些,没有想到第一天就有女孩和男孩一样跑到山顶。第二天开始,所有女孩都放弃了特殊照顾,每次都和男孩一样跑完全程,甚至有2位女孩还能超过半数的男孩。而且跑得最慢的往往不是女孩。

         有一位男孩,我感觉他没有使出全身的力量,每次都是在我前面不远处。有一天我对他说:“我给你一个目标,超过某某女孩。”第二天他奔跑如飞,跑到第六名。还有二位男孩,刚开始2天,他们慢慢跑。到了第三天,不知从哪来的兴趣和动力,他们冲到了最前面!一个是第三名,一个是第四名,欧阳老师跑第二名。到了最后一次跑步,有三位男孩超过欧阳老师。在班级的爸爸群中,欧阳老师算得上身体强壮的人。如果爸爸们真的和孩子们比一比的话,估计有半数爸爸们跑不过这群孩子。

          除了周四有武术课和下雨外,我们每天上午用主辅课的时间奔跑,虽然占用了至少半节课,但我愿意这么做。孩子们越跑越喜欢上了跑步,我说等天气太热了,我们就不能跑了。孩子们说“没有关系,我们把袖子撸起来跑”。

          一个孩子,有2天跑得较快,超乎我和欧阳老师的想象,可是没几天,他又跑得比我还慢,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是因为没有吃红枣。

         还有一位孩子,几乎每次跑步和我不离不弃,一边跑一边喊:“我好累啊!我跑不动了。”开始我很担心他坚持不下来,后来发现无论他怎么喊累啊累,浑身冒汗,每次都能坚持跑完全程。有一次眼看快到终点,他突然加速跑到我前面,我们俩都好开心啊!

         有一位孩子很难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他经常需要借同学的本子来抄写,某天他有点不好意思的说:“我知道某某学习好。”言外之意是“我不如她。”我说:“可是她跑步没有你快呀!”他想了想说:“我知道了,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我说:“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这个孩子跑步能跑到最前面,在跑步中他获得自信。

          每次看到孩子们奋勇向前奔跑的样子,我的心里不知有多么高兴。不仅是锻炼身体、锻炼意志,还能激发他们昂扬的斗志、乐观的精神,还能加深对他人的理解。每个人都有所长,都要努力。

         提起华德福学校反对竞争,我问瑞士来的Roland老师“我们这样跑步是竞争吗”? Roland老师说,完全没有问题,他指着操场上的线说,“孩子从这里跑到那条线,看谁先到达?”很好!总算从一位资深的华德福老师那里得到了认可,让孩子跑步,不违背华德福反对竞争的原则。因为我实在想不通,努力奔跑有什么不好?当然只要孩子努力跑了,我都会给与肯定,哪怕跑到最后。

 

姓氏图腾

 

         上学期我们基本上画完了全班孩子的姓氏,这学期接着画其它的姓氏图腾。我们画了如下的图腾:

我们去跑步——山竹班简讯之七

我们去跑步——山竹班简讯之七

我们去跑步——山竹班简讯之七
 
 

          Roland老师来我们班听课后,很欣赏孩子们画的图腾,但也发现有些孩子画的图腾不在页面的中心部位。这是因为孩子没有先观察,而是先动手画。需要先画一个在中心位置的框架,然后在框架里根据所画的图形,大约分成几个部分,再开始动笔。

          原来我认为可以用黄色彩铅或铅笔打草稿,可是孩子们用铅笔打草稿,画错的地方很难擦干净。Roland老师认为,不要用铅笔,铅笔太硬,而且橡皮擦完后留下黑乎乎的痕迹,即便用蜡块涂色也很难覆盖。于是,我把Roland老师的建议告诉了孩子们,现在我们是按照Roland老师的建议来做的。

          我自己在家里画的时候,原先也是用黄色彩铅,也许是我视力不好,黄色画太浅我看不见,画重了,再用别的色彩描摹的时候,会变成我不想要的颜色。再说图腾的线条比起形线画复杂,打草稿时我需要不断地修改,如果使用黄色彩铅,非常不方便。于是我渐渐就用铅笔打草稿,我可以用淡淡的铅笔画线条,不满意擦掉,不太会影响到最后的效果。看来,我仍然需要用铅笔打草稿。

 

门神

 

           寒假前实在忙得顾不上融入春节的内容,又是放在春节后画门神。

          个别孩子画的门神和去年的相比,变化不大,绝大部分孩子还是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好几位孩子提出要画复杂的门神,他们课下花了好多的时间去完成,有2位孩子断断续续画了3周。当我看到他们的作品,虽然是模仿的,也不得不惊叹!我还没有这份能力。

我们去跑步——山竹班简讯之七

我们去跑步——山竹班简讯之七
 

          关于中国文化对孩子的熏陶,当然不局限在语文课上。武术、书法、农耕、食育等,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中国民间故事、剪纸、画门神、女娲、舞龙、福建培田村游学、过传统节日、听粤剧等。甚至教室里的布置,我也结合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班上一位孩子的外公是艺术学校的老师,专门教二胡等民间乐器,外婆会唱粤剧。我来广州2年,第一次听到粤剧,就是这位外婆唱的。我邀请两位老人到班上来,让孩子们感受一下传统的乐器和唱腔。他们还教孩子们如何用粤语读一首诗,并用粤剧唱出来。

         我自己深有感触,校园里几乎每天听到的都是西洋音乐,比如:竖笛、长笛、小提琴、钢琴,听不到中国传统的乐器,这次机会太难得来了。特别感谢这两位老人,感谢孩子的妈妈。

 

抄写课文

 

         周一至周四的家庭作业,我增加了抄写课文的内容。我们抄写《小古文》、《千家诗》,根据课文内容配上简单的画面。
我们去跑步——山竹班简讯之七

 

下面这位孩子的画常常让我爱不释手。

我们去跑步——山竹班简讯之七
 

家庭作业的内容还增加了背诵。做了2首诗的填空:《我在床上想心事〉和《对手》,我很喜欢这2首诗:

 

我在床上想心事

(加拿大)丹尼斯 李 任溶溶 译

 

我在床上想心事,现在不能出卧室,

如果想要出卧室,先要想出我的事。

 

我在想的什么事?我想要做一个人。

我要做的这个人,必须跟我像得很。

 

我可以做爱丽丝,很可惜我不是她。

是多事狗也不坏,只是它的脾气大。

 

我不会是米老鼠,也不会是唐老鸭,

我知道我不是你,更不可能是我爸。

 

早饭等着我去吃,衣服等着我穿上,

但我一直到现在,还没想出个名堂。

 

看来我得躺一天,一直这样在床上,

我怎么也想不出,也就只好不下床。

 

如果我是个超人,我想我该早知道。

我可会是蝙蝠人?想想只好又打消。

 

人倒想了许许多,跟我像的没一个――

我想还是起床吧。我――还是做我。

 

 

  

(爱尔兰) 斯蒂芬斯            屠岸 

 

黎明,我听见一只鸟,

在枝头上甜蜜地歌唱,

歌唱草地上露珠晶莹,

绿原上惠风和畅;

但是我听而不闻,

因为它不是为我而唱!

 

我就是听而不闻,

因为它不是为我而唱——

唱那草地上露珠晶莹,

绿原上惠风和畅!

这时候我也唱起来,

唱得和他一样漂亮!

 

我始终不断的唱着,

唱得和他一样漂亮!

歌唱草地上露珠晶莹,

绿原上惠风和畅;

所以我对他听而不闻,

尽管他歌唱在树上!

 

   有孩子说这首诗好奇怪啊,好多重复。我说:“有没有发现这首诗的独特的地方?”孩子发现了:“循环。”

这2首诗给孩子2天的时间背诵,家长确认签字。

周末要求背诵本周学的3首千家诗。所选的千家诗都是去年学过的,只是今年用吟诵调唱而已,还是由欧阳老师带着吟诵。

《峄山石刻》每个字写六遍,刚临摹完毕。书法老师建议临摹《王福庵书说文部首》,本周开始每页12个部首,每个部首写三遍。

  这学期有4个孩子的生字书写明显变化,间架结构和字的力度呈现出来了。 

          我们每天学9个生字,学习的进度加快。他们的写字速度也明显提高,半数以上的孩子能做到45个字10分钟写完。课堂上,每个生字写四遍,组一个词。 

         “铅笔的笔芯坚硬、黑色,所以不适合孩子使用”,关于这一点我始终想不明白。中国的许多华德福学校就是根据国外老师的看法,孩子用彩铅写字。华德福的彩铅最便宜的10元一支,昂贵的要16元一支。我使用的华德福彩铅是用削笔刀削的,舍不得用卷笔刀,而且只削木头,不削铅芯。我已经用了10年了,还可以再用10年。有位华德福家长告诉我,老师要求孩子写数学作业时,彩铅一定要细,这样一支彩铅很快会用完。为什么不能用铅笔做数学题?

          使用彩铅写汉字,我看到华德福的大主课本(约27cm*38cm)上,有一页才写一个汉字的,也看到小主课本(约23cm*30cm)上,最多一页写16个汉字。这里仅指练习生字,不包括抄写课文。在不伤害孩子的前提下,是否也考虑一下成本?大量使用纸张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这是某个华德福学校展示的孩子作业,大主课本写了9个字:

我们去跑步——山竹班简讯之七
 

          有用蜡块写2个字的:

我们去跑步——山竹班简讯之七

         学习西方的英文字母,再怎么大写,也就26个。学习汉字,一、二年级合计至少能学300个汉字吧,全用华德福的方式来写生字,需要多少纸张?

我在一所国外的华德福学校看到,蜂蜡课上,老师给每个孩子半块蜂蜡,下课后蜂蜡归孩子所有,不用还给老师。半块蜂蜡大约8元。在我的班级,一、二年级用的是国外捐的旧蜂蜡,三年级开学用了新蜂蜡,可以反复使用,至今还在用。

 

刷地

 

         有感于日本小学生的打扫卫生,这学期每个周五都要刷地,一周刷教室,一周刷户外楼梯。孩子们人多,干起活来充满着热情。

我们去跑步——山竹班简讯之七
 

          班上个别孩子的环保意识,甚至超过了老师。我们用洗衣粉刷地,有孩子说:“不环保!”下次我们再也不用洗衣粉了。有次我要把寄书的包装纸扔了,有孩子看见了:“反面还是白的,可以打草稿。”我说:“已经又皱又破了。”孩子又说:“也许能用得上啊。”被她说得我不好意思扔了,叠叠整齐放在班里。 

         课堂上让孩子们写了一篇短文:我做的家务。每天做的家务有哪些?经常做的家务有哪些?偶尔做的家务有哪些?这才发现17位孩子中,有6位做了足够的家务,有4位基本上不做家务,剩下的7位孩子做的家务偏少。基本不做家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里有老人,老人不让孩子做。

         语文课上我们听写:“美国孩子每天做家务时间1小时12分钟,中国孩子每天做家务的时间不足12分钟。美国9至12岁的孩子做的家务有:……”我向家长们提出,能否保证孩子在家每天做家务20分钟左右?

         2年级开学不久,我就提出每天洗一次全家碗、扫一次地。我自己首先要做到每天扫地,一直坚持到如今。可是家长很难坚持让孩子做到。

          多年前,我读到《西方社会病》一书,作者采访了许多吸毒的西方人,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生活太富足,想有什么就有什么,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和意义才吸毒。

         如果我们的家长满足于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以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那么孩子的未来实在堪忧。

         我看到孩子们一起干活,还是挺出力的,家长会上建议住得近的家庭,不妨把孩子们组织起来,轮流到每家做些家务。

 

做一双筷子

 

          周三下午一节课是木工,一节是建筑。

          开学第一周的下午,我们分2组,一组做手擀面,一组搬动树干。然后2组互换。最后我们在庄师傅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劈柴、烧火,用自己建的炉灶煮了手擀面。面条无比美味,孩子们端着碗,坐在石头上,享受着劳动后的愉悦。

我们去跑步——山竹班简讯之七

我们去跑步——山竹班简讯之七
 
 

          第二周开始,庄师傅带孩子们做筷子。一双小小的筷子藏着中国传统文化:古代筷子的长度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人与动物本质的不同。在用餐过程中,如何使用筷子也有许多讲究,比如不能长短不一的放在桌子上、不能用筷子在菜盘里寻找自己爱吃的菜、不能用筷子指别人、不能口中含筷并发出声音……。我以听写的方式告诉孩子们的,既复习了生字,又了解使用筷子的基本礼仪。

我们去跑步——山竹班简讯之七
 

          孩子们太喜欢做木工了。有天下午下雨,我们连续做了2个多小时的筷子,班上一位调皮的男孩还觉得没有做够:“太好玩了!我喜欢做筷子!”

          一开学,孩子们读书和写字时,除了以往的要求外,增加了一项:椅子只需要坐一半。每天早上我们读书时,我都要反复一再地提醒孩子们。有的孩子能够马上做到,有的孩子提醒几次后才能做到,还有的孩子每天都需要提醒。

          我还要求换下来的鞋子不仅放回原处,还要摆放整齐。室内鞋不能当拖鞋穿,把脚后跟踩下去。衣服也要尽可能地穿戴整齐,把外套的拉链拉上,或者脱下来。

 

简讯之六的回应

 

         上一篇的简讯写到了关于东西方的“自我”和九岁孩子。在我看到的回应里,我想做些说明。

          我的行文基本是按照学术论文的形式写的。概念要清晰、推论要符合事实和逻辑性。如果反驳的文章,仅仅是有感而发,或者对某些事情先是坚信不疑,再找些亲身的经历来证明,我觉得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学者专门研究东西方的“自我”,比如杨国枢的《中国人的自我》。有学者专门研究中外历史,比如许倬云的《中西文明的对照》。我没有这两方面的研究,只是把学者们的研究用于华德福教育,来看中国孩子学习语文适合什么素材。

          我选择以“九岁孩子的意识转变涉及到的‘自我’”作为核心主题来展开。在我读到的回应文章中,非常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对这一主题作出评论。如果我们承认中西方成人的“自我”意识有差异,那么中西方九岁孩子的“自我”意识也应该有差异,能够对应西方孩子九岁“自我”意识发展的旧约故事,就不适合中国的九岁孩子。

          如果有人认为旧约故事就是适合中国的九岁孩子,具有普世价值,我无话可说,还是“喝茶去吧!”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对旧约故事的喜欢,超过了《黑暗传》,我很想知道是作者亲自带班得到的结论?还是听某个老师说的?老师是怎么带入旧约故事和《黑暗传》的?即便孩子喜欢,就一定是正确的选择吗?一个班级的孩子反应能代表中国大部分孩子吗?最近一位妈妈告诉我,课堂上老师讲圣经故事,但她的九岁孩子说更喜欢听中国故事,因为“圣经里面老是讲谋杀” 。

          如果有人问小学六年级时,用六周的时间讲述西方的历史,难道会动摇孩子们的文化归属感吗?孤立起来看,我觉得不会。另一方面,我理解中国的华德福学校六年级安排六周的西方历史,那一定是三年级讲圣经故事、四年级讲北欧神话、五年级讲古希腊……这么一路过来的,也就是我在文章中提到的,一半中国,一半西方的做法。他们还会在二年级讲伊索寓言、爱尔兰王之子、狐狸列那的故事,一年级讲格林童话。如果从一年级直到八年级,有一半的语文课程是照搬西方华德福的内容,我的确觉得会对中国孩子的文化认同感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曾遇到一位妈妈,她告诉我,为什么她很容易信仰基督教,和小时候听了太多的格林童话有关。而社会学家费孝通则认为,他难以信仰基督教,源于小时候听了太多的聊斋志异的故事。

          但这不表示不能讲格林童话,一年级时,我给孩子们讲过约50个故事,其中有34个是格林童话。

          有人问我文章中提到的,中国文化是“天人合一”、主客体不分,是谁说的?我承认没有给出出处,不够严谨。我自以为这已成为共识了,在我阅读的书籍里,常常看到这种说法。关于主客体的分离,我没有展开讨论,我觉得主体的核心是有个界限分明的“自我”,如果“自我”的界限不分明,自然主客体的分离也就不清晰、不彻底。在我的文章中提到的铃木大拙所引用的二首诗,从一个侧面也是反映了东方人主客体不分的状态。

          有读者认为我过分强调了东西方的差异,我想说的是,那他还没有理解我为什么会写那篇文章。

          即便我们的语文课全部都是中国的内容,也不可能培养出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数学,我们教授的是西方的数学。我们现在使用的白话文,也已经浸透着西方的影响。孩子们读的绘本或儿童文学作品,估计半数以上都是国外翻译过来的。如果再算上影视作品,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孩子们接触不到西方文化。在目前的情况下,需要担心的是孩子对中国文化接触的不够。

          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当然是必要的,是有好处的,这是勿容置疑的。我的目的不是排斥西方影响,而是中国小学生的语文课,为什么要用一半的时间来讲西方的故事?

          还有一点,希望能够引起注意,“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它伴随着所有的东西同来。”如果有人只想给与孩子他所认为的中西文化各自好的一面,以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就能避免中国人的劣根性,又具备西方的一切优点。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我看来会成为无根的浮萍,是杂交品种。没有深厚的土壤和根基,那来的生命力?

          资深的华德福老师Ben讲过一个故事,在一个原始部落里有棵大树,上面一半结好果子,可以吃,一半结有毒的果子。时间久了,人们忘记哪半边是好果子,部落酋长冒着生命危险去尝试,终于发现结好果子的半边,人们担心以后还会忘记,干脆就把结坏果子的半边树砍掉了。结果第二天人们发现整棵树都死了。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好坏、阴阳都在其中。如果仅仅把某种文化好的部分提取出来,把坏的部分剔除掉,这种文化也就死亡了。

         我们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看到传统文化中“孝”的负面,就全盘否定“孝”,这样的做法把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也否定了。

 

语言的影响

 

         原来的文章里还有以下一段,后来感觉有些节外生枝,就没有放在那篇文章里。

 

 至于为什么中国人的“自我”与西方人的“自我”有如此的差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语言。叶舒宪论及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是直接承袭神话思维模式发展起来的。他说:“原因之一是,中国的汉字的象形特征使直观的神话思维表象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而语言文字作为思维的符号和文化的载体,必然会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结构产生潜在的铸塑作用。——语言文字本是思维的物质符号。”(《中国神话哲学》叶舒宪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5

而在一些西方人的眼里:“汉语里的名词没有形态变化。根本没有‘性’和‘格’之分。汉语的形容词不存在‘比较级’。汉语的动词不受‘语态’、‘语气’、 ‘时态’、‘数’和‘人称’的约束。名词、形容词、动词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每个字都可以用作其他的词类,不会产生任何问题。……我们只想强调的是,这种语言,具有这样的结构,易于产生“心智混乱”,……”( 《中国人的性格》 美  亨德森·史密斯著  姚锦镕 译)

20多年前,我曾困惑于为什么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来自西方文明?为此我追根溯源,一直追到古希腊文明,直到读了张东荪先生的文章才释然,原来根子是我们的语言不同。以下节引自2篇介绍张东荪先生的文章,供有兴趣的读者了解:

 

  “语言不仅是能促成精神交流的一种系统工具,同时事实上,语言本身也是精神的组成元素。这就是为什么母语在构建人格结构中如此重要的原因——语言本身在帮助塑造着我们。”

他指出,西方文明是主智的文明(intellectual civilization),这种文明的特征是要追问终极实在,本质上是一种物理学,探讨自然界的物之内在法则,目的在于理解和支配自然。这“既满足了智性探索的欲望,也满足了为人所用的功能”;中国文明则以人事和道德为中心,其突出特征是强调人类自身的状况和人际差属的关系。

所以,如果说“中国思想”有什么最为突出的特征的话,那么,“整体性思维”无疑应首当其冲,……“中国的思想始终不离所谓整体主义,即把宇宙当作一个有机体。”

同时,由于在这个混合的思维系统中,“主观”(subjective)与“客观”(objective)并无严格的区分,——所以,“个体”从“总体”中分离出来的意识就不很发达。(萧延中:从《知识与文化》看“中国思想”研究之方法论问题   来自网上)

 

我认为在于它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循环的过程。也就是说,虽然表面上看它是开放的,实际上并没有走远,就像“金、木、水、火、土”一样生生不息的循环,是一种循环中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就像黑格尔所言,中国的历史是停滞的,时间是停止的。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不断重复相似的过程,等于原地踏步);反过来看西方的哲学与科学,由于它强调立场的冲突,可以通过派生出更多立场的方式激发更多的创造性,因为所谓“创造性”,不过就是显示“不一样”的能力。这样,得出的结论反倒是,中国式的精神传统是“自我封闭”的,而西方式的精神是开放的,强调变化的。(《言的差异追溯中西哲学的差异》 作者:尚杰 来自网上)

 

偶尔在网上看到舞蹈所呈现出的东西方的差异:“像一般亚洲舞蹈一样,韩国舞蹈的表现形式不同于西方舞蹈。西方舞蹈表现舞蹈家的个性、性征和躯体。韩国舞蹈家不带个人感情色彩,抑制性征。西方舞蹈家喜欢使全场瞩目于自己,利用光、声谐和统一感和力度变化,而韩国舞蹈家对身体的特技动作的外部表现不感兴趣,只喜欢表现高度抽象的喜悦。韩国舞蹈家的身体隐藏在带有长袖的宽大的丝绸衣服里,成了生活在一个纯净、抽象的世界上的某种花或鸟的形象,反映了几千年来周围文化的影响。”

我曾经觉得中国的传统舞蹈没有西方舞蹈好看,中国的肢体动作远不如西方人那么生动丰富。现在我渐渐理解那是一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没有优劣。由于内在文化的差异,我们所要呈现的东西不同。几年前我在一本书里看到,古代中国的巫师舞蹈,手不能举得高过眉毛,因为眉毛以上象征“天”。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整体决定着它的部分,不仅决定着这些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决定着它们真正的本质。两个整体之间则存在有一种类的间断,任何一种理解都必须考虑到两者之间的不同的本质。” 

中西方的文明是有明显的本质差异,认识差异有助于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识。身为老师,也能更清晰地意识到要带给孩子们什么内容。

20世纪兴起的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每种文化都是孤立自在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无法比较。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互相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从科学哲学走向文化哲学》  作者  王书明 万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114页至115页)

 

教育的目的是出人头地还是安身立命

 

这是台湾学者林安梧在大陆演讲的标题,他认为:“现在的孩子离开了自然的天地,进入到一个人所建构的世界,而且是西方近现代以来建构成的现代性社会之中。在这个社会里,人跟天地是疏离的,……。”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核心考虑的是个人如何处理跟天地的关系、跟父母的关系、跟祖先的关系、跟前辈的关系,强调‘礼有三本’。礼是一种具体实践的途径,讲的是在天地、人伦以及种种脉络中如何看待人。人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体,不应该从个体自我来思考问题。所以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君师者,治之本也’。我把它转译一下,意思是圣贤、师儒是文化教养之本,人的生命有自然的生命、有血缘生命、有文化教养的生命,人是在诸多脉络中来确立一个人的存在的。”

  “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不是现在哪个教育学者开口闭口就说的‘自我实现’,我们的问题应该是,我们的行为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前辈、对得起圣贤吗?”

教孩子应该教他‘安身立命’,‘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应该教他帮助别人,而不只是教他跟别人竞争。”

华德福认为“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强化‘自我’,而‘自我’是每个孩子的精神内核。”“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支持自我活动,让每个孩童体内的‘我’以一种能够让孩子和谐、健康成长的方式,进驻到他们各自的身体当中去。要让每个人最大限度的认识到自己的潜力,这种对自我活动的支持是最本质的。教育的所有方面都服务于这个目标。”(《施泰纳华德福课程的教育任务和内容》节选   作者 Martyn Rawson   出自:中国华德福小教论坛  珠海和谐教育研究中心 

华德福的教学目标是:“针对人的深层意识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成长为自己,最终才能达到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与判断力,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达成自我,最终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华德福教育介绍  百度百科)

 

反观之下,华德福的教育核心任务是在西方文明背景下产生的,尽管认识到西方鼓励竞争的弊端,但和我们中国传统的培养目标还是有所不同吧?“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这是“自我实现”的另一种表达。我原来也是沉迷于自我实现,每个人不同,要活出自己,人不是工具,他自身就是目的。现在我觉得仅仅有这些还不够,自我实现的同时,还要对得起天地、父母、国家、祖先。

一味地压抑、贬低自我,或一味地强化、抬高自我,这两种极端都有危害。

 

上个周末因为天气突然降温,冷得我没有精力写完这篇简讯,拖延了一周才算定稿。

 

                            

                   2016年3月21日 

分享:
 
 
话题:



0

推荐

吴蓓

吴蓓

83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理学硕士,担任过大学物理教师13年。2001年赴英国爱默生学院学习华德福教育,2005年9月开始在北京实践华德福教育。已出版的书籍:《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原名为《英格兰的落叶》)、《请让我慢慢长大》。翻译出版的书籍:《学校是一段旅程》、《解放孩子的潜能》、《圣雄修身录》《圣雄箴言录》,以及3本儿童绘本。

文章